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76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4m/X|R\%?0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

i4}"]s8yHq \0 心理学空间4FdSN!H

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l `+y.J? b y0 心理学空间%OD]B,QZ!n!yk

欢迎读者讨论!心理学空间3Q/h7H*c|Wr|S

心理学空间FZ a?'Hv:V&]

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心理学空间b;C0X!a)xsg S-{

心理学空间VpK)Q8^xLjr

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H0G-`Ej"Vx0 心理学空间-T.zJ;x0H9ku+Le!d|

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

9z7M,W1y8H"` Y0 心理学空间s'X`5F8n"E

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

H"C1wz J0 心理学空间{ y"Z$M:E!f.Hw?Z

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

uoe8s,PQFL0 心理学空间,Xz6FC4`S5LVG IB

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

N?:Z.O(P4V\_w-z0 心理学空间1aogH)H

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0j/{9vz/M8o0

Ms~9v;F){/_\i%O0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U6h VBp e6J[ v*j

F!gN hjy0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心理学空间y{~r;DU@e

1p iO$Jb6gnWZ0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心理学空间n;?5`9m#S4au9e

心理学空间%~;`OP:rX

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 EUwH'MVv4M

心理学空间 @H$H8@ls,W%jX

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 t,I0_/],sg

:O0N f F{&Qe0j3W0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awz&s0N'_ Q}'y{

S*z;]tq.Z7_ e0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心理学空间;{ VaK z'B:\

S N dSW6y]9E5u;}0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心理学空间B ?s-F.T1go2M8h

3]A,hv^!Ns0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心理学空间4e|UW NN$z

心理学空间-z![+Q1@A0SG7O6P

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

/]&G*@@h0 心理学空间T`1}[.g'h

入中论录音第11节心理学空间`/X:j"I9D-RD

心理学空间:g ]Wp:R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心理学空间*|z.W8D'B

心理学空间*h:V"I&`n Ca.K

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e#@r~ cXwNX0 心理学空间 s;F-pZ4K/rVn5u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心理学空间B)g ?O+u^/UXl)Qm

-]G/^Cm1rp7n0“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

6mJ1~#r$e'j0

ta,dg"z^fd0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心理学空间3L@`nNS5V q

R#n l ~1\Gv@0“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心理学空间8^ @-l w3E

心理学空间A3{,F&DcVV't4~-|

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心理学空间@2U;p3v8`4X Tg

心理学空间K'?8sQ-}0^q&]

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心理学空间9Z@Gjr7K

}wJdDgDV]0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心理学空间-j&LcT Ke(c ]T R(E/p

5K!z;W:J1ZZ1W0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

#aJSHHY Z0 心理学空间:b!V[8W2@-xF6n e8s

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

2h e u'hpW(^C0

I)G/W0m0m2_K&S0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

+N2eW,{5E(o0 心理学空间bH ^AT

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

gVc+x([;LS6W|0

pE(ecM R0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

7cB |0`9\6i9O0 心理学空间4N"A.@y#E'W^7cB

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

)J2v3L2g4|0

0Q8B$]abOj0U+vT0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

3b3w&?-d0Y0

7}@ R,fH j#b2U Y R2e0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心理学空间h7{Z[#YQ G3Z

/@?7@9D'Z.W,w Mj0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

C:v"y s b6U&I n0

I[U*X:Y JLo'O h0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心理学空间 Q$VW#J'X.Y8z[} z

心理学空间/{E4SWuSC W

入中论录音第12节心理学空间 ?zAq eO0^U

5l"HH9JXNVh cB0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心理学空间&Wb#w}['C3b7ok[

o W6^'X)B,b?0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心理学空间.UFg"LdO4I

H iGa+mp"G2z0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

{(`+N`w8ED0

B%Xh#Ov0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

E6ShW"\5zR0

3{$s{$PZ3N2J%iB0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

x5B%yf!F;Ir%J0

A epomra0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

;Gpj|8Z0lGB0

F&z0D%OXC{Sq0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

8V,e&dX%Mf U0 心理学空间i0k%K4Ww.ns!e

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

2Og&@0r9^0

#oopUJ6P0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

[h)`&M~8H Q?.^&s0 心理学空间tq:G|/_

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

xdz}cy9]&F0

Ke.M/^.mQ3{!l0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

+g~e}-W$o5A0

,pR wr"t5cOd;B6I0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心理学空间 E'O(]%\PMV!J

心理学空间V8\ rC+y;r

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心理学空间]:j1Z9Y8D-ZaO_

心理学空间OJ~6G Se|`J? V

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

Fia}4a;`B^t~0 心理学空间,k2ef x} C,Zr n

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

*c2sosO:W*].ms } Y0 心理学空间 q2H[:q(I7se

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

P(k,Z(S` al0 心理学空间O @E%X~|

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F S5?*U%wwY

心理学空间^{n~+Ca

入中论录音第13节心理学空间:|v%R4o1}#nd b7t

$K'|2z)j2^nC/X1mU0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S!R-cn^#P M]E

-B)]?+X,z%]:_{4G0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

Jv7o9Nh.J,D0 心理学空间.I2Y"~,t0D9le-_!is

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

t kQ$pB.sj9T-m0 心理学空间U mx)Gkq/j3_ @0y

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

]\+E,}!S/Y M0 心理学空间 R3{!^,K4C#v"R:{a S

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

6z7gCse!a ^1vr3s$r0 心理学空间S6C)ctg

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心理学空间 f/Ku5r[

心理学空间T*mt&E N

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心理学空间&e2@ZesQ E;R _T

心理学空间R0F)g4xN

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心理学空间L9F4n-Y"_M#B

D} JC X0Q'u CA0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心理学空间U5K*f P;xm0i4nK?

UN0PUk |0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s&zS*\l8P9v-k Y

L ?'T!nz0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

1GV*J3IR9Zb0 心理学空间9_2b [,}^-Z5{;jI

问:“什么构成众生?”

)T,}^~ P1vRRZ"g0

,v,w4W2_!M&p0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心理学空间c2k m(ML

(nYw$V'xD9AcNJ0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心理学空间)k3} Z5{Y)g0k3T4F

心理学空间*zD1U}c!h C8u

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

Z"g4Ck\Z%[:OvDk0

1w~ j+E-| Y}git&~0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 sSAGC w

5ns['{iM!S`0答:“大悲心。”心理学空间\.g:uJ0{!{!r

心理学空间%krJmIU

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

'I9z*efk'}}0

U}Dtn"zYJ U`}0无人回答。心理学空间d6gFisfAi

6J |\:`'U YwP0入中论录音第14节心理学空间!B7h8a+gN1{ 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荣伟玲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历任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技术总督导、成都博时心理110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心理咨询师联合会会长等职,有多年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型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心理学。http://blog.sina.com.cn/weiyin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