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师
来源:《心理月刊》
编辑:宫学萍
文:Smilecity
资料来源:Pascale Senk
译:陈玉洁、出于蓝
希望以下的访谈和节选能够使大家更有兴趣去阅读欧文·亚龙的作品。
《心理月刊》对欧文·亚龙的独家专访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痛苦。如何面对这些痛苦?方法是什么?在这里,亚龙和《心理月刊》的读者一同分享他每天都在实践的方法。
《心理月刊》(以下简称“P”):您钟爱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关注存在的大问题。比如: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接受死亡?为什么?
欧文·亚龙(以下简称“O”):在美国,由于健康保险的限制,很多心理医生只能给患者进行短期治疗。这样仅能对某些症状,比如饮食障碍起作用。但是,还有很多人咨询更深入的问题,特别是身患重病或面临死亡的人。上了年纪、即将退休的人也总问:“我们都会死,我们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当然,这些都是哲学问题,但却真正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许多病人告诉我,他们在敢于思考死亡问题之后,就变得更明智,内心更丰富。在遭到别人拒绝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安,而更乐于先去做心目中最有价值的事情。为什么心理医生不利用这些认识为病人的生命带来改变?
P:您的两部小说都以哲学大师为主角,是因为十分认同他们的思想吗?
O:我经常把自己比作一个剽窃哲学家劳动的拿来主义者,把他们的思想提炼成金,再运用到治疗过程中去。几年前,我接待了一位女病人,我们一起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结论——她渴望的,是爱,但并不是特指被谁爱上。换句话说,我们渴求的是堕入爱河的状态,而非与特定的某个人相爱。其实这就是尼采关于爱情的思想!他的那句箴言是——我们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爱情本身。
P:学习哲学可以作为治疗方法吗?
O: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造成了人类的痛苦,他的许多作品都在研究减轻这种痛苦的方法。但在治疗中,心理医生仅仅接受某些概念或者思想观念是不够的,还要反复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生效的最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