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敏: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作者: 迟毓凯 / 8246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O,q1Y.`0越来越热的心理学与电视的结合日益增多,但也出现了为了收视需要而出现的暴露隐私、“伪咨询”等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电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及其困境,如何寻找合适的电视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石惠敏,来源:《青年记者》。——www.xlxcn.net心理学空间 uLH| q/\*X9o

q/V@ }5hU:O0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和困扰现代人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以其贴近性、服务性的定位,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心理学空间/gG3U)?HX

gm4sI1v d%uZwq@0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办了我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随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广州等地的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心灵花园》、《心理时间》、《守望心灵》、《夜话》等栏目。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关注、独特的节目定位和人文关怀的节目诉求,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分析和服务,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关注和社会反响,成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

+I)m$o(?9b N@1tm DN:Mz$G0 心理学空间7I A%TT5S m+|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内涵和定位心理学空间B8f0wK)q)kw

心理学空间BG~S[s^n5w J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Zv*srYgLh6\0

La$]E+Y0目前的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为“真实的心理案例”与“心理专家点评”相结合的“1+1”模式。

rM*V?3D a0

-gq k$Z*e3` g%OU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定位为服务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等以往的服务类节目不同,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提供的是心灵服务,是帮助现代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服务。心理学空间*Os9mx!T Df%[`

;y[8O:A@b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特点

Zq5UX MW0

N-V,f `U9qM:y0(一)节目形态

!n+W"_r"Xf0

(TKJ.N(P,jkv01.节目选题的细分化和小众化

$__ Fo7s X0

`,Y"`'U]9_Jt0以现代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作为节目选题,是电视节目题材不断细分、从大众走向小众、不断填补不被人重视的传播空白点的表现。如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守护心灵》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节目定位,紧贴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从深圳本土发生的真实案例入手,剖析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历程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空间b7Tr Am ?J7z

心理学空间)b$vlE~?(vc

2.注重互动性心理学空间d+\uABx

:rA&m&rK%]9d0互动性不仅是沟通观众、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也是检验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法宝。如《心理访谈》在央视国际网站设置栏目的观众互动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第一手材料或当事人;《守望心灵》栏目开设了短信平台,除了热线电话外,观众只要发送短信,栏目也会有专人整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观众。同时,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还不定期地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等。心理学空间1gA:SRQ.j-z

心理学空间Q:B'S.|$i7M@.m

3.多种电视表现手段的运用心理学空间A+jlAQg X

心理学空间'zs,F9u mRV8Os

丰富多样的电视化手段的运用,如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外采的模拟短片、心理测试游戏等,不仅可以增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服务性,更增强了其电视表现力和观赏性。心理学空间B5KOw bS[$O!|!w$?

VD&VS@i4rr%K0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多为有心理症结的人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当场帮其诊治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如央视的《心理访谈》,将心理专家与咨询者在诊室中咨询沟通、探讨治疗的全过程搬上荧屏,现场展现心理学专家为咨询者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W&I6Sa7DB*_;EYh0

;Q6?(^oM"M-WS%nmA0外采的模拟短片:模拟短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案例的情境重现,还有些是热播电视剧中的经典镜头。心理学空间E'J q8RK9t

K/L9z_ s;D9D"sXNr%_ ~0心理测试游戏:如“你住在森林中的小屋里,晚上突然有人敲门,你想进来的会是谁?”等趣味心理测试游戏。心理学空间M mH-Q8d+yA4a

心理学空间U*m/E5@!GG

(二)心理学的解读视角心理学空间:IUt Sz)G

6s tS!O\f5]X0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采用了心理学的解读视角,“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并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

Hj3B2T4|X5aq7[x'}!v0 心理学空间 p,p DYHAWxN

央视《心理访谈》的制片人梁红认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这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栏目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在‘压力与健康’上。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t-~$wE&P+g7jFX0

tzN f:K@w*TJD)I0(三)价值和文化诉求

^uF#F{ r3e5U5c0 心理学空间vG|Q!oNo&c`#K

越来越关注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电视人文关怀,是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和文化诉求。这一点从各个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主题词和宣传语就可略见一斑。如“以案例扣击偶然背后的必然,用真情抚慰灵魂深处的隐疾。”(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守望心灵》);“心理访谈,健康人生从心开始。”(央视《心理访谈》)。

"J!T `'x|XG0

C+D#J Zk8p0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贯穿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节目策划、制作等各个环节。如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鼓励当事人出镜,但如有不愿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人,经其同意,节目会在演播室现场设置一屏风以遮蔽当事人的形象,或者给当事人戴上墨镜、帽子等,进行遮掩,或者进行声音或图像的技术性处理等。

H3~%E!ZYf j`ADy ]0

l:jxT)V7j"GaG4iC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升温”的原因心理学空间 ~ vel(OI(]o6@

心理学空间-RYm}!{pzW

央视的《心理访谈》自开播以来,尽管播出时间并非黄金时间,首播时间为23:20,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除电视剧外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守望心灵》前期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也没有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一经露面,便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强烈关注,赞扬、咨询、求助等等观众要表达的心声让《守望心灵》栏目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心理学空间s1EU#d(@q;]:@i%S

8G(t5o:ltR9Y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悄然升温,成为中国电视媒介生态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受众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空间 _,X+gPv

g{y1wbuWYC0{0(一)适应社会转型期和“情绪负重年代”的新要求心理学空间2Y}*n.b-M5On e4m

5WXEm+E0Zc)s/}0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社会变化与发展、繁重的生存与工作压力、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矛盾、压力、冲突引发出种种心理的不适,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人形容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就成为对电视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挑战,那么,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必然。

*p2b*R6Y~d0 心理学空间0O_:?0S+OLZ6V)pT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不仅为“情绪负重年代”不堪重负的现代人试图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还有力地引导了受众心理,避免大众不良心理情绪的累积,传递和消除大众的心理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L9\3jm+\;s\e.n&f

Nhxzh1M/B0(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心理学空间E7A d'{b CA&`X

心理学空间,X)\1U%xR"Y;Z'?B

1.探究心理

'`,L+r&L1jO8T&D0 心理学空间%`Q\.j q,Xo*p*g

受众在接触传媒时,往往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对传播内容产生探究、好奇的心理与行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贴近性较强,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与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个案,如讨论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如对个体自我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来由地想哭,是抑郁症吗?动不动就发火,是狂躁症吗?看见吃的没有胃口,是厌食症吗?”这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广泛加以讨论的选题,和节目中采用的心理测试游戏等生动的技术手段,很容易引起人们自然关注和感兴趣的心理指向,即“直接兴趣”,于是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去悉心观察和探究。心理学空间#L(z XxX q!|-li

心理学空间cLb+O1VJ)h

2.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心理学空间KJ*Q8S)Y(B)\-Y

z(T!y/@pg0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也有自己所应学习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儿子、医生、教师、工人等,并且一个人可以兼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之符合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心理学空间0c_y b_o|RA

{'W SWp*O Ke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针对性、服务性、贴近性和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段,为人们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排忧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实际困难。心理学空间aRb._wi4IjF{&W

+g{]p7E I:V(E[B03.得益心理

gd#Km3e.G~U}0

:tqc|4S5e(b']0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往往带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得益色彩。从电视心理谈话类节目里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可以帮助受众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受众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心理访谈类节目当中出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心理测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关注自我心理状态、希望了解自己需求、揣摩自我的强烈需要,因此也大受欢迎。

t S[h;Nmy;I2?0

y DF,T&wx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E_-H7@9E7Q @3[g:e}0

-L*Pv4p'` B0讲述个人隐私,进行心理测试,接受专家意见,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必备模式“三部曲”。而趣味心理测试的环节,在不少情感类和娱乐类节目中也大行其道。而它们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心理学空间#x/|2o(GAv

A!s'E5flK b0(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面临的瓶颈和困境心理学空间)i G%[f1lb,S

b0X2k vkO7f(yO5Q&M01.隐私权保护问题

k3_&Kk]W7|6M%?0

7O~(nG c%P"u ^+A/W0有专家指出,美国有法律规定,医生不能公开病人的隐私,所以在电视上直播医生跟病人的对话,应该是不可能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这个接受访谈的人今天在这个状态中他同意上了电视,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这个节目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控制不可预期的。虽然心理访谈类节目从愿望上来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来解压,但是牺牲这个节目中的个案来满足大众,本身也是不对的。心理学空间 J7GtY4Gh

心理学空间'F wp4kLk3Q

2.专业标准问题心理学空间"^u0[:OrK5Gu

心理学空间 s!| K|E8k[

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上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实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说关于内向和外向的测试,中国和日本的量表以及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另外,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f,jD)Kz&X0

y-a'[^Cp0另外,专家指出,心理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有些时候,并不要轻易相信娱乐性的测试所给予的答案。比如说,根据一些测试,就可以判断出丈夫有没有外遇,遇上那些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对丈夫疑神疑鬼,没事情的也搞出一些事情来了。心理学空间m.z?b Co?S*?

心理学空间T7]sU^Mb&Y

(二)应对策略

i"_0}-o0I B?9_6X0

v1C j!\M!U(h!Y~01.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准点

"{y;Cys`#]BP;C0

0BuH:o)rGIwl)P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而并非心理分析课程。所以,电视手段的运用、个案的小角度切入是它的一大特色,否则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误区。如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不涉及到侵犯隐私权,是电视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守护心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采取了演员演绎真实个案的“模拟拍摄”的方法,还有一些对声音和画面的技术性处理,都是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心理学空间zyC.R d*Y*e$M

心理学空间1G:j$p;AT

2.做好荧屏“把关人”,谨防“伪专家”心理学空间m:J9zy8e1OKy

NY1t,U.G*C1u0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十年,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内地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但是,由于经验稀缺,内地电视人在选择专家时,很容易被口若悬河的“伪专家”们蒙蔽。而符合“如果是大学里的专家,他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授资格,如果来自医院,则必须有心理学资深医师资格或是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等标准的专家,才可以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开讲”,保障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Rw:{}]0 心理学空间tH,p9Fr1^k&w

来源: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9/02/19/015272368_02.shtml

c'{ pi N%h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Lie To Me》:教你识破他人谎言 迟毓凯
《迟毓凯》
大脑如何“体验”喜怒哀乐»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