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和学生交朋友吗?-《教师心理学(13)》
作者: 迟毓凯 / 5466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u#z[Q3b Pu&y5{)?

虽然谈了中学教师和学生交朋友的重要性,也谈了和中学生交朋友的一些要点,然而,一些教师仍然对于是否应该和学生交朋友存在顾虑。可以说,这种顾虑也不无道理,一些教师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学生交友不当,引发了未曾想到的一些问题。心理学空间,D` GTZBk-u3y_b

心理学空间Y?ttI!D

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实习老师吧,作为中学生,是愿意有一群和自己年龄最贴近、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交流的,那些实习老师,也往往深受理想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也非常愿意和学生们做朋友。实习的时间往往一个多月,而这一个多月,也如同新婚的“蜜月”,师生之间关系亲密异常,甚至不分彼此,学生的一些心理话,相对于自己的班主任,也往往愿意给这些实习老师听。这种师生关系的“蜜月期”会随着实习的结束而自然终结,在欢送实习老师之后,留给这些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是彼此的感动和思念。然而,我们必须追问一句,实习老师和中学生的关系,是不是就是理想的中学师生关系呢?这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结束了“蜜月期”的新婚夫妇一样,在开始柴米油盐的日子之后,会产生以往不曾想到的更多的冲突和摩擦;同样,如果实习老师把这个实习期进一步延长,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如此和谐吗?

)u)Zr3OX!a0

? dEPE0和实习老师不同感受不同,对于那些已经真正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而言,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在和学生交朋友的经历中往往心灵受过伤害。他们在和学生交朋友过程中,也曾经历“蜜月期”,但随之而来的,往往并不是良好友情的继续,而是一段难堪的从教经历。这些老师,怀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试图从平等、尊重、友善的角度出发,也真心真意地想和学生交朋友。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新奇,也愿意和这些老师亲近,但一般用不了多久,至多一两个学期,这些曾经和老师亲近的同学变得陌生和敌对起来。换言之,那些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所换来的结果是,学生更不听话,更难以管教了。

ob7Va8db9G(^0

mTj!] ?6e e0一位老师和我讲过她刚从事中学教育的经历,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她有些看不惯那些老教师整天面对学生阴沉着脸的样子,想采用一种民主的、朋友似的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当然,她最初的努力是收到成效的,许多学生都把她当成了知心朋友,有秘密也和她分享,有活动也常邀她参加,她也倍感欣喜。然而,不久后,她就感觉到了这种与学生亲密无间关系所带来的麻烦,因为学生把她当朋友嘛,所以很多学生在她面前也不把自己当外人,随意出入她的办公室,甚至她办公桌上的杂志、物品之类的也常常不翼而飞,过不多久可能又完璧归赵,追究下来,都是那些自称老师“朋友”的学生们干的。而到后来,问题愈演愈烈,学生也不怕她了,她的一些建议学生也都不听了,因为这些原因,班级在各方面的年级评比中,都名落孙山,搞得她十分落寞。心理学空间;L;~;uU2B8k'xN

h{%FTtu)V$eh0所以,这位老师和许多逐渐成熟起来的教师一样,在学生面前逐渐收起了微笑的脸孔,时刻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样子,时不时找几个“倒霉蛋”训上一顿,以杀鸡儆猴。他们也知道,这样一来,自己和学生的心,也越来越远了。然而,班级的管理毕竟逐渐正常了,自己在校园内生存下来也不成问题了,他们似乎也逐渐变得更有经验,并逐步得出一个有些悲哀的共识:“所谓的和学生交朋友本身就是不实际的,老师就不能给学生好脸子,否则他们就上天了!”

R1{2H7x!Xf0 心理学空间:J ihvq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中学教师,真的不能和学生教朋友吗?心理学空间sJdz'I/cQ r

G(a2aQ o,yp]0我们认为,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本没有错。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想在学校中获得生存,没有什么教育理想,可以不和学生交朋友,但要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的抓出实效,真正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还真的必须和学生交朋友。一些老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不在于“给学生好脸色”了,或者和学生交朋友了,而是不知道如何怎样和学生交朋友。换言之,我们的观点是,与学生交朋友不是问题,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然条件,问题是如何与学生交朋友。

%].V^1PO;S s%e0

bs|^\ y0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朋友,但成人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善于适当地表达友谊同样也会让自己的心理很受伤。在面对我们的学生时,与他们结交为好朋友对教育影响有益无害,但交朋友不等于“滥交”,不等于不分时间场合你对友谊的渴望和追求,具体而言,和中学生交朋友,要有一个时机的把握,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刚接触学生的时候,便贸然地发展和学生的友谊是不恰当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能和学生交朋友呢,在后面“班级管理的情境策略”部分我们会涉及到。

:a4P#Nb!]L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如何与学生交朋友(下)—《教师心理学(12)》 教师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学生为什么会改变—《教师心理学(14)》»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