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
作者: 阳志平 / 5196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14日
来源: http://www.yangzhiping.co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Q6A:f b X!F

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心理学空间;P4AM+M J

心理学空间f(B W{4~ G

有位网友在社区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7`k3h8M`[M0 心理学空间@RB g2i'|]

有些时候,很不清楚个性的问题。比如现代社会很多工作机会都要比较外向一点,而内向的人是不是就得必须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呢。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心理学空间%zU#S!\ g jC[

心理学空间-I;X/Mm8JJ8p s

这是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所以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先说通俗层面的。比如,大家从小到大,就经常听到类似的描述:外向的人容易成功外向的人更长寿于是,我们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会强迫自己装得很外向。其实,有时候,自己更喜欢内向。如那位网友所言: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

"S e&H$G,`4[bG0

hGn3|w"nE*b0再说学术层面。传统的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划分,少不了外向、内向这对维度。然而,实际上,这种区分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将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划分,大体上分成特质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内向、外向说的其实就是特质取向;而社会认知取向,却是被特质取向的心理学家所忽略的。比如,那位网友所提出的问题: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在她心目中,她实际上认为有些个性应该固守,有些个性则又应该调整以适应社会。请注意这种心理状态的微妙之处。也就是说,正常的人类,在面对特质(也就是那位网友同学所说的个性,比如内向、外向这是一对人格心理学中,典型的特质)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社会认知取向(也就是说,会依据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对不同的个性特质加以取舍或决策)。

/n@D B"F/g0 心理学空间nx-D6Hkd

在以往,人格心理学家是忽略了这种微妙之处的。比如,任何一个特质取向的人格测验,无论是大五人格模型,还是其他模型,都没有考虑人们除了特质之外的动机、内心需求等。同样,一个纯粹的考察内心需求的人格测验,如爱德华人格测验,则又忽略了人格特质。心理学空间J l9r#rbD\e

心理学空间L sBUz

于是,尝试结合这两者的心理学家,在这几年,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大家看看在这种新的测量模型之下,心理学家们会如何来测量人。为了说明这种新的理论框架,特别举一个简化的例子。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心理学家实际上对人的划分不会这么简单。

)V.Uu-]pK3zn7dG;K0 心理学空间 {N#S+Zls2k

动机\特质

f#`|)h(|8yDR'e [.o0 心理学空间0Yc5{&N)V'D O

内向心理学空间{%qd O-X

xX5Y`!s^3PA0外向心理学空间+K/u } Q!}S r

Kd"p+Rpr|$N b.lT0高合群心理学空间D:m%kJ{6}E7M

心理学空间-B$rt$IC/gi^

渴望情感和友谊,却在人际交往的许多场合下感到困难

1^Tgm@6_:PRx ~${0 心理学空间R*`-R~FPq"K6B c h

在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时没有冲突

BCt,i|#?0

m3EJd"^)bf$g_Nj0低合群

(Pr.|D(M2|5C(K(I"Z0 心理学空间"GjYo.g };kL

独自工作时感觉舒适和更有效率;不在意别人的想法

)H@)AMI(|I1{0s`J0

A](^`E%V6K:H0很注意和善于建立人际关系,却并不依赖它们心理学空间:zN0J9DW6|

`r}jvOAh0按照特质来划分,可以将人分成内向、外向;按照动机或者社会认知取向来划分,则可以将人划分为高合群取向、低合群取向的人。

(] t%^%G$V0 心理学空间j$k3c%_W]q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与他的特质相吻合,那么这人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产生心理冲突。而那位网友的冲突,则来自,从动机上来讲,她可能是一个高合群的人,很希望跟朋友在一起;而从特质上讲,她则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人,更享受内心世界带来的宁静而非外界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冲突,从而塑造了一个有意思的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在动机上是低合群,在人格特质上是外向,这种人则常常在销售行业可以发现。这类人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却并不依赖它,想抛弃某种情感关系,随时都可以抛弃。

};\2g7@5I@0

"m%TWPac2A:D'I ]0动机与特质不会发生冲突的,则可以在内向-低合群;外向-高合群这两人看到。心理学空间 Q0K4b7S2|x N q

kzdSY;L0不过按照这种理论架构去设计人格测验,传统的李克特量表、形容词评定、迫选题的思路都不行了,必须采取新的设计思路。

7z1VT_+j z6S/n0

(|-v:x4x)^AD)n0附带提一句,荣格之所以伟大,MBTI之所以部分有效,在我看来,它成功之处在于尝试性地初步开始结合动机与特质,比如,内向的情感,这种MBTI的描述其实初步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只是不足够科学与系统而已。荣格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划分人,而只是凭借朦胧的、对人性深刻的认识,而做出了自己初步的尝试。而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家,则完全可以比荣格做得更系统、更优雅。

g5\ `!f5e;oB;`A0

g:cyCP!yx v005 August 2008心理学空间PZB5Y&Trz9g6u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与SNS:观察与实践 阳志平
《阳志平》
奴隶游戏为什么更受欢迎?—兼谈APP开发的七项心理学原则»

 阳志平


阳志平,安人公司研发负责人,从事心理健康与认知科技产品研发。

主页:http://www.yangzhiping.com/
微信公共帐号:心智工具箱 / mind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