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嘉瓦仁波切的对话——佛教与认知治疗的比较对话
作者: 贝克、嘉瓦仁波切等 著 / 1494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2月16日
来源: 庞美云 译 标签: 贝克 佛教 嘉瓦仁波切 庞美云 认知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7n ss_*D w8[ [g

嘉瓦仁波切的对话——佛教认知治疗的比较对话心理学空间,V,~&Q z%doa`.v w
心理学空间9_ |y.{7S,~2PK
Aaron T. Beck, M.D., June 2005心理学空间'Kfj*v]nv
贝克、嘉瓦仁波切等 著
0vxO'ReQD0庞美云心理学空间L[.|Bs7D2D~.Z/X

{6d yO#R3S0心理学空间(r2F^*Mt [3]5I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译者,及出处心理研究所论坛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25569/d38572544.htm
K}0d.AIj#[.@%lK0
[0n;D/? F{A%`GQ0心理学空间+{@9L5~Ah?5T
我、Judy Beck与嘉瓦仁波且在实际的公开会谈之前两个小时里,先在他设在宾馆住所的画室里交谈,参加此会谈的还有Paul Salkovskis、Astrid Beskow,和他的一些随从代表,包括他的长期翻译。我首先呈上一份1959年以他为封面人物的生活杂志。他看到当年年轻的自己好象很高兴。然后,我呈上一份“囚犯的憎恶”(是一份杂志或者照片?)的拷贝,他似乎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这题目表达了他的观点,作为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他憎恶监禁。然后,他评论说,这个世界上有六十亿被囚禁的人!
:{[{.IS~\0L0
YuGF \Q(w;nw0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发现他是一个有非凡魅力、温暖、专注于我所说的话。同时,我发现他始终对我、对随从保持着客观超然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总能在复杂的问题描述中找到其中微妙的差异。心理学空间'CM&q"u;X

1vu0W]8G'C S8U0会谈在 the G?eborg Convention Center with about 1400 attendee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举行。我如其所愿,讲述了许多西藏佛教与认知治疗的主要共同点,我讲四、五点,他打断我,以便能够消化吸收它们。心理学空间k iT]1@C GPv!}

\R k~g@CvuO0对话中,我的主要挑战是怎么样向他解释认知的方法如何解决人们的问题,而不被哲学或佛教心理的话题扯走。我的策略是在他的思想列车中找到与认知相关的概念,我试图表示:认知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系统和原则,它与佛教有交叠且被乐见。我也不得不很注意措词,尽管他的英语相当流利,不过还是对技术性的词汇不太熟悉,尤其是那些与西藏语没有匹配的词。比如表达负面的想法,我习惯地用自挫或导致机能紊乱的认知。
z`,M:v)Xj_0心理学空间E&^?S I] s
我所主张且被嘉瓦仁波且扩展的,是用精神理解和治愈精神。宽容与同情是钥匙。在这两个系统里,我们都试图帮助那些把自己过分捆绑于某些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上(如成功之类)的人,我介绍一个抑郁的科学家,他期望自己取得非凡的科学的成就,如获得诺贝尔奖,他不理会其他的事,包括他的家庭,我运用认知策略帮助他,在单独的会谈中,他克服了他的沮丧情绪(即便是暂时的),嘉瓦仁波且对此的回应是:你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心理学空间 J3K |g JB(Z*u a`M,o
心理学空间/}?(E~!{ ~{^Y s
我认为两个系统的差别在于如何对待痛苦和苦难。我主张大部分受苦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把自己定义为受苦的人,那些能够分离者(把自己与痛苦隔离)可以显著地减少压力(如Tom Sensky所指出),嘉瓦仁波且似乎接受这一说法,然后以一种有趣的口吻道:或许他可以把这样的概念运用于他的慢性疥疮,众人大笑,稍后,他说认知疗法类似于解析性的冥想。
;]XFes.F&y@0
K ].u.K K0我请教尊敬的嘉瓦仁波且,他的信息根植于大众,对此问题作何感想,他的回答是教育,他也表达了他的哲学——他描述其为一种长期的规范,虽说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同意他的说法,如众生平等。但这并非宗教的目的。他多次重复强调自我责任——这是也认知疗法的根本,自我责任远比外在的道德责任更重要。由于认知疗法中视缺乏道德或破坏道德的行为为认知问题,因此倡导认知道德,我的这点得到了理解,不过是用其他的语言。
-n)D2z#l8?P0心理学空间WD6Xk$f&c.T
嘉瓦仁波且问到我对生命的看法,我回应道我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但那些好常常被负性的想法所覆盖,因此人们需要移去那些负面的东西,以使好的本质显露出来。他表达了这样的信念,即人们可以用好的、积极的想法压制那些负面的的东西。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找到那些负面的,去修正它们。谈话结束后,Paul Salkovskis总结了此次对话的要点。
aprJK(Q+e0
q(N6lp"W[O:I,~0Astrid Beskow——此次对话的组织者,发现很巧合的是,会谈时间正好是嘉瓦仁波且的生日,我们进行了简短的庆祝,献了花,他则送给我们哈达。后来我从同行者处得知,他很欣赏此次会谈,并思考了一些问题。心理学空间n z2}C n#lS!w[

)pMK+a9kqb0这次会谈经历对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对其他同行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心理学空间{%}D5NQ rJT%xo

}N{3uitG2KJ5d,s0通过阅读以及与嘉瓦仁波且及其他佛教徒的交谈,我深感佛教是一门哲学和心理学,且与认知治疗最为接近,反之亦然。下面列出在与嘉瓦仁波且私人会谈时谈到的认知治疗与佛教的共同之点,当然,认知治疗里的诸多策略,如信念检查,佛教的方法里没有用到。
jGTm:R"T8h0
,E2sRoyr0SIMILARITIES BETWEEN COGNITIVE THERAPY AND BUDDHISM 认知治疗与佛教中的相似之处:心理学空间0s#?Iv7[;AC

~3N8H#G.ra9@c$^ A01. 平静之目标,内心的和平,对痛苦的信念
-uc-Ql&BT02. 价值心理学空间!SW A2rfp8R
  (1) 容忍、同情、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x"HHA*l [,{j"Y5OvV
  (2) 利他与自利
6Pq0}H2g U&C b\+^0  (3) 普遍性与群体性:全人类是一体心理学空间xE};CI7n!nzyji"x
  (4) 科学与迷信
e |1i Jga0  (5) 自我责任
\nU}7_Z:K i/?{ J03. 痛苦不幸的原因
G&K%u4zC9LDn0  (1) 自我中心的偏见导致过度的、不适当的愤怒、羡慕和渴望。心理学空间!K,UFA3DR+V
  (2) 潜在的自挫信念强化了那个偏见
{P,q%D*QY L0  (3) 为事件赋予了负面的意义
|^7nU;F$Y04.方法
0mL1c*ye2h;]'[0  (1) 聚焦于此时此地心理学空间0r?x R"mQ
  (2) 修正偏见信念,通过:a。反省 b.沉思 c.观点采纳 d.有素观念的鉴定 e.隔离 f.建设性的经验 g. 养育积极观众念
#Op*~P;lCu#M8st0  (3) 意象(imagery)的使用
8w._.z9yN,mqJ-z0  (4) 把不幸(distress)从痛苦中分离心理学空间 r:a6EI6mE
  (5) 意识化训练
9vK'B.`Paiz0
veE(l?R,w fJ2be0与嘉瓦仁波且的对话心理学空间s$m(WC?

n/?1P6W1VnX/P^0Reflections On My Public Dialog With The Dalai Lama心理学空间3u1B:s:m1~'Fs
Aaron T. Beck, M.D., June 2005
z'vX_.p*mSR {A2X6`0  

K7t+}0K;V.w 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贝克 佛教 嘉瓦仁波切 庞美云 认知治疗
«认知疗法中的科学、哲学和父爱 CBT 认知行为疗法
《CBT 认知行为疗法》
認知行為治療簡介——《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書序»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