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作者: 温宗堃 / 22788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来源: 福严佛学院专任教师  标签: 佛教修行 佛教学院 温宗堃 心理治疗 正念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l^@'n0Q1V0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心理学空间7q B2P)z o

.A1lo3\:~4Z6g3]!fC0

&Q GDY5J qu3Q%l C0心理学空间Z(D\#CT4u[&Rv R

Satiology (Mindfulness Science):

_ ef(L%Wf*s0心理学空间"dd)v8pSut!\x

 Moder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eart of Buddhism[1]心理学空间v1r"U$rd9@ ?0O

D1R6z,A$K:B0温宗堃心理学空间*N7TF({8AWT B,QM8z

心理学空间 rq4O y"F9{ c

福严佛学院专任教师  心理学空间L6j&\\R9}v+T

3{|y RT9j#[$k2~Z0法鼓佛教学院兼任助理教授心理学空间z6C?cG#Dm+E

K;Oz0H'km*w0摘要:心理学空间9h4ce1byd:a;`

Jf'g%Cwvg0本文旨在阐述,当今西方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界,对佛教「正念禅修」的研究与应用,连同当代佛教学本有的对「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研究,已累积相当的资料,足以形成一门跨学科领域的「正念学」(satiology)。由于「正念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并能广泛地应用在医学、心理治疗与各级学校教育,是自利利他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着重培养佛教人才的学术单位、寺院与僧团,实有必要积极学习、发展「正念学」这门与当代科学及社会密切相关的整合学科。

YZ;M y Rw2`0心理学空间r)nq{:EY^^(r;v

§1. 前言

(uW}A"h(U8e4ZNa0

5E T.T)AiL!EQ0慎莫忆过去,亦勿期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心理学空间'Kj%}o IQ:B&v.Y

心理学空间 O q5]QH(uWe9y

现在所有法,处处当观察;不坏不动者,智者应修习。~《中部》[2]心理学空间+Rt{XI%B8YU

心理学空间P's,H(_q H m@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企求,依现在而活,肤色常鲜明。~《相应部》[3]

D-}AKV(Ga @0心理学空间E]9U8X\%Ii7k;gI

今日在西方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界,正兴起一股研究或应用佛教「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潮流。这个潮流的开端始于上个世纪七○年代而在二十一世纪初形成风潮。这在西方欧美国家逐渐受到重视 的「正念禅修」,不外乎源自主要由二十世纪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尤其是缅甸佛教「干观」(sukkhavipassaka)禅修传统所弘扬,而根植于初期佛教圣典的「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温宗堃,2006)。心理学空间N cCD4bb]*^

)jK R mNA,^0四念住,在二十世纪的佛教学界,被学者称为「佛教禅修心要」乃至「佛教的心要」。在初期佛典中,只有在与四念住相关的数据中,才能找到比丘如何进行禅修的详细指导,因而被赋予极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通往「涅盘」即贪瞋痴永灭的「唯一之道」或「直接之道」(温宗堃,2011)。虽然佛教能够提供关于正念禅修的丰富数据与实作指导,然而,现代科学对正念的研究,实能开拓佛教学与佛教内部的视界,从不同的角度开显佛教「正念」丰富内涵。就此,笔者认为,结合佛教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资料,发展出一门科际整合的「正念学」(satiology, mindfulness science),势必能帮助吾人对作为佛教心要的「正念」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同时能强化吾人将正念禅修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的技巧与能力。

&sUcv/[^?"@"?3H1R@0

!J5Tm&R"Pdk%FN(~@#B0§2. 正念學的內容

!_yhhK ry9M0

h1PO+d*|0aW H0学习正念学的目的,在于吸收佛教学、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教育学领域关于「正念」之研究,并将这些知识落实为自我成长的功课,进一步培养能够设计并带领契理契机的正念教学课程之能力。正念学的内容可包括下列五项:1.佛教学的正念、2.医学的正念、3.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的正念、4.脑科学的正念、5.教育学的正念。心理学空间D5m Ye[zZ-Q3N KR

心理学空间rbRY4_m'W6ww

§2.1. 佛教学的正念

] t]$K$nf#?;`0

1S&n9h.TEz!F4Jrj0主要目的是从佛教学(和佛教内部)的角度了解「正念」。此佛教学的研究进路,应该包括文献学、哲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进路。藉此了解(1)佛教典籍与佛教古德如何描述正念禅修(以及与之同类的禅修)的实践方法与身心利益;(2)正念禅修及其它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慈悲、缘起、中道等)、佛教禅修方法(如慈心禅、死随念等)之间的关系如何;(3)当代佛教正念禅修传统(如马哈希尊者、葛印卡、一行禅师等)如何诠解及实践佛典中与正念禅修相关的记载;(4)现代以正念禅修为核心的重要组识、团体有哪些,各有何特色。心理学空间Pc3j.T1s`2Gb

d0n!KH Vr:hr0§2.2. 医学的正念

(T2} Qd Bx/C-r0

5IV0L!vb:ZlIE0主要目的是从医学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应用的范围。此项目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以正念禅修为主的课程,如「正念减压课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4]和以它为基础发展出的其它课程,如「正念分娩与育儿课程」(mindfulness-based childbirth and parenting)[5]如何被设计,运用在各种身理疾病的病患,又其在身心健康上所产生的具体成效如何。例如,正念减压的课程至今运用在下列疾病患者身上:牛皮癣(psoriasis)、多重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大肠急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癌症(cancer)、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热潮红(hot flash)、偏头病(migraine)等等。相关的利益,例如,免疫力的提升、血压降低、疼痛适应、各类症状的减轻、幸福感的提升、疾病引起的压力与焦虑症状减低等等。[6]

d T$j4Kpd0

5V/f'k%cIf1qmP0§2.3. 心理学、心理治疗的正念心理学空间:zLX)QXD}

Yb1XdBe;a$E7| i0主要目的是从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运用的范围。此项目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以正念禅修为主的课程,如何被设计、运用于帮助具有精神失调、心理疾病的人们身上,并从「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观点指出一般无身心疾患的人如何透过正念禅修发展种种正向的心理特质,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完整的领导力。心理学空间)a$Kp[0p3@$e,V

/[(a.L$[7z%X'tteO0现有的相关课程,如「正念灭压课程」被运用于如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等焦虑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ency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失眠(insomnia)、恐慌(panic)与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等。

@,?1F sN~"aJ;j0心理学空间 Cb(Ir7n7a4tz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7]主要用于预防忧郁症(depression)的复发,亦能作为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的辅助治疗与自杀倾向的预防。

D6\#h*H g0D0HR%L/}0

#{TH-LN0「正念复发预防」(mindfulness-based relapse prevention, MBRP)[8]用于防止药物滥用及其它上瘾行为的复发。

:k6yjBIF0

;X)}x9r4]0正念饮食觉察训练(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9]用于帮助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贪食症(bulimia)、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等与饮食相关的心理疾病之患者。心理学空间-LaW$bn

心理学空间j/\%],g^4} ]*Q

§2.4. 神经科学的正念心理学空间-DY8wR1v7~,MgU

心理学空间ki#mcO

主要目的是从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视角,了解「正念禅修」如何在大脑神经系统产生正面的改变与影响,从而解释正念禅修有助于强化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背后的神经机制。[10]例如,有研究指出,八周「正念减压」的课程能够活化负责积极正向的左脑前额叶的活动(Davidson et al., 2003)。神经科学也告诉我们,以正念觉照当下身心的正念禅修所产生的神经回路(直验回路direct experience circuitry)如何不同于平常思惟过去、未来时的神经回路(叙事回路narrative circuitry)(Farb et al., 2007)。另外的研究指出,八周的「正念减压」便能改变大脑的结构,增加了与记忆、学习相关的海马回的灰质,和其它与自觉、悲悯、内省相关的结构,同时与压力、焦虑相关的杏仁核灰质也变得减少(Hölzel et al., 2011)。还有研究显示,正念禅修的「标记」技巧能够启动右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同时降低与情绪相关的杏仁核的活动(Creswell et al., 2007)。

#ol1A[%V.K;Z0心理学空间6\(qU!? |0y@/YK7}

§2.5教育学的正念心理学空间nr MdW A,jC

心理学空间1u+k,]E$w MV5Z

主要目的是从教育(education)的领域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运用的范围。此项目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欧美的教育界如何立足于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将培养正念的训练,融入到各级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的领域。[11]心理学空间"xC.IgoJ5\Ys

"O#v7Z1n$u0例如,「正念减压课程」运用医师、谘商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师、律师[12]的养成教育。由美国Hawn Foundation开发的「心升课程」(mindup program),运用于三个学龄层:幼儿园学龄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13]「正念的学校」(mindful schools program)提供一套课程教导学校的教师、学童培养正念,课程分「全校」的课程和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程。[14]「正念在学校」(mindfulness in schools project)提供共八堂课用于中学的正念教育课程和师资培育课程。[15]「教室里的健康工作」(wellness works in the classroom)针对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设计了不同的正念训练课程。此外,许多大学的「学生服务中心」也为学生和教职员提供「正念禅修」的课程。除了一般教育外,在美国、印度的监狱、矫正机构也为收容人提供正念禅修或「内观」(vipassanā)的课程。

1i7o kfj+Mj S0心理学空间U'L'X2C"PD*q

§3. 關於正念禪修的世俗化与去宗教化心理学空间fk |XRM3C%J

心理学空间ex%B2L6J3n N'k

佛教徒对于佛典和佛教僧团,具有相对强烈的信心,因此容易信受正念禅修是获得现当二利,达至佛教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一般非佛教徒而言,佛典与佛教僧团并非他们知识与行为的指导者。若能融入医学等现代科学的诠释,有助于正念禅修在非佛教徒的群众与医院、学校等机构之中推广,令这佛教心要得以利益、造福更多的人群。心理学空间w.K0C;N} uM

PWd$Y ?'O!KW|0在西方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推行的正念禅修,是一种去宗教化而注重现世利益,可谓世俗化的正念禅修。这种世俗化的正念禅修之教导,不涉及佛教仪式(如归依、礼佛)和正念以外的佛教教义(如业果轮回、三世二重缘起),而仅关注正念禅修所带来的现世身心利益。因此,西方的佛教人士亦曾有人担心正念禅修被过度世俗化、现世化(secularization),会导致人们忽略了佛教寻求解脱轮回与最终开悟的目标。

V)Ho5?~0心理学空间 D4XTq`4w

笔者以为,「正念学」吸收医学、神经科学、心理治疗、教育等学科的知识,自然也认同并鼓励将正念禅修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非宗教场合的理念。毕竟佛教重视世俗与出世的双重利益,而二者常是相互关联的:能带来真正现世、来世的世俗利益的,必然会是产生出世利益的基础;而能引生出世利益的,必定会带来现当二世的利益。至于去宗教化的正念禅修,也就是非佛教徒亦得实践正念禅修并获得其利益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完全符合初期佛教经典的教导。因为在尼柯耶/阿含经等早期佛典中,不难发现许多非佛教徒是在证得第一阶的圣果,成为「预流者」之后,方才归依三宝成为佛教徒。此外,《长部》的《优昙婆逻师子吼经》(Udumbarika-sutta)[16]记载,佛陀亦曾允许非佛教徒在修习佛法时,保持其原本的信仰,尊敬原来的老师、过着原本的生活。由此可见,初期佛教亦认为:以非佛教徒的身分学习正念禅修,仍然可以获得正念禅修的完整利益。心理学空间*vJ0b%~}!M

心理学空间 Grg},Un

笔者认为,从佛教整体的发展来看,佛教将来更应忧心的反而是「被边缘化」的问题。情意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在今(2011)年七月提及佛教禅修在西方风行的情况时曾说:「我们正见证我认为是心之运动的发展。从现在起二十年后,人们将以我们现在视身体运动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做着心之运动。」「人们将会以完全非宗教的方式来做,他们不会知道这些练习的源头来自传统的佛教。」[17]人们普遍修习正念,却不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佛法,这显然不是佛教界所乐见的。因应边缘化的可能性,佛教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能从理论与实践皆深入正念禅修的师资,使其具备指导一般世俗正念禅修课程的老师的能力;二是为非佛教徒提供非宗教性的多元的正念禅修课程,作为一种利他与接引的方便。「正念学」的发展,正能为这两种因应策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石。当佛教寺院或僧团在世俗化的正念教学上获得和医疗教育体系同等甚至更高的权威时,非佛教徒的人们,将不会忽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于古老佛教传统的事实。

]"}"q zX8{U0

y;nt1Dd*X)Z9h0 

'AM6D8Y g:?0心理学空间!so.h*sAE\qA!jM'X

§4. 結論心理学空间QZR3Jx%p+[

心理学空间;S'XC'y3a T;SlW"t

正念禅修是佛教禅修乃至整体佛教的心要。因应利他弘化的需要与避免被边缘化的危机,佛教内部实有必要学习与正念相关的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知识,建立一门整合性的「正念学」。「正念学」基于佛教本有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来自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的现代诠释,能够充分开显正念各层面的深度以及广泛的应用方式,理当是现代佛教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4P$x*[(?\9}#]0]KS0心理学空间Cwj@3cJ aK `

在此,谨以记载于《相应部》的巴利经文作为本文的结语,希望「正念学」能够在汉地佛教发扬光大,成为二十一世纪汉地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空间6N0zi'cO{8e4p$l;w

心理学空间 bCHl^!TwLV

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于四念住的修行。哪四个呢?心理学空间h1_/K?q

心理学空间7l9s9JT ~ v [$];Z

比丘们啊!在此,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灭除对世间的贪爱与忧伤。

\ ~ A kW3Z~&}S]0

+n2zWd]0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于这四念住的修行。[18]心理学空间\,p.T8J!W'}

?B)c A!o?*E2X G0~《相应部》

0t)l&FF;r0心理学空间9w'ZNg-C9SP

相关書目:心理学空间hC!H C*R}A

+G3\]Fe0Creswell, D., Way, B., Eisenberger, N. et al.(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uring affect labeling.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9(6), 560-565.

.iUq Z%Jp0心理学空间7^}Sz_2A

Davidson, R. J., Kabat-Zinn, J., Schumacher, J., Rosenkranz, M., Muller, D., Santorelli, S. K., et al.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564-570.

!gAV:_#p9s2j"m0心理学空间A s a N`U

Farb, N.A.S., Segal, Z., Mayberg, H., Bean, J., McKeon, D., Fatima, Z. & Anderson, A.K. (2007). Attending to the presen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selfreference.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 313-322.

.\3l2\)j%Il0心理学空间U[ U!U']i3m

Hölzel, B.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M., et al. (2011).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Density Matter.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ing, 191, 36-43.

/s F'u-HD2HkMR0心理学空间l;D8r#pUP9rA

Ronald D. Siegel着,李迎潮、李孟潮译,《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NW,u HGZ u+p2W0

-w7e-Q lCIx"c$EH0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着,李淑珺译,2011,《喜悦的脑:大脑神经学与冥想的整合运用》,台北:心灵工坊。心理学空间-I7` iiNp

D1P7{8t)M%S0瑞克.韩森&理查德.曼度斯着,雷叔云译,2011,《像佛陀一样快乐:爱和智慧的大脑奥秘》,台北:心灵工坊。心理学空间D7i$iC;l

\F#A6jac)RQK8k0温宗堃,2006,〈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普门学报》,33,页9-47。心理学空间;FslvV1l$o,Ut$`^(aq

心理学空间CW;P9{)Ji4w3j5n

温宗堃,2011,〈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福严佛学研究》,6,页1-22。心理学空间0bV8Y \ r+D$T8lF



心理学空间L(j.r2[+R*Z

[1]本文發表於「戒幢論壇:佛教與心理治療」研討會,2011年11月,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心理学空间 mq`'[[%oDFJ

0]w)vSjfM0[2]  MN II: Atītaṃ nānvāgameyya, nappaṭikaṅkhe anāgataṃ;  yadatītaṃ pahīnaṃ taṃ, appattañca anāgataṃ. “Paccuppannañca  yo dhammaṃ, tattha tattha vipassati; asaṃhīraṃ asaṃkuppaṃ,  taṃ vidvā manubrūhaye.《中部》的四部經(MN  131、132、133、144)皆以闡明此「一夜賢善」  (bhaddekaratta)為經文的重點。Bhikkhu  Ñāṇānanda (1973)認為:bhaddekaratta的題名,除了有巴利注書所說的「具賢善一夜者」(因徹夜修習毘婆舍那而擁有美好的一夜之人)的意思外,也可解讀作「典型的好樂獨住者(ideal  (lit. good) lover of solitude)。與巴利本相對應的《中阿含經》將此偈名為「跋地羅帝偈」,對應的漢譯文為「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佛說尊上經》譯此偈為「賢善偈」,對應的漢譯文作「過去當不憶,當來無求念;過去已盡滅,當來無所得。謂現在之法,彼彼當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覺。」(CBETA,  T01, no. 77, p. 886, b14-17)《瑜伽師地論》稱為「造賢善頌」:「於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現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智者所增長,無奪亦無動。」(CBETA,  T30, no. 1579, p. 387, c28-p. 388, a1)

&r4~J_&Aq0
心理学空间W `3v(@ e:J,N!S

[3]  SN I 5: Atītaṃ nānusocanti, nappajappanti nāgataṃ;  paccuppannena yāpenti, tena vaṇṇo pasīdati。對應的《雜阿含經》(Sā  995)作「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CBETA,  T02, no. 99, p. 261, a3-5)《別譯雜阿含經》(Sā  132),作「不愁念過去,亦不求未來,現在正智食,纔欲為存身…六情皆怡悅,是以顏色和。」(CBETA,  T02, no. 100, p. 426, a14-17)    心理学空间FBFq&{(H

2m&j x,w ?/KIYU0[4]參考http://www.umassmed.edu/cfm/index.aspx心理学空间yl!V CF/y"r

"f%MpW9qL]9O6Xf0[5]參考http://cme.ucsd.edu/mindfulness/心理学空间0j7]-B;z7d5q7hKH4F

心理学空间'tya#S%l d)Ts ]

[6]最新的正念研究與資源,參考http://www.mindfulexperience.org/心理学空间8a1UXgG*l[5N,{,^|

J6t ~)c0FY0[7]參考http://www.mbct.com/Index.htm

9l1iB Y+nx6C&T$dR?n0
心理学空间5J?Fh_M%[+@

[8]參考http://www.mindfulrp.com/

A)G[5L9\#^o0
心理学空间J[q:Nz

[9]參考http://www.tcme.org/心理学空间+GD eOX)[2t

,z ` u!`K0[10]參考丹尼爾.席格(2011)、理查.韓森(2011)。心理学空间L2yf%_2N3H$UW

FBoK*ZQ'[]}0[11]推廣正念的單位與資源,參考http://www.mindfuled.org/;http://www.mindfuleducation.org/;http://www.mindfulnet.org/

W E`e\U!]+[l0

1S oj v1h6A0[12]參考http://mindfulnessinlaw.com/;http://www.themindfullawstudent.com/Home.html心理学空间,CxJU`#aH

L%Jm&|w0[13]參考  http://www.thehawnfoundation.org/心理学空间H0WX3K,V(x

t"_S"m^q0[14]參考http://www.mindfulschools.org/

iKd4V7Hpk6x0
心理学空间]4@/]8}Uk

[15]參考http://www.mindfulnessinschools.org/心理学空间#O9zpZb'n

心理学空间P`(t,dL(K%S#f}~

[16]  DN III 56-57.心理学空间ey;Z3p8x7M7jVp~ m

;B'El E&u0[17]  “We’re witnessing the growth of what I think of  as mental exercises. Twenty years from now the way  we now take for granted physical exercise, people  will do mental exercises.” “And  it will be done in a completely secular way, people  won’t know the origin of these practices was in  traditional Buddhism.””Michelle Boorstein, ‘Is meditation  a religion?’網址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under-god/post/is-meditation-a-religion/2011/07/14/gIQA5cksEI_blog.html  (2011/08/28).

'h,s1_K-H@;]0
心理学空间 s0r$aa }#f

[18]譯自SN  47:48(V  189),無漢譯對應經。

-pQO.F;Oq,|$Z4`Si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佛教修行 佛教学院 温宗堃 心理治疗 正念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為治療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家传统仪式——水陆法会对哀伤处理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