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自己:說話時主詞的「主體建構」與「自由解放」
作者: 蔡榮裕 / 8870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来源: 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 标签: 精神分析 主体建构 精神医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e0C|p cq'aC0主題:什麼是「我」自己:說話時主詞的「主體建構」與「自由解放」心理学空间kF6ke'E }i4s}
作者: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学空间h+fq&N.J{rt
台灣精神醫學通訊2010.03月
l7t,z2u/KGDIT0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專欄
.T;F/xD8F']/q3k0
d6{U#T)B#D$W;Q0心理学空间-cF\.L(m;e
緣起:
p5p+?l'h u.d0心理学空间 L,?5Gl\\g
英國上世紀的重要小說家Virginia Woolf在其名著< 自己的房間>,是這樣開始的,「可是,你們或許會那麼說,我們是邀請你來講< 婦女與小說>的 ----這與自己的房間又有什麼關聯呢?你們且聽我慢慢道來。」(1)心理学空间N+K}Shn

vOz*`9V D~n(F0關於自己是誰:
V+Aa?*lE0心理学空间/Zw6isc4H4_3h;v)`^
關於「自己是誰」的命題,這個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的重要目的與追尋,到底要如何開始,以及如何結束呢?何以每次要開口時也總是得繞一大圈,而這麼一大圈的述說,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只得假設皆有所關聯,但是跟什麼有關,或者以很正式的話語,「主體建構」來形容「我是誰」的命題,但這兩者是相同的命題嗎?而且找到「發現自己是誰」這個說法,又與「自由解放」有何關係呢?
:J8m2D\!X n/@y\L0
zryNijKOU0本文在有限篇幅裡,無法提出對這個命題的解答,只是儘力提出一些疑問,讓大家一起思索。
w)y1y&\+JW/xz0心理学空间Hg$W1E:L-[
「我」與「主體」的關係:心理学空间2[` V_&M"w|T H.e

_$q:}!j'k:H{v0言談時,總是常聽到「我」如何如何,但是這個陳述裡的「我」是指什麼呢?聽那個「我」在說話的人到底是誰呢?是另一個叫做「你」的人,或者是「他」,或者是「你們」或「他們」,也就是說,當「我」要開口說話時,所預設的對象(或者叫「客體」)是什麼呢?心理学空间Jd ~3x+}$p"DmnL

v,{xZ2B$a*OJ0或者,聽「我」在說話的人,在「我」的內在世界裡只是另一個「我」。這兩個「我」在意識上是同一人嗎?若加入佛洛伊德所強調的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層面,這兩個「我」是否根本相互不認識。心理学空间O+{5gd+?2p7O
心理学空间d h;m U5gvzR S&s,g
也許,讀者會納悶何以要有這麼多的疑問呢?這是真的命題或是假命題呢?這需要進一步說明。
3d[,`"ll-t BB0心理学空间L4zzz%y
「我思故我在」的「我」:
2XO:a7v;[;Y8b8]0心理学空间!T&upXJf t\+j
除了「我」是什麼之外,當然也得確定什麼是「思」呢?這些「思」若沒有變成話語,變成一種溝通,那麼,這個「我」還是存在嗎?這並非純粹抽象的思索而已,試想,在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診療室裡,當沈默時,這是什麼意含呢?只是「思」,當時那是什麼「我」在運作呢?這個「我」何以未將「思」變成交流的話語呢?
Zy;Ss+N9PbSStl0
ys P3P$^(`@{ G0那麼,除了「思」之外,「情緒」與「情感」應佔有什麼地位呢?難道「我情感故我在」是個不好的命題,或者相對於「我思故我在」,是個相對而言較低下且不可被信任的命題?
P7C*UF4`!_!Yq0
6sU+[L|9F*[0但是一般互動裡,以及在診療室裡的經驗,我們常見到,當某個人不斷地說自己如何如何,只是聽話的那方卻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認定,也就是說,例如當某人在話裡行間批評另一人,但是聽話者卻可能是站在對方所批評的那一方。何以說話者想傳遞的那個「我」,並未被聽話者所接納,認為對方所傳遞的那個「我」,並非如對方所說的那個「我」,因而覺得「那不是他」。心理学空间C[p)kL

g8_oB!t(R0聽話者的「那不是他」:
]k?_P$?3G skJ0心理学空间8NBQ:JB.F w ?b"F
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進一步深思的命題,何以當某人聽另一人說話時,對於對方欲傳遞給他「我是怎樣的人」的說話時,卻覺得「那不是他」呢?心理学空间P)oujT
心理学空间1O K2D~d:]u
也就是,當有另一人在聽話時,說話者的「我」,對於聽話者的思考裡是「他」,但是當聽話者要開口回話時,「你不是那樣子」,呈現出來的是「你」。這其中包含了「我」與「他」,以及「我」與「你」的關係。
(TSt$QHJ"j9U0心理学空间"`'Fnk3y9W
在這些有說出口或沒有說出口的代名詞「我」、「你」、「他」裡,何者才是「主體」呢?以診療室裡的說話與聽話為例,在相關書籍裡,常提及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過程時,「我是誰」是個重要的命題,也就是說,有個叫做個案的人,一直以「我是怎樣怎樣」來描述他自己時,意味著在這個描述過程裡,發現或者創造出那個「我」。心理学空间a;D3C|Bsq
心理学空间6A`*k['De g
其實在診療室裡的言談更複雜。可參考某位被筆者督導的案例的某次治療片段,來呈現這個複雜性。
^7~:k8y!Rw{K9Vt0
m;k&_;{a(R7j0診療室裡的「我」與「爸爸」「媽媽」:心理学空间'yN?+D@0e J
心理学空间 pTdU/V
某次治療紀錄的片段(為了隱私,內容稍有調整。):「這次治療,個案遲到35分鐘,一進門個案便主動提起自己遲到的原因。是因為在車站時己經晚十分鐘了,若要搭接駁車要另再等五分鐘,坐捷運來恐怕拖更久。但個案不想搭計程車,所有決定搭公車過來。沒想到搭公車開這麼久,所以才遲到。個案想到自己的治療剛開始時也常遲到,過了幾次就漸漸準時了。可能因為最近中間停了幾次沒治療,這兩次又會遲到,難道又要幾次之後才能準時嗎?個案進一步想到,其實自己有很多部分是受爸爸影響,爸爸之前受到壓力時也是不斷逃避,自己現在也是這樣,我覺得這根本是爸爸影響我的。但是他都不承認,覺得是媽咪影響我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女性個案的描述。心理学空间:N/uDd\EW ^)s]
心理学空间BfmP"D#nH2^
個案到底是在談論做為「我」的她自己,還是在談論爸爸或媽媽呢?這些比較皆是個案自行主動談出來的話語的簡略描述,讀者也許很多好奇與疑問,筆者在此僅就這個落段裡的一些主詞來提出一些疑惑。心理学空间%C]cv[`1B_'e&`O

*_{3P w%u-D bA QX?0首先,得再加入聽話者(治療者)的想法與感覺,聽話者覺得個案是更像她媽媽,這當然是依据以前個案如何描述她的媽媽,而累積出來的一些感覺。但是這也可能是錯誤的印象,因為之前對個案媽媽的印象也是來自個案本人。如何在這些複雜的陳述裡,找出來「我」自己是什麼呢?何以這個案堅持自己的「我」,是由於「爸爸」的影響,而不是來自於「媽媽」?也就是說,個案的「我」認定她的某些部分是「她爸爸」,但那卻是她想將之排斥趕走的部分。
\[Ls4jD0心理学空间_"q j`+dQf
但是治療者的感覺裡卻也承受了個案之前的「我」所描述的「我媽媽」,而覺得個案「她」所描述的「我」是屬於「她媽媽」的一部分。但也可能治療者所感受的「她媽媽」與個案「她」所描述的「她媽媽」是相同的對象,尤其是治療者常常不曾見過個案的媽媽。
[,x(E5P.Q)g;Zu`t1[K0心理学空间&}6k@%s0Zyw8m#KP%y
筆者再引進另一個概念,來進一步思索前述的內容。
'@:PuS!n }o d x d0心理学空间1J$a#fm._2l2m$T
精神分析裡的「我」:
/L*@"H pogo[0
I/bJ jgEI b0如果我們假設,個案的「我」所描述的周遭人物皆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指他的內在世界而言。也就是說,假設個案的「我」所描述的其他人,皆是他自己的「我」的向外投射心理学空间{NOL/crt

+{HX0[2S }0就內在世界的假設而言,經過精神分析百年來的努力與探索,不少精神分析的術語也變成了日常用語的一部分,筆者再引介三個常用的「我」。
$L!MszF0
Eb1?5N9~:BN L0佛洛伊德在(2)裡將他的後設理論進一步結晶為「自我(ego)」、「超我(super-ego)」、「原我(id)」的概念。這是針對潛意識裡的「我」所做的細分類,這些皆是「我」。但是那一個「我」才是「主體」呢?心理学空间)o{"_;H7C$wB

g]#m~)X/k|0前述個案談論她自己的「我」的某些部分是源於「爸爸」,但這是指個案意識上所不想要的「我」的部分,個案似乎不想要遲到的「我」,或者說,是不想要她的那個擁有「爸爸」成份的「我」。就此次治療片段而言,這個不想要的部分卻是常常出現的,也就是不曾消失,甚至是更常出現的「我」或「爸爸」。心理学空间!Ov&\u-Yue
心理学空间)X I$aI8J H{
如果我們重新解讀個案的說法,是因為個案的「超我」不允許她自己常以遲到做為與人互動的開始,但是「原我」卻是一直常想要以重覆「爸爸」的某些做為,來做為懷念與記憶「爸爸」的某種方式。「超我」與「原我」似乎相互矛盾,而需要「自我」出來協調「超我」與「原我」,因而,行動上重覆遲到,但意識的思考上則是要排除具有「爸爸」性質的「我」,而同時滿足「超我」與「原我」。心理学空间W.S;G-Y^0cu
心理学空间wjN:@0`1F(S
那一個才是「主體」呢?那個看見自己孩提照片時,仍覺得那是「我」的人。或者這三個「我」合起來,就是那個我們所覺知的「主體」嗎?心理学空间Yg |O6yAU!I
心理学空间,E(?5P e6Yb2[
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心理学空间y(I&mVv"g

j%g\-F)QB k/P;^0如果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長期探索過程裡,逐漸找到或者逐漸創造出「我」,那個「我」是個獨立的自己,一如個人主義者所形容的那個自己嗎?筆者當然會先提出疑問,一般人所理解的個人主義底下的個人,真的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探索裡的「我」嗎?
Gt Rs.R?S I+EQd2T0心理学空间+Gc%qkS-Q7Z0u%u A
英國精神分析師Winnicott曾提及,沒有嬰孩這件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以及探究嬰兒的原始情緒發展時,對於那個「我」的描述(3),如果精神分析的流程裡,所找到「我」,其實並非如一般所想像的,那個彷彿很獨立且精於意識上算計的「我」,而是那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是否,這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較接近我們所宣稱的「主體」呢?心理学空间E"l4^|uI3[

/\*l%wE:kUn0最後,若延續筆者於< 精醫通訊>2010.01月份專欄文章(4)的概念,若推論「自由解放」是精神分析技術的主要目的,而這個目的是要找到「我」自己,也就是那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這是本文標題如是下的原因。至於心理世界裡,誰「自由解放」誰呢?以後再議這個「動詞」。
_;n a#W[6A\0心理学空间A9o.q5uH+ZQy
後記:
0X k#e?W6l*zk)F0心理学空间w5es:Lr
在十九世紀時,對於女人也應有自己的房間,來書寫「我」,Virginia Woolf在其名著< 自己的房間>的結尾如是說:「但我要堅持的說,只要我們為她而努力,她會來的,我們即使貧窮、潦倒中努力苦作也值得。」(5)
[)E-TT XR6H3E0心理学空间0L6i6@\9S(H
註:
#B+~-IY {#T9`7K01. 本文的中譯取自張秀亞翻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頁18,2000,天培出版。
8`_-P3s I3U$Cn02.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the Id, p.1-66, SE.19, London: Hogarth Press.
e&v%U@T I3N y3irK03. Winnicott, D.W. (1945). 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t. J. Psycho-Anal., 26:137-143.心理学空间0z@j HvB(y
4. 蔡榮裕(2010)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Free Association and Free Floating Attention, 精神醫學通訊,頁7-10,第29卷第一期。
G~A W-v05. 取自張秀亞翻譯:自己的房間,頁190,2000,天培出版。

Qf4e,~A9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主体建构 精神医学
«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的差異如何成為價值 蔡榮裕
《蔡榮裕》
「精神分析取向」與「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有何差別嗎?»
延伸阅读· · · · · ·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