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關係(transference)的承擔(1) By Mrs. J. Mitrani
作者: Mrs. J. Mitrani / 9285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来源: 蔡榮裕 标签: 移情 Mitran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w&W9c D1pg`} PA

轉移關係(transference)的承擔(1) By Mrs. J. Mitrani
_ W B[m0
8oE:H)U i#d&n0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心理学空间$h'Hh2y2R c+pUM o~E
台灣精神醫學會通訊2002.03月專欄:心理学空间'F tO9n ~1`yWq
心理学空间:xv&Zcp0e s

n5l6EgHqX}0(梅菲斯特對浮士德如是說:)
w v#XOSV4V j$f0如今我們山窮水盡,你們人類便往往神魂顛倒。既然你不能善始善終,為什麼當初要跟我們結交?你想飛又怕暈得受不了?是我們強求於你,還是你把我們找?--浮士德(2)心理学空间Hh+mw$Q@"F.C s
心理学空间3Yl ~K!t*EG
心理学空间3Z"IIF Fj3dxU
善與惡的糾纏,好與壞的對壘,生命與死亡的二元對決,關於這些,我們所知不少,然而,不知道的,比所知猶更多。精神分析的詮釋與分析,在生命的劇場裡試圖扮演某個角色,以詮釋者之姿,分析及交換著潛意識的川流不息,而不是站在人生導師的講台上,只意圖替人類舖張原已自戀的心情。
&zhr1](X`7}(a0心理学空间7Kah6v%y~0G2Q

2LV$Jsxth8G'v!q0這是一篇傾向於談論臨床技術的文獻,Mrs. Mitrani在該文裡意圖以Bion(3)的三篇文獻(4)為基礎,論述臨床技術的問題。然而,對於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而言,談論治療技術,若缺乏整體理論的基礎,易流於只在技術層面打轉,而忘了技術其實只是替整體後設心理學(meta-psychology)的理論做為前鋒的工具,並讓後設心理學的理論,得以在施行某些技術之後,能夠促進自身理論的更深一層的建構;而不是喧賓奪主,反讓技術問題成為主要焦點(5)。
/E'x,G#FT'K&t"S3M0
~2t T;I Ec ~rv/CJ0心理学空间%AP\-e.D@A
誠如Mrs. Mitrani在結論裡,她假設,治療者通常具有渴望做好某些事的動機,然而,臨床上,頗弔詭的是,這種渴望卻反而可能成為治療過程裡的最大障礙,而無法真正地幫助個案。依Bion的說法,在轉移關係上,個案通常潛意識地渴望將治療者轉化(transform)成壞客體(bad object)。這種轉移關係的呈現,似乎與個案的求助行為構成矛盾的張力,常使得治療者顯得不安,而傾向於替自己澄清。根據Mrs. Mitrani的經驗,治療者若以澄清的方式,說明個案對治療者的印象,並非治療者本人的意圖,這種自清的技術,常失去了解個案內在世界的機會,反使個案覺得,他們的經驗是無法被忍受的(unbearable),而更防衛。
2I.R[(y!rU;F$u0
Yu f'xx'oO$LKn }v3Ya0心理学空间uZ2YB]3a/Y X*yg
如何解釋前述的臨床觀察,何以治療者的自我澄清,反而導致誤解呢(6),是否這隱含著潛意識的某些意義呢?這是Mrs. Mitrani所欲處理的臨床主題,她舉了三個案例,並以Bion的觀點為基礎,說明個案的內在世界。她也替Bion的理論加入了臨床實例的說明,助讀者了解Bion的論點(7),並建構她自己的“Taking the Transference”的概念,做為技術的指引。心理学空间3^x5o%voM6|
心理学空间+M)`P"vC _w^gK

g \A0}%{5~[ O0Mrs. Mitrani所欲建構的taking the transference的概念,亦如她自己所言,類似於Bion所提出的contain概念,若如此,何以她需要書寫此篇論文呢?
G5JD&Y EaY(o h0
U7Fy-oQhq5F0
#rt*YQ0K3N0FA,nb0她先陳述Bion的三篇文章的主要概要,我摘要如下。心理学空间,bp'rhB"j%XH

L [B4bf0
h+f-f4p!o(mP"HQ.`0在Bion的 “A Theory of Thinking”裡,強調「具現實感的投射式認同 (realistic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8)」其功能是做為潛意識型式的溝通,而不只是病態的投射;另外,亦強調治療者需了解思想(thought)的發展,認為被潛抑後的很多思想已變得無法想像(un-thinkable),但卻仍發揮著隱隱作祟的作用。因此,Bion將思想概念又細分為pre-conception、conception與concept。Pre-conception意指嬰孩已內建的期待,期待有令人滿意的乳房存在著;當嬰孩的經驗與那些期待相接觸後,他們即發展出conception,這仍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概念(un-names concept);當那經驗與期待後來被命名,即是concept。Bion在該文裡假設,當嬰孩缺乏乳房之滋潤時,所形成的挫折將導致思想的誕生,「忍受挫折的能力,使得心靈得以發展出思想,並藉著思想的產生,使得那些原本被忍受的挫折,變得更易被容忍。」(9)(p.180)心理学空间,j m/T-dY {#c8m

2R!}4H}0gq1{l$rn0心理学空间;S_(j*e-ug5emR
Bion在 “Notes on Memory and Desire”與 “Evidence”裡,替精神分析設下了一些規律,例如,強調治療互動過程裡的here and now(意指治療當刻裡所承受的轉移關係),並加以詮譯。因為治療者會內化個案所投射出來的內在世界,而與治療者本人的內在世界有所共鳴,或使治療者承受了個案所無法忍受而排出的內在客體。但依Bion的觀點,治療者若真要了解個案的內在世界,他必須不受既有的記憶與渴望的影響,以免只是以既有的印象,侷限了個案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頗具理想性,卻也相當受爭議的概念,也是治療者必須接受完善訓練之處,才能免於只依個人之過去式的偏見、與未來式的善意,匡住個案的無限可能性(10)。
D/k1l A-D y`8]0心理学空间@l)L"G^;G5w&t*q'H
心理学空间k]Xv)Z7jr;n q&{
也因為如此態度,治療者得承受轉移關係所呈現的模糊,Bion以negative capacity(11)來形容,治療者如何contain治療過程裡的模糊不定與懷疑,加以消化,再將他的詮譯「出版(publication)」而做為分析式的溝通方式。然而,Bion所強調的詮釋,並非針對過去事件,所表達的genetic interpretation,而是聚焦於治療當刻的here and now裡潛意識所投射的轉移關係(12)。心理学空间$b*]#Od;z be#[7I1e

YUC3v:C j0
y%v#E DstB0由Mrs. Mitrani的論述與案例的說明,或可讓我們假設,她意圖將Bion的重要概念 “contain”,轉變成更具有技術意含的術語 “taking the transference”,若譯成中文,或許是「吞下轉移關係」之意。也就是,如Bion所強調的吞下個案潛意識所投射出來的壞客體之形象(13),並加以消化,而讓背後的概念得以成形,被命名之後,即可以被思考,發揮意識之力量。心理学空间S B_N3Zv*oA9s

7j1} m7h*Jbq~2K0心理学空间E(G}'F:y_
持平而論,Mrs. Mitrani在該文裡的理論部分並無創新之意念,傾向於試著清楚地闡明Bion的某些概念,這個目的是達到了。雖然也為了明晰,而部分地犧牲了Bion在論述概念時的豐富性與模糊性,是否因此反而侷限了思考空間,也待讀者的了解與觀察。誠如我在此篇裡的陳述,亦可能為了簡化,而忽略了Mrs. Mitrani的論文佈局與幽微之處。雖然她談的taking the transference,在該文裡並無更新的突破性論點,而是較口語化與技術化Bion的某些概念,也許Mrs. Mitrani猶待於此術語上,欲進一步發展她的未來論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h}%@@zsyn6\yk0
#{~GN%}~ iaAu0心理学空间8TH%MJIX&z7o
註:心理学空间2L2l4@C:C1GT x
(1) 本文乃評介J. L. Mitrani, 2001, “Taking the Transference—Some Technical Implications in Three Papers by Bion”, part 6, pp.1085-110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心理学空间U1|4p7t B;]:Uz
(2) 歌德原著,浮士德,綠原譯,2000,頁194,貓頭鷹出版社。
Tg#b%w%D0D0(3) Bion W.R., 1897-1979, 他的分析師是M. Klein。他的理論站在Klein的基礎上亦有革新之處,目前的post-Kleinian的理論幾乎皆引入他的觀點。在實務上,可說幾乎已沒有純粹的Kleinian,而是Bion改良過的Kleinian。心理学空间$J E:O\H4s
(4) 【1】 Bion W.R., 1962/1988, A Theory of Thinking, in Melanie Klein Today, vol. I, pp.178-86, ed. E. Spillius. London: Routledge。 【2】Bion, 1967/1988, Notes on Memory and Desire, in Melanie Klein Today, vol. II, pp.17-21, ed. E. Spillius, London: Routledge。 【3】Bion, 1976/1987, Evidence, in Clinical Seminars and Four Papers, pp.239-46, ed. F. Bion, Fleetwood Press。
+gnj-BU:pPVlb0(5) 何以對於精神分析技術的書寫顯得如此謹慎?讀者或可由佛洛伊德全集英譯者James Strachey在Freud, 1911-5, Papers on Technique, S.E.12, pp.85-173的註解裡,讀出佛洛伊德對於技術問題的思考與謹慎。雖然目前在台灣,謹慎地處理與思考,反而易被當做是一種好笑的事,但談論技術不流於只是為了簡便,以免過於簡化了原本即複雜的人類心靈與後設理論,這仍是頗重要之事。心理学空间RN:kC&J?1hqC
(6) 一般實務裡,如果我們過於強調意識的威力,而忽略潛意識時,可能使我們在技術上,以為進行意識層次的澄清,即可解決個案所投射出來的「誤解」,卻失去了解個案何以潛意識地如此投射的緣由。心理学空间5Rti$R,\QK5I%j n
(7) 由於Bion的論述方式頗抽象具哲思,他不想過度引導讀者,以免減少讀者的思考空間,但也使得讀者不易了解。
{+X!Ch QhxeU0(8) 相對於Klein, 1946,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裡,對於投射式認同的定義,較針對病態防衛的部分「投射式認同做為一種防衛的幻想」,而Bion則擴展至合乎現實的部分。
f!QO2o$C{;?_0(9) 這是Bion所發展的重要概念,強調思想,也強調如何使那些被潛抑而變得不可思想的內容,在療程裡變得可以被想像,而形成concept。對個案而言,他認為思想(thought)原本就存在了,只是等待思考者召入思考(thinking)去形容它。這些概念對於後續者的影響是頗巨大的,在臨床上,亦頗具重要性,暗示著,個案的自由聯想,就像是在尋找那些早已存在的思想,並讓那些原本不可思考的思想,經由療程裡的詮釋而變得可以想像。
n?\*x4zbO4wFuF6U0(10) 這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與欲做為人生導師者有所不同之處。
CS9L(?,C%K0(11) 這是名詩人Keats於1817年的信件裡的描述用語。
.N;t"|$^9F.h0(12) 這是目前Kleinian與一些精神分析取向的理論與技術所接受的說法。此說法的假設基礎是,轉移關係亦是一種阻抗的型式,而會使個案潛意識地有所遺忘,當對轉移關係加以詮釋,而緩解某些阻抗後,個案更能自由聯想,以增加治療者與個案對於內在世界的了解。然而,轉移關係是層出不窮且源源不絕的現象與流程,因此,如果自由聯想是必要的,那麼,著重治療當刻的轉移關係亦成為必要之處。這也是何以Mrs. Mitrani用此概念,而強調轉移關係。
-c7E1eA)C@'Lk pE~0(13) 當個案潛意識地投射壞客體之形象於治療者時,個案因而無法自由地聯想。依我個人之見,這種現象並非只出現於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流程裡,雖然常被誤解為,轉移關係是精神分析取向所塑造出來的現象。其實,精神分析的型式,只是讓那些轉移關係能夠被當刻地經驗且被詮釋討論;轉移關係出現於任何取向的治療流程裡,一直是左右治療的無形力量,但不同取向者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則有所不同。心理学空间k-C9_ vG%f$P(X5]/|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移情 Mitrani
«新出土的佛洛伊德私人文件:關於他自己的夢 蔡榮裕
《蔡榮裕》
女性性特質的謎題»
延伸阅读· · · · · ·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