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論夢、精神運作與通徹」下篇
作者: Elias M. Da Rocha Ba / 4998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标签: 朵拉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c1n K$}ZA4P

心理学空间 m9SK(_"? J-OD
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
(E Y4j(t_7_02003.04月台灣精神醫學會通訊專欄
@J2\F/L"z0本土的心理治療發展專欄
:L9i__F9v0心理学空间}^@sy Z2x W
在上篇的評介裡,我已簡介Barros在論文裡所提及的兩個夢的分析之一,針對個案的夢加以詮釋,對精神分析而言,另又面臨,如何由個案的後續陳述裡,來了解個案的回應,是否針對治療者先前的詮釋,而做的後續反應?本篇論文的主要結構,如同我在上篇評介所提及,類似佛洛伊德處理著名案例朵拉」的模式,以兩個夢的分析,做為了解個案內在狀態的方式之一。 
Lc Cq%LP8t0
:`],bIM)S X c3G0心理学空间"I.q d7@ VoR3@E
就意識層次的認知內容而言,當我們詢問或建議某個問題後,我們通常再從個案直接回答的內容裡,來「驗證」我們的提問或建議,將為個案帶來何種反應。精神分析在拓樸學(topographical)層面,是針對潛意識的內容。然而,當我們說,夢的解析是通往潛意識的皇家大道時,治療者分析個案的夢,意圖指陳個案的潛意識世界時,治療者如果只從個案所回答的意識層次言談內容,來做為判斷的基礎,在臨床經驗上,這將反應了,治療者輕忽了潛意識材料要流露時的困難度與阻抗,易使治療者只聽從個案的言談內容,而忽略了個案的回應裡,仍可能只是內在複雜動力平衡妥協的結果,其中仍將隱含著某些阻抗。(1)
iK2fAj:g*E0
N(zFEbV9C:p0心理学空间r oC,e9I"SKhk4N|
因此,若回到,如何了解潛意識的內容,那麼,治療者就無法只依循個案陳述的直接內容,而是得透過再分析個案的言談內容,解釋那些內容的潛意識內含,或者,再度回到夢內容的解析。Barros的寫作與處理略策即是依循,再度分析個案在之後所提出的另一個夢,做為進一步了解個案內在世界的方式。這對於習慣以言談的直接內容,做為唯一判斷標準的人而言,可能會質疑精神分析的此種處理策略,但對於精神分析欲探究人類的潛意識而言,這種處理策略則是重要的進路(2)。心理学空间r8sfwe+HB|{T

%]3k3w G4}v"DVx0心理学空间6Jz;}5q`r;BOO
有了這些背景概念,以下將簡介Barros所書寫的內容。由於作者對於此夢的書寫已頗簡略,不易再有濃縮空間,因此,筆者將盡量呈現全文所欲傳遞的內容。
;BG7{` }u~0心理学空间p+Ztuw%U-}.P R
心理学空间 VYv)c1k?C
治療者分析個案的上個夢後,幾周,個案再提及另一個夢。在夢中,個案正下令要閹割一隻貓熊。個案接著表示,他並不知道為何有這個夢,也想不到什麼線索來思考這個夢(3)。個案表示自己很喜歡貓熊,因為貓熊長得很漂亮,毛茸茸的,但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被人們誤解為,它在發春興奮時會顯得很暴怒。個案表示,聽說在古代中國為了養在皇宮中讓人欣賞,會先將它閹割。個案亦提及,這個夢的當晚,他又因為擔心性無能而顯得很不安。在前一晚,他即已陽萎,而變得很驚慌,擔心又變得像起初剛來尋求分析治療前的性無能狀態。個案亦表示,對於是否留下來持績治療顯得很矛盾。
it {n qy4p6`,N0心理学空间gh![8p&n[ k%n

f'|.b VRY0治療者提及,這個夢可能與上個夢有關聯,在上個夢裡,個案在商店裡偷偷更換價碼標籤。治療者分析說,個案的無能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他在此次治療時,表示想不到任何線索來思考夢;二是,此夢的前一晚,個案無力維持陽具挺舉狀態,這可能由於,他必須借著割掉自己,以免流露自己的攻擊衝動。他覺得自己像隻貓熊,對待他太太與治療者,雖然暴怒但又充滿了柔情;但他對於太太與治療者的依賴,反而讓他很氣自己,因此,借著割掉自己的興奮,以及夢中的下令閹割,來保護自己,免於感受到自己的憤怒。治療者當時亦想到,個案可能亦借著不想再來治療,而閹割治療者,但治療者覺得時機尚不成熟,未做此分析。心理学空间?0x&O1X0l4uS(d"p

B^ ^ Iy2G|Q6v QNP0心理学空间%i2Ef[ W/od!|y
那隻被下令將遭閹割的貓熊影像,似乎濃縮著,個案對於治療者的詮釋反應,此種帶有情感因子的影像,作者認為這包含著,個案正在處理與通徹(working through)自己的焦慮。貓熊代表著個案自己(在另一層面,如前所提,貓熊亦代表治療者),同時,這也顯現,他很害怕感受到自己的憤怒與柔情,因為這些情感將使他覺得自己依賴別人。因此,他需要分裂(split)成兩種樣子:毛茸茸的貓熊與謀殺者。面對由暴怒與情愛感,所衍生的興奮感,他的解決方案是,閹割貓熊以降低興奮感。心理学空间 RN'lAQ|8rey/I
心理学空间 ?t1qp,g

k1GZ.F:Jf Iw3R \0聽了治療者的分析後,一會兒,個案告訴治療者,也許他的父親也像他那般。他說,他記得父親的老友曾說,父親在年青時是完全不同的模樣。父親曾是恐怖主義暴力分子,相當具有攻擊性,曾犯罪涉及上百人的命案。父親曾表示,為了建立國家,殺戮是必須的手段,但殺戮也同時帶來了哀傷與罪惡感。也許他父親的沈默,是由於罪惡感所導致,也許他不應該對於父親後來的脆弱,感到羞恥。
eh~M J9|0
J?Apd%G0心理学空间;T(B R&T O3^ L(K?
沈默一會兒,多年來,首次,他對父親有溫情感,他也記起了,一些早已被他完全遺忘的事。他哭泣著。他提及,有次,父親帶著他與弟弟,前去動物園的場景。那一天,父親顯得很高興。
5b t B!C R\"j3O v'LF0心理学空间"A1b2zDSC^
心理学空间-|]#N M7t D3PC(];f
Barros在論文裡意圖要呈現的是,關於夢的運作機制,以及經由夢的解釋,使個案在分析過程裡,通徹了早年至今依然存在的困擾。一如在此案例裡,作者經由處理及解釋兩個夢,使得個案得以透過對於詮釋的聯想,進而解放了個案自身,變得能夠激發生命史,不再只是自動地重覆早年所留下來的行為模式。個案後來突記起,早年與父親相處的經驗,以前,一直覺得父親太懦弱,但個案此刻可能了解,愛使他變得興奮,但在他心裡,興奮感卻是等於謀殺,因此,當感到興奮時,潛意識裡他就覺得必須閹割自己,以避免如他父親那般,早年的殺戮,隨後而來的卻是罪惡感、孤獨與絕望。心理学空间0_i&M7JXq
心理学空间(eGh,d r6jTB

f}2c8ONb"j@"]0相較於精神分析的不同學派,本文裡所呈現的詮釋方式與內容,並非唯一的解釋方式,由作者引用文獻的內容,以及文尾致謝Elizabeth Spillius(4)的修稿,本篇論文的處理方式,是較接近英國的克萊因學派的觀點。Barros認為精神分析的核心功能即是,透過了解自己的歷史,使他免於只是自動化且重覆化地,生產自己的歷史。他表示,此個案來治療時是位成功的生意人,卻充滿了不安的情緒,後來,他不再做生意,而是實踐青少年的夢想,當時想成為音樂家,但缺乏勇氣去實行,此刻,則改行做樂評家與文化事業的生產者。
pE-_ b O;H @IM0
w)c ?u&\%K)f-US*^0心理学空间J`V WY&@C@
對於這個似乎成功的結局,讀者請勿過於簡化地想像為,個案只經過論文中所經歷的詮釋,個案就有了這些改變。這是讀者常見的期待,但這個期待對於治療中的個案而言,倒不見得是有利的因素,雖然個案本身也常如是期待,但那卻是個案的病理所致的期待,因而常有破壞力在其後隱隱作祟。精神分析不強調這種魔術般的治癒力,因為一如佛洛伊德在「可結束與不可結束的分析」(5)裡,對於自我經由分析的過程,得以茁壯,乃至能否完全掌握本能的欲力,佛洛伊德是抱持著存疑的態度,這顯現了精神分析的侷限性,雖然在這侷限的領域裡,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揮灑。但顯然的,不可能也不必須就在這篇論文裡,一下子就找到了,解開人類心靈之謎的鎖匙,這仍需要後續者更多的論述與想像。心理学空间 if&wE ]+y n+Uq+_?

'nmG| C ? h4U3_0
uOH.\D*p8C2}0心理学空间7J,?9Hve
註:
*lsXf#_Q01. 這種態度對於精神分析欲探索內在世界的真實時,是頗重要的,才不致一下子即臣服於個案所動員的強大說服力,因而再也無法找到新的觀點,來省視個案的困境。然而,這種態度常被誤解為「不相信個案的談話」,使得治療初學者可能因為不願承擔這種被誤解的罪名,容易變得好似以顧客為上的傾向,忽略了個案可能的阻抗,然後再誤用「以個案為中心」來說服自己,忽略個案內在世界的複雜性。
h#\iG`+R02. 讀者若有興趣,我建議可以閱讀J. Sandler等人所輯的「Clinical and Observational Psychoanalytic Research: Roots of Controversy, Andre Green & Daniel Stern」,2000, London: Karnac Books,其中所爭議的內容,在目前仍是值得注意的事,因為那將影響著精神分析的未來面貌。
)`4{Pje']JOu03. 這是個案談夢內容後常見的回應,Barros在後來的分析裡,將這比喻為個案對於了解夢時的無能感,是一個有趣的聯想。
LO$~Lu{h04. 英國精神分析師,曾多年編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院與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合作出版的The New Library of Psychoanalysis系列精神分析叢書。
.k?r2@2|$s05. Freud, S. 1937, 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S.E.23。

?)R8u}^xX 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朵拉
«證據與實證的對話之外--如果精神分析還有明天 蔡榮裕
《蔡榮裕》
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研討會」上篇»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