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觉之道——经验本身的变化过程(聚焦相遇自体心理学)
David Robson 作者: David Robson / 7142次阅读 时间: 2012年4月01日
标签: 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这是一个回复帖,但也够得上成为一个独立帖,所以转发至此,分享于大家心理学空间e+zSDW B(wyH
原帖“不做甚麼,只是陪伴,可以帶來轉變”
kc eL z;iC0
-n#q8Q!},d0回复帖:心理学空间Y8K q0T_!D`9P)v

!Mx3W y,[#|0因为很美,很棒,不得不回复一下。心理学空间e@ W4V/Vc&N{Y(e

i R@lwj ^0它让我联想许多,心理学空间u;u(D_Q0RF

Aj_I`@_U0它让我觉得它是那么地与我所深刻理解的自体心理学之精华相吻合(是否不谋而合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只是想知道当代的自体心理学是否与聚焦之间有过交流?)
}p"z~2VK|(s0心理学空间 ?"iF:QkA/L
经验本身具有变化的特性,经验本身就是一变化的动力源,只要你好好地尝试去接近它,感受它,你就会知道这一切是很真切的,而非要告诉你的一些虚空的信念,因为其实你并不需要什么对它特别的信任,它就在那!需要的只是,一个机缘让你可以接近到它,感受到它!当你愿意真正与你的经验本身相接触之时,与之充分相接触之时!或者,在某个当刻你的经验本身被生命般地接纳倾听之时,于是在那个当刻你的经验本身之生命活力一下被你所捕捉之时,而你也真的学会了如生命般地待之经验本身之时!
SxQC+P i WZ0心理学空间*c-_?&c3dC9Q6]
这其实与科胡特对经验的深刻洞见不谋而合,从他视自恋为“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开始,他便借着视自恋为一种感觉/经验的观点,开拓发展了“经验有其本身的发展变化”这样的视角,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个视角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自恋这种经验本身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会有由古老到成熟的各个发展转型。一如“情緒轉變,不是來自心靈的淨化或醒覺”,科胡特说“母亲驯服孩子的攻击驱力,是借着她的爱来中和它或借着她中和化的攻击(坚定)来反对它它;这样的论述是基于与物理世界事件的动力学之间吸引人的简单类比。无论如何,这种论述不能适用于心理领域的事件。。。”(《自体的重建》p67),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科胡特认为驱力(如用科胡特建议代之以“张力”这词,我们更可以视之为一种经验)这种本能性的经验不能被认为是被外力“對它做”什么所改变的,也同样认为那是一种对人的机械论的观点而不适用于人。
W#ZB\ JhT6b }6S0心理学空间W;cI}9xL
其实,科胡特也同样深刻地洞见到了经验本身所具有的变化的潜能,在这里我认为科胡特看到的还要更进一步,没错,变化是经验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是变化必须借助某个过程,而陪伴只是经验所呼唤的这过程之一,并非全部,尽管经验本身有时只要足够陪伴变化便足以发生,但有时不是,特别是关于自体的经验,或关于客体的经验,或关于世界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不仅仅具有情感的张力,还具有认知的内容,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组织混合物,它所需要与所招唤的又会是什么呢?科胡特的回答,便会是人性的自体客体参与,参与则不限于陪伴了,有情绪的共鸣,有与当事人不一样的认知介入,及两者的混合——情绪参与的认知性讨论,还有随后的种种互动产物——满足与挫折,等等。
N-i4_3l&?3mdr'w0心理学空间7Ge~g!i kl"n IPe
可以总结一个观点,即经验本身具有变化的潜能,则其变化所赖以发生的过程之启动也是经验本身的潜能,也就是说经验本身会呼唤陪伴及相应的人性参与(这些一开始是透过外在的互动,后来则变成个体内部有效执行的功能)。将这个观点拓展出去,其实“把壞感覺哭叫出來、呼喊出來,或用理智、用討論找它出來”这些都是经验本身所启动的变化过程,只是有的有时无效,不管有无效,我们往往得先看到它自身的努力,而后则方可将自己开放于更广阔的变化过程之中,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变化过程,那么它将变成你的。而对经验欲支配,欲过渡,欲逃避,并时而将这些付诸行动,只是经验本身所启动的变化过程一一失效或无有效的变化过程储备所导致。心理学空间 OD9uuv&XK

yT l \0A,i F,Q0现在流行主体间性的观点,而我也试着将主体间性的观点用在这里加以表述,经验的变化流动需要启动其所蕴藏的变化过程之潜能,但是这种潜能的启动呈现并不存在于互动中的任何单一方,它的有效启动是互动双方的主体间性结果,这种主体间性结果现在有更加流行适用的术语来标识——共享的内隐关系知识,当然共享的内隐关系知识不一定导致经验本身所需的变化过程之启动,但是互动的关系却是这种启动的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则依赖于我们对关系本身的内在型构(内隐关系知识)的关注,对不良的关系结果的每个当下时刻的不断澄清(例如借助于内隐关系知识的讨论,以影响主体间各自的内隐关系知识及扩大主体间具建设意义的共享内隐关系知识),及对主体间内隐关系知识的暗在良性互动,启动着经验本身的有效变化过程,并维持着这种过程的持续发生,这样看来变化发展的潜能在主体间的互动之中,属于孩童与养育者,个案与治疗师,等二者所共构出的第三空间之潜能。心理学空间&l@} ^e&k-X

^i1KVj_M0生命自有其出路,我们对之越来越了解!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学
«与“坏”客体的联结——自体心理学取向的重构 邹庆林
《邹庆林》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邹庆林

邹庆林: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深的自体心理学工作者,新人本主义整合心理咨询师。

受训背景:
第三届中挪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三年连续培训项目高级组学员,接受原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精神分析训练导师分析性训练(也称个人体验)120余小时(自体取向,每周一次,历时两年余,并持续进行中),接受中德班精神分析组中方教员分析性训练24小时(每周一次),中科院心理所第二届精神分析两年连续培训项目首期班学员,美国自体心理学家Jeffery.Stern网络自体心理学学习小组成员,韩岩-海口新人本主义整合心理咨询三年连续培训项目学员。

教学经历:
经典自体心理学与部分新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课程。

目前研究方向:
自体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整合。

咨询取向: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取向、新人本主义取向。

咨询范围:
①各种焦虑性的困扰(强迫、焦虑、对特定事物或场所的恐惧、社交恐惧等)、各种情感性的困扰(忧郁、空虚感、孤独感、低活力、低自尊、悲伤等)、各种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问题、职场压力、人格成长等;
 ②个人体验(也称自我体验或个人分析):针对心理咨询从业者。
          
咨询风格:
细腻的情感、严谨的思辨、灵性的情怀。

联系方式:
QQ:2438299527(联系请注明是个人咨询、个人体验或专业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