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生命
作者: 曾奇峰 / 10102次阅读 时间: 2009年3月02日
标签: 隔离 汶川地震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bkpE'a4O9G

审视生命
1kmXO)|T3Ey1Z(a0心理学空间5p&c?M F0w%Aw`9^4u
  汶川地震,在一瞬间结束了数以万计的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活着的人,在悲痛和施以援手的同时,也开始对生命本身的深入思考。被日常琐碎所淹没的诸多感受,在巨大的痛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清晰。国难在考验这个国家的同时,也激起每个个体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0T(~Ilq*o dQ0心理学空间4K8wL |kzIr4^y,V,p
  哲人说,拥有生命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偶然,但生命的最终结束,却完全是不由分说的必然。曾经辉煌地活过的人,如孔夫子、秦始皇、爱因斯坦,等等,他们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着他们曾经活过的印记,但是,很久以来,我们都没有听到过关于他们的新消息了。不管死亡之后是否有另外一个世界,但若我们不再有联系,那就意味着死亡是永恒的隔离。这样的隔离,足以让我们珍惜今生。
as dB5BT/q!H0心理学空间HPmZ`
  作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自己会死去的生物,人类需要相应的解决之道。到目前为止,人类个体有3种方式面对或者处理死亡带来的焦虑——心理学空间 z+O5J z-z2u

lwX2^ sy8D0  第一种方式,相信自己是特殊的,如果听到别人死亡的消息,那只是别人的事情,我可以悲伤,但我绝对不会像他人一样死亡,我现在清楚地活着,就是明证。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的自我保护方式。或者说,所有人类面对死亡的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心理学空间\3E2F7G E-C?
心理学空间(z Q~s"pOG
  第二种方式,就是相信死后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几乎所有宗教,都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众生。不好说这是好还是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死亡的威胁面前,还没有一种完全好的办法来处理相应的焦虑。面对一个只能活几个月的绝症患者,也许让他或者她相信有另外一个存在的时空,是一种让其更好度过最后时光的良药。那个时空是否真的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i%f#Qw9@3R0
K-}+Gw$Ii0  最后一个应对死亡的方式,是更加频繁地被采用的。那就是所谓身后留名。我的肉体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我的精神生命却还长久地活着,以功业、文章、财产、建筑或其他形式。同样地,这是彻头彻尾的自欺。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自欺,使后来者有了积极生动的活着的榜样。不管怎样,这样地活着,可以极大地激活生命的力量,并且使人保持恰当的节制,不会做过于危害子孙后代的事情。那种声称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他们毫不顾及自己的活着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心理学空间Y;a5w s/GV(g

+H sTB m0  比较一下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生命哪个更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限的生命,可以激起紧迫感,使生命需要被赋予意义。而无限的生命,注定是无聊的,意义消失,无限最终会被无趣替代。心理学空间uFL/h&O

"tH0\Hz fF0  毫不矫情地说,活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死去的过程。死亡是从出生时就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有机物到无机物的那一刻。如何活着,等于说如何死去。这样的一些想法,表面看来是悲观主义的,本质上却是乐观的。因为,我们越是知道生命的有限,就越会珍惜当下的存在时光,珍惜自己和他人,珍惜没有前生也许也没有来世的今生今世。
@&dtaX${I0心理学空间J{4U4{l%f4r#c!z,U8m y
  生死无常。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一个由无数注重此生的生命组成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好于那个由相信来生更好的人组成的世界。

+H+Fd IX'Q*bT9t7Sk&s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隔离 汶川地震
«分类癖辨 曾奇峰
《曾奇峰》
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是拖泥带水而已»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QQ:3046521800
电话:027-85308050
微信私号:zqfxl2014
微信公号:zqfxl2013
微博:http://weibo.com/u/2301865564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