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J·s·Bruner,1915—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于1915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上阶层家庭,1937年,他毕业于杜克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进入杜克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院。一年后,转入哈佛大学学习动物知觉和社会心理学。布鲁纳在哈佛著名的科研工作者和生理心理学家拉希里(Karl s.Lashley)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41年,他因关于纳粹的宣传技术的研究而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任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194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海外服役,归属于联合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心理战部。1945年,他回到哈佛,任讲师。1947年发表了“论需要在影响知觉中的重要性”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为美国的认知心理学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1年在哈佛大学组织认知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认知机能的实验研究。1952年在哈佛大学晋升为正教授。1956年他发表了《意见与人格》研究报告,以后又与别人合作出版了《关于思维的研究》一书。
1960年他同米勒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自1961年起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他虽然没有发明创造认知心理学,但他的确对促使认知心理学的系统化及其与科学规则的一致性起了很大作用。他汲取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出发,以研究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入手,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与认知过程、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与教材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不过,他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还是50年代末以后的事。
布鲁纳不仅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而且他对教育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切。他以其心理学家所具有的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性,较早地看到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种种新的挑战,及时地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他从结构主义50年代末期,处于苏美科技激烈竞争中的美国,为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而感到极大的震惊。认为自己在技术、军事和人才方面落后于苏联是教育落后所致。因而,国内开始普遍重视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布鲁纳所阐述的一系列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胆设想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特别是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使他名声大振,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有关教改的讨论会,美国科技学术界35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布魯纳任大会主席。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科学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在大会结束时,他做了总结性发言,发言稿名为《教育过程》。会议结束后,他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主导,综合了专家们在会上发表的意见,最后写出了《教育过程》这本名著,于1960年出版。
这本重要的著作自1960年问世以来,已有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23种文字的译本。截至1978年已在美国重版16次之多,几乎每年重印一次。可见,这本著作不仅很快传遍美国,而且也迅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国。它被列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布鲁纳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在1941年获博士学位后,又先后荣获西比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坦普尔大学等九所大学的荣誉学位。从1962年起先后承担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全美心理学联合会主席、美国社会问题心理研究会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美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1962—1964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1972年后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他还先后荣获美国优异科学奖(1962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社机构联合奖(1969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