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J·s·Bruner,1915—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于1915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上阶层家庭,1937年,他毕业于杜克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进入杜克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院。一年后,转入哈佛大学学习动物知觉和社会心理学。布鲁纳在哈佛著名的科研工作者和生理心理学家拉希里(Karl s.Lashley)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41年,他因关于纳粹的宣传技术的研究而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任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194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海外服役,归属于联合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心理战部。1945年,他回到哈佛,任讲师。1947年发表了“论需要在影响知觉中的重要性”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为美国的认知心理学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1年在哈佛大学组织认知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认知机能的实验研究。1952年在哈佛大学晋升为正教授。1956年他发表了《意见与人格》研究报告,以后又与别人合作出版了《关于思维的研究》一书。
1960年他同米勒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自1961年起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他虽然没有发明创造认知心理学,但他的确对促使认知心理学的系统化及其与科学规则的一致性起了很大作用。他汲取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出发,以研究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入手,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与认知过程、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与教材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不过,他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还是50年代末以后的事。
布鲁纳不仅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而且他对教育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切。他以其心理学家所具有的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性,较早地看到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种种新的挑战,及时地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他从结构主义50年代末期,处于苏美科技激烈竞争中的美国,为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而感到极大的震惊。认为自己在技术、军事和人才方面落后于苏联是教育落后所致。因而,国内开始普遍重视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布鲁纳所阐述的一系列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胆设想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特别是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使他名声大振,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有关教改的讨论会,美国科技学术界35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布魯纳任大会主席。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科学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在大会结束时,他做了总结性发言,发言稿名为《教育过程》。会议结束后,他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主导,综合了专家们在会上发表的意见,最后写出了《教育过程》这本名著,于1960年出版。
这本重要的著作自1960年问世以来,已有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23种文字的译本。截至1978年已在美国重版16次之多,几乎每年重印一次。可见,这本著作不仅很快传遍美国,而且也迅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国。它被列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布鲁纳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在1941年获博士学位后,又先后荣获西比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坦普尔大学等九所大学的荣誉学位。从1962年起先后承担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全美心理学联合会主席、美国社会问题心理研究会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美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1962—1964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1972年后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他还先后荣获美国优异科学奖(1962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社机构联合奖(1969年)等。
布鲁纳从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30多年间几乎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篇著作发表,他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论著除了《教育过程》以外,主要的还有:《人民的委任》 (1944年),《舆论与人格》(1956年)、《思维的研究》(1956年)、《论认识》(1962年)、《关于学习的学习》(1963年)、《教育理论》(1965年)、《认知理论研究》(1966年)、《教学论探讨》(1966年)、《认识成长过程》(1968年)、《教育的适合性》(1971年)、《教育过程再探》(1971年)、《论教学的若干原则》(1972年)。其中的《教育过程》、《教学论探讨》和《教育的适合性》三本专著,一般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年),由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纽约的文塔格出版了平装本)。中译本《教育过程》,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邵瑞珍译,王承绪校。1982年文化教育出版社再版,公开发行。这一版本除了对1973年版译本进行复校修订外,还增加了作者1977年写的新序。198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椒,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的《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中的一部分。全书共99页,6.5万字。
引论”;二、“结构的重要性”;三、“学习的准备”;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学习的动机”;六、“教学辅助工具”。
《教育过程》是布鲁纳对伍兹霍尔会议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然而,它不是单纯会议记录或意见的汇总,面是在他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对集体讨论结果做了科学概括。因而,它也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正如布鲁纳自己在本书1977年版新序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显然是一场变革的一部分。”全书共分六部分,其结构如下:“1977年版新序”;“原序”;“伍兹霍尔会议出席人员名单”;正文:一、“全书主要是“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和“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的”。书中所提及的有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理论都是经过实验假设所验证的结论。它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坦率的和新颖的理论,其主要有四个中心思想和一个设想。它们是:
(一)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正在形成作为我们这一代标志的,可能是广泛地重新出现的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的关切,……”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智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摆在50年代美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要想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科学财富更是不可能的情况下,重新设计“这一代人的教育”的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了布鲁纳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布鲁纳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提出了所谓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合理的知识在于主观模式或者说结构能与客观事物相符,能很好地说明事物。既然知识是由人来构造的,那么就应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最好的知识体系。他所指的‘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布鲁纳在解释学科的结构时,举了3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数学中的解方程。布鲁纳注意到,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排列起来,从而使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在求解未知数过程中,可以运用三个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所要求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不过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罢了。
记忆。(2)“迁移”:它可以使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易于举一反三,扩大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点:(1)“单纯化”:它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教材内容“单纯化”。这种单纯化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性的效果。例如,落体运动,单纯化后,可以以公式 来替代,它可以用来求自由落体的下落距离。这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和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四点作用:(1)理解了基本原理就可以使学科更易于理解;(2)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表明,一件件放进构造很好的模式里的东西更容易记忆;(3)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迁移的基础。布鲁纳指出:“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理解更基本的原理或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此——就是不但必须学习有特点的事物,还必须学习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4)经常反复检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特性,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以解决由小学至大学进程中碰到的部分困难。
(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在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又提出了上述这个大胆的假设。从而表明了他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鲜明立场。
布鲁纳强烈感到,过去10多年的经验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的学校也许因为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了,因而浪费了宝贵的岁月。因此,他提出了上述假设,其目的在于强调一下在课程设计时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处于一切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中心的基本观念以及赋予生命和文学以形式的基本课题,它们既是简单的,又是强有力的。”他还认为,要想掌握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观念,就需要不断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学习运用它们而获得的。这也就是说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布鲁纳的这一思想是与他结构主义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的,也于近年来儿童身心发展均有“成熟加速化”的趋势有关。他以其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为基础,从3个方面论证了儿童早期学习的可能性。
1.智力的发展。布鲁纳认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可得出这个事实,即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那么教给任何特定年龄儿童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其实,这个“任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翻译工作。然而,这个假设能否成立呢?布鲁纳又给出了所谓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作为必要性的前提,即“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为了支持这个论点,他对智力的发展做了描述。布氏的认知发展论,基本上是继承了皮亚杰学派的学说。不过,他在作了许多精巧的实验、又汲取了现代语言等学科的成果后,提出他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智慧发展的阶段是连续的、相继的,就性质而言,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变化。一般由动作向意向再向符号不断的演变,第一阶段为动作式再现表象;第二阶段为肖像式再现表象;第三阶段为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布鲁纳承认发展阶段与年龄有关,但他也相信只要向儿童提供合适的机会,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他自己举例说,教小学一年级学生掌握微积分初步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这里学过的微积分初步将是未来系统学习微积分的重要基础。
2.学习的行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3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1)新知识的获得;(2)转换;(3)评价。新知识往往与以前学习的知识不一致,或是它的替代。也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转换是学习的第二个方面,它是处理知识使之适合新任务的过程。转换一般涉及到处理知识的各种方法,如外插法、内插法或变换法。评价是学习的第三个方面,它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这个任务。布鲁纳感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一个学习情节时间可长可短,包含的观念可多可少。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情节来安排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通常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对于儿童,布鲁纳认为,现在还没有适用的常模,特别是关于他们学习情节是如何形成的,也许有更多需要探讨之处。
3.“螺旋式课程”。按着布鲁纳的设想,课程的编制方式应采取“螺旋式课程”。他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开始,并要采用智育上正确的形式,而且还应同儿童的思想方式相符。另外,要让这些课题在以后各年级中扩展、再扩展.这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
(三)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人们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较之分析思维要少得多。一般来说,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而直觉思维则迥然不同,它不是以按仔细、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特征的。“直觉就是直接地了解和认识”,它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而直觉的正确或错误最后取决于通常的证明法而不取决于直觉本身。直觉思维一般具有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