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钢丝上的舞蹈
作者: 罗伊·F·鲍迈斯特 / 9518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0月27日
来源: 王雯雯 译 标签: 暴力 自恋 自尊 自尊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3^)R-|3t9}0激励教育:钢丝上的舞蹈心理学空间s5|.RG5k I5h5py3X

心理学空间Ao n/I_ K p~

人们的暴力行为是因为自厌,还是自恋

Zy@)DBAp9eAA0

r7u ?'g"AS0撰文:罗伊·F·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心理学空间N u(p(}%\fts

心理学空间QKV?(A_

翻译:王雯雯

t/Q|)oy cU0

j(},{ I9FT-w(P0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心理辅导员向我诉苦,讲述了他在辅导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时遇到的困惑。他看到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他发现,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人都是极端的自我主义者,极其自傲、极具优越感,但教科书的通常说法是,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常常妄自菲薄。他和同事们觉得,不论看到什么,都不能轻易背弃数十年来的学习信条,所以他们采用的方式,依然是鼓励年轻人正确认识自己,不过这些做法完全无助于缓解这些人的反社会倾向。暴力倾向滋生于自卑的土壤,这个观点似乎是一个常识。遍布美国的顾问、社会工作者和教师们都有共识——满足年轻人的自尊心是约束他们的暴力行为,鼓励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和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许多学校都会让学生列举优点,说明自己多么优秀;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害怕批评孩子,惟恐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把一个前途光明的孩子变成一个暴徒或者可怜的失败者;在某些运动联盟中,甚至会让每个人都获得一座奖杯。心理学空间$My^%D B&aS J

Q6PdcQ6?0但现在有人开始怀疑,鼓励式教育是不是增强自尊的最佳方式。当我和同事们查看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的事例时,我们发现很多文章都千篇一律地引用“低自尊导致暴力”的这个“常识”。然而,在任何一本书或者文章中,我们都没有找到对这个理论的正式陈述,更别提支持这一理论的实验证据。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常识”,但没有人证实过它。

1u A-a6^8a@ A!jptc0心理学空间eK.A]o

对“低自尊理论”不利的是,研究人员逐渐构建了一幅组合图像,描绘了一个低自尊者的形象,但和我们知道的那些攻击性犯罪者并不吻合。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在生活中多半浑浑噩噩,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有不顾一切展示优越感的冲动。冲动性攻击是有风险的,但低自尊的人群却倾向于避免冒险。心理学空间*~J:^:Se.Hm e Y

心理学空间 e8\(Q[!R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提出了另一种理论。对我们的思考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那些带有明显暴力倾向的人群,看起来都很自傲。萨达姆· 侯赛因(Saddam Hussein)绝对不是一个谦虚、谨慎、自我怀疑的人;阿道夫· 希特勒(Adolf Hitler)所沉迷的“优等种族”(master race)理论,也绝对不是低自尊者喊出的口号。这些例子说明,导致暴力倾向的重要因素是自尊心过高,而不是缺乏自尊。

sk,o0hDW0

T4j[(B0a,km,QE0最终,我们把自己的假设表述为“胁迫性自我主义”。不是所有高度评价自己的人都有暴力倾向。良好的自我感觉不会单独生效,必须和威胁到自我感觉的外界因素结合起来才会起作用,必须有人质疑它、争论它、破坏它。人们都喜欢把自己往好处想,都不愿意贬低自己。于是,当有人建议他们改正自己的看法,许多有着脆弱、不稳定的过度自傲性格的人就会攻击这个倒霉的建议者。

,d+}K-GFm0心理学空间a F{,a&?YI

骄傲导致堕落

W @nZDF0心理学空间 t9k%X,z*B![

断言暴力倾向一定滋生于胁迫性自我主义,或胁迫性自我主义一定会导致暴力倾向,都是不正确的。无数的因素引发和修正着人类的行为。许多暴力行为本来与人们的自我评价之间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的假设没错,过度自傲提高了出现暴力倾向的几率。由于暴力实施者的行为的确和他们的自我评价有关,我们相信胁迫性自我主义起了关键作用。显而易见,这个新理论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减少暴力行为的方法。

9s4z,` Q"uy.is0

tG7km-h0那么一个社会精神学家该如何来确定,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究竟是低自尊还是高自尊呢?由于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来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社会学家通常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重研究。一个研究的结论也许会遭到质疑,尤其是有一种与之相对立的理论存在时。但是,当一个现象重复多次出现时,由此得出的结论就很难被忽略了。

k;T!Uf s/^0心理学空间5y Ro M'n#d NI;V*V

在评价一个人的自尊心时,研究人员会问一系列问题,诸如“你和别人相处得如何?”“你在工作和学习上通常会取得成功吗?”等等。被测试的人从备选答案中选择答案,最后得到的总分一定会介于“消极”和“积极”之间。严格说来,把一些“自我评价很高的人”看成一个独特的人群具有误导性,但在这里,我暂且用这个名词来泛指在测试中得分偏高的人。统计分析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心理学空间`0q} d2j"q

4XF,a:{Q3YK0许多外行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自尊心的强弱会起伏不定,但测试后得到的分数却非常稳定。评价分数的日常变化很微小,即使经受了重大的打击,或者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分数很快就会回到以前的水平,重大的改变只会发生在重要的生活转变之后,比如一个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大学中的竞争要激烈、残酷得多。

$LhUgXa&B0

"[5A1}9[v5E/]h0想要定量统计暴力倾向是一件更加棘手的事,不过有一种简单的做法,就是询问人们是否有暴怒和打架的冲动。研究人员拿“口头询问”的结果和测试中的分数加以比较,结果只发现一些细小得可以忽略的联系,但是也有一个例外。20 世纪80 年代,美国佐治亚大学的迈克尔· 肯尼斯(Michael H. Kernis)和同事一起,为受试者设置了不同的场景,然后观察每一个受试者的反应,从而推测自尊心的强弱是否会发生变化。他们的研究表明,最有暴力倾向的是自尊心较强而且不稳定的人。自尊心较强但很稳定的人是最为平和,而自尊心较弱(不论稳定与否)的人则处在两者之间。

Q g9n a U:[Tf0

m)t:J*ly2M0G P0酒精导致暴力?心理学空间 kc2l D-R

心理学空间MRVl2i?

另一种研究方法就是进行大范围比较。一般说来,男性的自尊心要比女性强,暴力倾向也更强;情绪低落的人自尊心较弱,暴力倾向也比情绪高涨的人低。精神病患者尤其容易攻击别人或者做出犯罪行为,而且他们通常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心理学空间k'j6gC e K

心理学空间 A1j;FC,ltAx"?

证据表明,杀人犯、强奸犯和其他罪犯自我描述时,他们口中的自我形象不太系统,但轮廓很清楚。暴力犯罪者经常会把自己描述得很强大,是特殊的精英人才,需要得到优先对待。许多谋杀和暴力案件,都是因为暴力犯罪者的自尊心遭到打击,比如被嘲笑、侮辱,激怒了他们,才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 确切地说,在有些地方,备受尊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如果在这里对某人表示轻视,很可能招致报复,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心理学空间vr.vg1iS'i

/|!g)~!J.ZE7[,q/~q0研究其他暴力人群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黑道分子一般都会保持良好形象,一旦有人对他们的形象提出异议,他们就会实施暴力,游戏场地的小霸王们也认为自己比其他小孩强大。只有被欺负的人才会看不起自己,而欺负别人的小霸王只会“自大”。

.c"s/f(pa.p.~*U0

L%L2s+b1f!`CDy0有着暴力倾向的人群一般都有明确的信念,不断强调自己的优越感。就像丹尼尔· 希罗特(Daniel Chirot)在他那部传世巨著《现代暴君》(ModernTyrants)中论述的一样,战争通常发生在高傲的民族之间,因为它们都认为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心理学空间;S\~G$Fu$S^

心理学空间,I r&I@a s"o

喝醉的人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在暴力犯罪中,酒精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面对挑衅,大量的酒精会让人们更加愤怒,作出更加激烈的回应。虽然很少有醉酒与自尊心联系的研究,但是平常观察的结果还是非常符合自我主义的特征:酗酒往往会让人们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当然,酒精还有着许多其他效果,比如降低自我控制力,所以很难分辨哪种效果才是导致发酒疯的主要因素。

\7s3b5kzw.w0心理学空间7BXr$z l1{2e j"z!{

暴力行为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我中心受到威胁似乎是很多人自杀的原因之一。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富有而成功的人士一旦面临破产危机、遭到羞辱唾骂或者不堪舆论压力,他们就会自杀。

-@x'R r;wD0

#R&l9U6{A/HD*].W0失衡的虚荣心理学空间"m@y;j)V#iV

心理学空间o3|-V6K;G?6v5~hA

这些发现证明低自尊引发暴力的理论并不正确。不过,在这些发现中并没有来自实验室的证据,而社会精神学家普遍认为,实验证据才最具说服力。在查阅过去的文献时,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自尊心与暴力倾向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论文。因此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布拉德·J· 布什曼(Brad J. Bushman)领导了这个实验。

bA.{&k!q,h9D(`%pr0


T"i N4?%J G!DhC#[0
V9a3h&cP&LO0千万不要做出有损害自恋者形象的举动,否则就会遭到报复。心理学空间7S"Q SY z@F$^

dIN{@1p7t0心理学空间'i6ww`&[ d;UW#wmE

心理学空间Z)~l\ SH7F

实验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得到关于受试者“自我感觉”的可靠数据。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受试者的自尊心,之所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是因为即使没有得到任何结果,我们也可以自信地说,这不是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而且仅仅对自尊心进行研究并不能让我们满意。胁迫性自我主义假说提出,只有一小群自尊心很强的人才会带有暴力行为倾向。为了找出这一群人,我们测试了有自恋倾向的人。心理学空间f(K g6{k\(R

心理学空间#@nt9K8[8}}u

自恋是一种精神疾病,特征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渴望过多的赞美、毫无理由和夸张的自我权利欲望、缺乏感情投入、待人苛刻、嫉妒别人或者希望被嫉妒、时常幻想自己很伟大以及傲慢自大。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行为科学研究所(Tulsa Instituteof Behavioral Sciences)的罗伯特· 拉斯金(Robert Raskin)和同事,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精神疾病之外,建立了一套用于衡量自恋倾向的标准。心理学空间'm3q C2|d

vb6J2~eT&R.\yp0我们把这套标准与衡量自尊心的标准进行了比较,因为两者虽然有联系,但是特性并不相同。自尊心强的人并不一定是自恋者。他们也许非常擅长做某种工作,很快就能理解很多事情,但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相反,高度自恋、自尊心弱的人则非常少见。

9P9u[&v O0

fz+g:i4l0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在实验室测试暴力倾向。我们的试验方法,让两位受试者相互播放噪音。这种噪音令人很不舒服,人们都避而远之,所以这就成了真实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2H6}%^DK6}QA:r0

-\K r j3KH2n)PE0在实验中,噪音被加入到一场趣味竞赛之中。两位受试者在一起比赛,看谁的反应更快。反应慢一拍的人都要遭到“噪音伺候”,而噪音的音量和持续时间都由对手决定。这项试验和以前的研究截然不同。在以前的研究中,受试者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施以噪音或电击的处罚。有人认为这样的试验不够客观,因为一位“教师”可能真的相信,用电击和噪音作为惩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出于自大和暴力倾向。

K!O1W"u"?o0心理学空间4e!ApYd7b

“极端自恋者”心理学空间+_S:v l&]0H oz&?-Q

心理学空间Ly1A2b:|X

为了研究胁迫性自我主义中的“胁迫”部分,我们要求受试者写一篇短文,表述他们对堕胎的意见。我们收起所有的短文,再“公开”分发下去,让两个受试者评价对方的文章。然后每位受试者都会拿回自己的短文,看到“对方”所写的评语。心理学空间Rj\(k ^)}V5bX

(N7n_ZEg-q q's0其实,受试者看到的只是假象,那些评语是我们试验人员随机杜撰的。有些文章会给出正面评价,打上一个高分,还会写上评语——“无须修改,好文章!”有些则给出负面评价,打上一个低分,写上:“这是我读过的最烂的文章!”在发回短文和评价之后,我们会公布“反应时间比赛”的规则,让受试者开始比赛。心理学空间dA*gg n,`U

心理学空间6D@qt0L

实验结果支持的是胁迫性自我主义的理论,而不是低自尊理论。暴力倾向最严重的是受到侮辱性批评的自恋者。而非自恋者(既有自尊心强的,也有自尊心弱的)的暴力倾向明显较低,受到赞扬的自恋者也是这样。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重复上一次实验,而且还加入了新的元素。我们告诉受试者,他们将和一个新人,而不是那个批评或赞扬了他们的人,来参加这场反应时间的比赛。被批评的意见激怒后,受试者会不会把怒气发泄在任何人身上?结果表明不会。自恋者用噪音攻击了冒犯他们的人,却没有攻击无辜的第三者。这个结果和其他大量的证据表明,暴力行为不会针对无辜的旁观者,这与传统观念相反。

k }fZDY5[0心理学空间@1v[&PD

从一个例子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恋者的态度。当一家电视台参与了这个实验后,为了便于拍摄,我们让新的受试者参与了这个实验。一个在自恋度上得到98 分的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实验之后,他观看了整个影片,并且还有权利拒绝播放这个片子。但他说:放吧——他认为自己很上镜。布什曼把他拉到一边解释说,也许他不情愿让全国观众看到在片中的那个形象——具高度暴力倾向的自恋者,因为影片中显示,他在得到评价之后随口就吐了几句脏话,然后大笑着实施了最高限度的攻击行为。但是那个人只是笑着耸耸肩,说他想上电视。当布什曼提出也许起码应该让电视台工作人员遮避他的脸部,从而隐藏他的身份时,此人疑惑地回答:“不!”事实上,他说他还希望这个节目能放上他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 I|S}{#M0

J9tx`~&rV0我们的实验能不能反映外在世界的真实情况呢?在现实生活中,要研究具有暴力倾向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测试了监狱里的两组罪犯,对他们进行关于自尊和自恋的问卷调查。曾有20 多项研究以青年男子(大多数是大学生)为对象,规定了年轻人的自尊标准,于是我们以公开发表的标准为参考,比较了罪犯们的自尊心,结果发现,罪犯们的自尊心处于中等水平;可是在自恋度上,暴力罪犯的平均得分要比发表过的任何研究数据高出许多,这正是罪犯和大学生的最重要区别。如果设立监狱的目的是想教育年轻人,让他们不要幻想自己是“上帝赐予这个世界的礼物”,那么,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M$a n1F[EUq8p\0心理学空间1j'op|@Hbv

当我们公开关于自尊心和暴力倾向的研究以后,有些人便开始匆忙找寻支持低自尊理论的证据。他们找到的证据寥寥无几,而且都来自于问卷调查,但我们对这种结果表示怀疑。低自尊的人比其他人更加愿意承认不良行为,包括暴力行为;在自尊心测试中,一个得分低的人会很准确地说出自己做过的坏事。而行为测试,总能把暴力行为和自恋症联系在一起,在自恋和自尊测试中,都得高分的人也意味着他是最具暴力倾向的人。

iJD^8W@E7~%l0

N H*X4l8ti aS0内心深处心理学空间q!Uu9o3K)}B

心理学空间&Z3j ke^5|6loib

对这些发现,人们通常的反应是:“也许暴力人群只是在表面上对自己高度赞赏,其实他们在骨子里都是低自尊的人,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这个辩解有着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我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明显缺乏自尊的人是没有暴力倾向的,假如有暴力倾向的人真的缺乏自尊心,他们与其他低自尊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把这一特点很好地隐藏了起来。由此可见,缺乏自尊心本身并不会导致暴力行为,将低自尊隐藏起来的原因才是暴力行为的根源。之所以要把这一点隐藏起来,是为了修饰他们的自我形象——如此一来,就刚好与我们提出的理论吻合。

tjqtk0心理学空间z%f!f UYfa0U|)W

许多研究人员都试图找到暴力人群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但是无一成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 桑切斯- 扬科夫斯基(MartinSanchez-Jankowski),花了10 年时间和多名黑社会分子生活在一起,写下了一份最详细的、有关年轻黑社会分子生活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一些研究指出,许多黑帮成员外表坚强,内心却惶恐不安。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of Bergen) 的丹· 奥柳斯(DanOlweus)全身心投入对少年流氓的研究,他也认为:“与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医生普遍认可的假设相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少年流氓的内心是充满忧虑和不安的。”

L.f;{*b2NL0

"D2u6U-f"OC*m0上述言论并非言过其实。现阶段的心理学还没有测量人性中隐藏面的方法,尤其是那些连自己都不认可的人。迄今为止,对于暴力行为者在内心是自我怀疑的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任何实验证据或者理论推断的支持。

4Z#e7]n&W AB'^:|0心理学空间I$@-V uK']f4b c

虽然这个结论和传统的低自尊理论相悖,但并非意味着膨胀的自我形象就会直接导致暴力倾向。只要没有人侮辱或批评他们,自恋者并不比普通人更具攻击性。但是当他们受到侮辱时,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回应也会比一般人狂暴得多。所以,不论起因和影响的细节如何,“胁迫性自我主义+ 具体情景”这个公式,都能准确预测暴力行为是否发生。

~ok1hQ+?0

1Kq$[hIr0现在,很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对此,我们深感担忧。良好的感觉很可能把一个人推向危险境地,尤其是当这个感觉毫无由来的时候。我们的看法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或者做了好事,让他们感到自豪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没做,就鼓励他们高看自己,这就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感到担心。赞扬应该和表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以随意地给予,仿佛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伟人。心理学空间+IUJ1C [V(z

心理学空间'P6@2dR_ @C{$e*Gu;k,E

缺乏自尊心的人不会随意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相反,人们需要警惕自视甚高的人,那些本身实力并不高人一筹,往往依靠他人过多的赞誉才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尤其需要多加防范。一旦有人戳破了他们自恋的气球,他们就会凶相毕露。心理学空间J!~$I0fD

心理学空间b1\9e*y8En.r;S$k

本文作者

SJ)P o#w8xbD%A;E0心理学空间g:`2]j QL:G Z

罗伊·F·鲍迈斯特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生项目主任,擅长以社会科学仿真模拟技术来研究广泛的心理学问题。他最近的著作是《文化动物:人性、含义和社会生活》(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The Cultural Animal: Human Nature, Meaning,and Social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心理学空间1iwF'DVB;]@ M

心理学空间&Gq_L G8s4{\

参考阅读心理学空间*E;`~UsMu!s'a]

心理学空间[%Jn;|#A(B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High Self-Esteem. Roy F. Baumeister, L. Smart and J. M. Boden in PsychologicalReview, Vol. 103, No. 1, pages 5-33; January 1996.

_B M%za3I5BNl }D0

/e$RO#l V5} N0Evil: Inside Human Violence and Cruelty. Roy F. Baumeister. W. H. Freeman, 1997.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d!F4_`(_+lo5}0心理学空间[z3_ B#S0e

Aggression: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Brad J. Bushman andRoy F. Baumeister 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5, No. 1,pages 219-229; July 1998.心理学空间u7G3Y4F)\h0B

d&X^#t%?+M~0

U i g!q3OQ-Iv!L0

-q8u;x3O;M7gsFm0心理学空间*@0u]6F/@

心理学空间Nt-W!_s{9ZP4kY I

心理学空间6EME@[!Nq v

心理学空间Oa?5y,k1h8a*V

)X Y a5G9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暴力 自恋 自尊 自尊心
«没有了 Roy F. Baumeister罗伊·F·鲍迈斯特
《Roy F. Baumeister罗伊·F·鲍迈斯特》
意志力»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