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盲与盲视
作者: 叶素玲 / 37210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2月07日
来源: 科学人2010.12 标签: 错觉 盲视 视盲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4fDq` { b_

视盲盲视心理学空间C"f9n8O~'uD1H*L

心理学空间:M(Z&l#o'f d[,p`FY

科学人2010.12心理学

/Jy:p,W#_{r'@0

'e tK7Z tPe-A0撰文叶素玲心理学空间 Iji9wy%G

心理学空间NO&N2i^w/C2t

生活中视而不见的状况比比皆是,但有时自以为没有看到,其实视觉讯息已经在默默发生作用了。心理学空间 p`,QM R ^ }

$c7p O7|7i"t,N4v0重点提要心理学空间o7F1jC-{ `x

心理学空间%yH{ [%n

■有些事物即使盯着看,也无法进入意识之中,而产生了“视而不见“的现象。心理学空间D~VQHE C

.l p(\]9q%hn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注意力,有注意到的事物,才能进入意识。心理学空间&}SV?#aG5kp^

O"d T,}FcTw F8^S0■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可以应用到广告,法庭等与视觉传达有关的领域中。

f,m8x w X Do:Jo0

(y,Nq.sNQ+O.S1T0想像你正准备参加一个心理学实验,在实验室入口有一位研究生要你填写一些基本资料。你低下头填完后看了他一眼,并问他该由何处进入实验室,接着便开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告诉你,你在入口处一开始看到的人,与填完资料后所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人,他 ​​们的发型不同,长相不同,高矮不同,连衣服的颜色也不同。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没有察觉到,先前在你眼前的竟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直到看到录影画面,才不禁问道:“怎么会这样?”

-}/N+U6D{ S0

+e3C w-u^~1LQK0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当时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席曼斯(丹尼尔·西蒙斯)与其合作者李文(丹尼尔·莱文)进行上述实验。这段影片后来被收录在英国牛津大学葛林菲尔德(苏珊格林菲尔德)为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所拍摄的“大脑的故事“系列影集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上述实验中,约有75%的受试者完全没有察觉到眼前的人换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也曾以其他不同形式测试,例如变成问路的场景,问路者(实验者)在问到一半时,中途换了另一个人,但被问路的受试者大多未察觉前后两人是不同的。另一著名的例子是请受试者观看身穿黑衣与白衣两队的球员 ​​在传篮球,并需计算影片中穿白衣的篮球队员传球的次数。几次传球过后,即使一只身着黑色大猩猩服装的人走进这群球员当中,而且就在视野正中央处捶胸摆手,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察觉在球赛进行中有一只猩猩出来搅局。心理学空间L doYK9D-J

心理学空间!~ B#VB#?P3r"|9Qj'f
上图的两条黄线,那一条比较长?这就是著名的“错跪错觉”。利用这个错觉,科学家可以设计许多与视觉相关的实验。你可以用尺量一下,其实这两条黄线是一样的。
心理学空间}G({!cgAP?$N*r

心理学空间d*Fx*jKsH

V#TJ)B L%s.B?2yE0一般人的“视盲”现象

(H$P.O ]Q9i LK/L0

1FF(qyD0这种现象称为“改变盲”(change blindness),用以指称人们无法察觉到眼前景物有所改变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注意力不注意,则即使盯着看也无法进入意识,以致产生“视而不见”的现象。有趣的是,我们平常其实不知道自己有这样“有视力却宛如眼盲”的“视盲”现象,以为只要张开眼睛,所有景物都纳入眼帘,也因此都得以“看见”。如果“看见”的定义是能辨识物体且之后记得看了什么,则这一系列的实验告诉我们,“盯着看”未必就能“看见”魔术师的技法就在于操弄观众的注意力,以致于对魔术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处产生“视盲”(否则就穿帮了)。

k.|FG1H0心理学空间,U+pKE$Y-yb0b

在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洛克(欧文岩)与马克(阿里安马克)即大规模研究后来称为“不注意即视盲”(不注意失明)的现象。他们在大学校区及博物馆等地测试了约5000名受试者,并将研究结果集结出书。他们采用一个新的研究方式,让受试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一个主要且困难的作业上,例如呈现一个十字,要受试者Gentleman作者:谷舒,2008年第04期断此十字的垂直与水平线段何者较长。经过几次询问之后,实验者在画面的其他地方呈现一个图案。由于先前受试者的注意力持续被引到十字,当受试者专心判断十字的线段长时,即使背景出现的是三角形或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虽然可以略知有物体在某处,但无法明确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形状。不仅是形状,洛克与马克还发现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也无法区辨背景图案的不同材质(见112页<“不注意即视盲”实验>)。

3QgJ D5I+f!p%p0心理学空间"b | c)rA1t S[^

的确是“视盲”吗?

5nS ~]-k9s9u5i0

n~lo0z\%{ s0这样的实验结果,意味着当我们不注意时,无法察觉出眼前warrant,究竟是什么,也无法察觉整片平面如衣服,桌面,窗帘或墙壁的材质。然而,爱荷华大学的摩尔(凯瑟琳摩尔)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易格斯(霍华德Egeth)在1997年采用改良的方式,并不直接询问受试者是否看到背景,而是藉由是否产生错觉来推论受试者是否处理了没注意到的背景图形。他们发现由黑点或白点组成的背景图案可以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被处理,此结果似乎暗示着不注意下也能区辨不同平面的材质。

T9v?)g1n'W[[ Elq0心理学空间"B$Nyr L H1S

心理学的实验结果,经常有像上述例子的相反结论,导致当询问“不注意是否就不能区辨材质“这类的问题时,若根据洛克与马克的实验结果,会得出“注意力是区辨材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但若根据摩尔与易格斯的实验结果,则会下“不注意也能区辨材质“的结论。究竟谁对谁错?心理学空间"I^'d7m4x9V \(d lc

心理学空间P/g2Tm/A

我与学生罗仕宇采用摩尔与易格斯的实验方式,以“铁轨错觉”来解决究竟区隔不同的材质是否需要注意力的争议。铁轨错觉指的是如111页图的画面,上方的线段看起来比下方那条长,但是其实两者等长。我们采用有方向性的元素放在十字的背景处。将垂直元素排列成一个倒V字型,背景则是由一群水平元素排列而成。在倒V字的“铁轨”上,下方各摆两条长度相同的白线,一般人会受到倒V铁轨的尖端是“远方”的影响,觉得上方的白线比较长,亦即产生了铁轨错觉(见113页“铁轨错觉”的实验)。会产生这个错觉是源自于观察者能区辨这两种由不同方向的元素所各自形成的质地,垂直视为同一群,水平视为另一群,成为由不同质地所区隔出来的“铁轨”,才会有上方横线看似较长 ​​的铁轨错觉。

P B;FO7V"wrw:g0

bD1_#tD)d0心理学空间"L$O*ZTB

藉由将上下线段的长短调整得非常接近,以及要求受试者需在每次的尝试中回答哪条白色横线比较长,使得受试者的注意力必须放在两条白色横线上。经过几次背景是随机方向的图形之后,出现有铁轨图形的背景。此时要求受试者判断线段的长短,接着询问受试者是否有看到背景处有任何图案。结果发现,当铁轨图形的背景出现很短的时间,受试者报告没看到背景存在任何有意义的图形,而从受试者的表现看来,他们也的确没有产生铁轨错觉,亦即他们是根据真实的线段长短下判断,而没有受到背景图形的影响。心理学空间o lZ5GO Hn8z

心理学空间(? U-?m,Bf

心理学空间;] HUlES

不过如果将关键尝试呈现的时间增长,受试者仍回答没有看到背景的铁轨图形,但却会将上方的白线看成较长,产生铁轨错觉。也就是说即便无法主观意识到背景改变了,但是改变的内容已然处理。同样是没有意识到背景图形的存在,时间长短会造成不同的知觉效果。基于铁轨错觉必须在看出倒V图形才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验证了,只有在时间够长的前提之下,方得以显现出经由区隔垂直水平不同的材质之后所产生的铁轨错觉。心理学空间e \*p}f?APcSO,U

心理学空间V+s#qY(g.Np{.uI

回到先前的“不注意是否就不能区辨材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解决了上述争议。洛克与马克的结论“注意力是区辨材质的必要条件“并没有错,但仅限于时间短的情况下,而恰巧他们的实验为了防止受试者眼球运动而影响结果,刺激的呈现时间较短。而摩尔与易格斯的的推论也没有错,但对于区辨材质而言则需呈现刺激的时间要比较长,才得以处理完成。

m'bB5Y g8irgA0

)hI&aTFir0另一方面,由此也可进一步区分“注意力与”意识知觉“。我们以各种方式确认受试者的确没有意识到背景图形,除了在关键尝试时询问他们有没有看到背景图形,也呈现不同的图形让他们挑选,受试者的正确率也只有猜测的水准。这样确认了受试者的确没有意识到背景铁轨图形,另一方面也显示在没有主观意识到的情况下,短时间还未处理到的材质区隔,给予足够的时间则可以完成处理。

`Ie5P}0心理学空间3u2d FO(r%Z2KD/nY

总地来说,洛克与马克的结果仍是正确的,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受试者无法察觉“以致”回答“质地的差异。摩尔与易格斯的结论也没错,虽然无法意识到,内在却能持续处理而对行为表现产生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虽然没有意识到其存在,但是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即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质地区隔的处理。心理学空间 J8xS:CbO~

HL ?*j7Q\\0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还有哪些内在历程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处理呢?心理学空间r.?6G!}+e1Kb

“铁轨错觉”的实验主要作业关键尝试几次不同的尝试

:E#D-R5Q&j4iq0

N)Cd5Y;\o_V0心理学空间6H9XM@"e"{g

输入,来探讨人类的意识与无意识处理历程。询问受试者︰“图中的两条横线哪一条比较长吗?”图中背景的元素排列成倒V形,造成铁轨错觉,这是需要时间才能处理的背景质地变化。心理学空间 |e$?(I^4p

@r:o)WD0
心理学空间#WZbAB

心理学空间;V*b'SW0pR2buN

6EeT3G:P0zfT4|9R0正常人的“盲视”现象心理学空间j-\"[~ dR"X!R4HM

f!A;f1pT8Q~0盲视(盲)是指大脑视觉皮质第一区纹状皮质部(V1)受损的患者,以为自己看不到,实则可以回避障碍物。若在实验室情境下测试,则可得知这类患者能够分辨形状与色彩,宛如“眼盲却有视觉”。早期由魏斯克伦兹(劳伦斯Weiskrantz)等人进行研究而闻名的这种现象,引发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例如V1损伤所影响的是意识知觉(不觉得自己看得到),因此V1是否负责意识知觉?这些患者似乎仍有残余的视觉以引导行动,则可能是由皮质下的脑区来处理的。心理学空间\4{7KKn4mTTn

心理学空间h#Cr-ej

其实一般明眼人也存在诸多盲视现象。佛洛伊德认为,人类浮在意识层面的现象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下面还有广大的潜意识处理历程。自从195060年代厂商将可口可乐的广告插入电影中,声称可以影响观众中场休息时购买可口可乐的行为,数十年来这类的争议不断,主要质疑在于受试者是否真的“毫无所觉”,以及在意识与无意识状态下的处理是质的差异,或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后续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如何确认观看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刺激,以及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大脑可以将外在讯息处理到什么程度。心理学空间b ^:q ?{

心理学空间-CIt XXl#c6|

近几年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寇克(克里斯托夫科克)与博士后研究员土谷尚嗣以及明尼苏达大学何生与方方在2005年发表各自发展出来的一种有效阻隔意识的实验技术,称为持续闪烁压抑法(连续闪光抑制)。这个方法可以有效阻隔意识知觉一段时间,很适合用来探讨正常人的盲视现象,例如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大脑究竟做了些什么,以致我们有着无意识情况下的视觉能力。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包括:即使没有意识到,我们也能区分恐惧与高兴等情绪脸孔,且正负向这两类情绪脸孔和中性脸孔的处理速度不同。另一有趣的结果是,即使没意识到,男性会被女性的裸体吸引,女性与同性恋男性也会被男性的裸体吸引。此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会受熟悉程度的影响,对母语的文字有较好的表现。心理学空间| rk^Z)^Mtg |

^l tTH}0我与研究生杨咏皓采用这样的方式,发现在受试者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负向情绪的词汇可以被处理到语意的层次,而且和中性词汇有着不同的处理速率。心理学空间+w&FFuJS;Ac

心理学空间!Y] v$E4R

由于明显告知的方式会使得接收讯息者心生抗拒,因此将广告或戒烟讯息以接收者无意识的方式传送,可以去除抗拒,有时反而比较有效。此外,当今网路发达,网页上的广告为了吸引注意力,经常采用闪烁的方式,然而观看者会被两旁闪烁不已的广告困扰,反而尽量拉下页面,或以其他方式掩盖或避免这类干扰。如果采用隐藏式的做法,反而容易接受讯息。将这个概念放在影像处理上,可以用无法意识到的线索来导引观看者的注意力到希望他们观看的地方,借以达到局部强化影像,传送讯息的功能。人类的盲视现象,意味着这类隐藏呈现刺激的方式,可影响观看者的隐式知觉与行为。心理学空间5o8N+@K_"`9T3R:t

在意识之下处理词汇

Cq:@6e|9PO^0

-E@h-\j\)lS&}0心理学空间$B4?S(y&n.JxJ-I

[持续闪烁压抑法]心理学空间;A \u"O~Gp

心理学空间?Y9i/q(Vd!rG@ j~7k

持续闪烁压抑法可以有效阻隔意识,适合用于探究正常人的盲视现象。实验时,会分别给受试者两眼不同的刺激,例如左眼看彩色方块,右眼看“害怕”这个负向英英解释,彩色方块以高对比闪烁出现,而中文英英解释由低对比逐渐增强。持续出现的高对比闪烁图形,可以有效的阻隔另一眼的讯息被受试者主观意识知觉到,且可以持续一,两秒的时间。心理学空间%C0S1T1R#\-L:AJ%W

心理学空间;D^y o U'|3w ~

一开始时受试者只会看到彩色方块,一,两秒后会开始看到中文词汇。受试者被要求只要看到中文英英解释的任何一部份,便按键反应,反应时间便做为这个中文词在无意识情况下,持续处理到可以浮上意识层面的时间比较Authority may-不同的负向情绪词(如“害怕”与其他无关情绪的词汇如“而是”),可发现情绪词与非情绪词在无意识情况下处理的速度不同。 

1|(vQ6z/L,F0心理学空间+[ WC1s`p0c)o*P

上述情绪词的结果也显示出,即使没有意识到,中文词汇已经被处理到语意的阶段,使得带有情绪的词汇(描述情绪如“生气”以及引发情绪如“杀害”两种词汇)以及不带情绪的词汇(functional英英解释如“然而”以及内容英英解释如“轮流”)在反应时间上有所差异。心理学空间:l"a"P"Bep

心理学空间 W K4P;AM5b%E

心理学空间X CN8S6C

+P5p _ ap%\0

e!}$oa\P0由“视盲”到“盲视”

"A6\-U,Z~$x0

-VbS"qq4Lz'Fh*r0一般人的“视盲”现象让我们了解,即使张大眼盯着看,也未必真能“看到”,魔术师在表演时善用这点,让观众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正常人的“盲视”现象却展现出人类无意识视觉的无远弗届,自以为“没意识到的影像,却可能将其情绪或语意接收无遗。视盲与盲视说明了人类知觉的两个相反面向,也彰显了意识与无意识知觉的差异。了解视盲与盲视,可以善用于广告,维安,法庭,以及与视觉传达相关的各项应用。心理学空间0j.|5ry3h.\q

心理学空间)l `nD6|H$k5t

 心理学空间+PX-P}o

%uR|Aq'iHm-lgt0叶素玲

^ |$v6BO7~0q;U^0

9Oey)b0vJ/b0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台湾大学心理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也是台大神经生物与你诚挚的第三种,知科学中心的一员,曾获得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并获选为台湾大学教学杰出教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视觉心理,跨感官讯息处理,注意力与意识等,目前以视,听,触,嗅,味,痛觉等Authority may-感官

I8H+\G |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错觉 盲视 视盲
«吃,为什么会上瘾? 心理学科普
《心理学科普》
婴儿也能制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