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托尔曼,(E.C.Tolman)
作者: 中文百科在线 / 27451次阅读 时间: 2013年2月05日
来源: http://www.zwbk.org 标签: 格式塔 托尔曼 行为主义 有机体 符号学习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爱德华·托尔曼,(E.C.Tolman)
j9c%q|u1t7u]01生平
@ Jt u#k K!mo/G02托尔曼与认知行为主义
F,pUS'oC03托尔曼符号学习心理学空间.a4eE.W wUx8?'C"q&rb
4托尔曼学习实验心理学空间~z@,k3A#?H
5著作心理学空间N%J }5|I
6评价心理学空间%N)J3R%C~v
6.1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y"r3R:X:z*J06.2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学空间,M l&B@.u,w$l&{
6.3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ZVd5gUU.`*J06.4存在不足心理学空间wJp.r,\$f~
7新托尔曼学派心理学空间"X ls9D/RWM
心理学空间+B h u+\rz)jB

kR*F9Z\#^+o0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3?#Olv%`+Y0
PC2i;P#Zl,i*I0
|1} u#Ux0G0托尔曼心理学空间qpsa O;Mo^m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心理学空间;B7b'S*_w,vi
心理学空间 xn&O4B/e.I}0n!m6WQ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心理学空间:Ss+_ L-L Gc9S*E
心理学空间M~9v:m u orZ
生平
Mf?M7? O0心理学空间"w)y&^D4Ig8eN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n!ESi,l0心理学空间j,Z;y W&pJ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心理学空间j/O8W8B`[*T2vj0k `

1|wdJ1@@]Y'Z0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托尔曼有时也受到学术界人士的指责,认为他在阐述理论时不很严肃。事实上,他的论著中常有些离奇的想法和趣闻。也许,至少他在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献给挪威的白老鼠”时,表明他缺乏诚意(Bolles, 1979)。
'b:m OU yo9uN0心理学空间6G%a]S0u"`J

G @8b U2f9`9gw"v0托尔曼与认知行为主义
l,S$lc{'k.j0心理学空间*Y/@)vP S6t;H&p f
  托尔曼与格思里同岁,在本世纪30年代又与格思里齐名,是学习理论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但是,他与格思里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俩的许多观点是相悖的。
'y]wCdUyS_7A0
0s!sC0Oyp0心理学空间;B`Z#w?7{z(P
托尔曼符号学习心理学空间8_,gZZ.R@%e

心理学空间 iY~ |i}4{

u#[3e,U7I*?0
*|G"m6arkB`6I.F+?0U0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心理学空间Gww/oLcysk
心理学空间UU8sSb`
  首先,托尔曼的行为观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也就是说,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行为。在他看来,动物在为逃脱迷箱时所做的具体动作,比起这些动作都朝向目的这一事实来,其意义要小得多。而格思里的行为观是分子的,他把行为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动作,强调从微观上来分析行为。简言之,托尔曼注重的是行动(act)而不是动作(movement),格思里则恰好相反。其次,格思里与其它许多行为主义者一样,坚持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但托尔曼则试图另辟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注重的是行为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理智性等方面。因此,他的体系是以认知为特征的。由于他的著作和许多研究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所以,多年来,这个实验室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
^6bF+Q'pODL0心理学空间 H)pj!p0xK:G
  托尔曼自称:他“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Tolman,1932)。他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行为观,其主要动力是由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当时相当盛行。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都试图从心理学中清除唯心主义,并试图使心理学成为采用客观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反对探讨人的头脑是怎样思维的。尽管托尔曼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注意到,早期行为主义者把机械论的哲学观与科学的客观方法混为一谈了。在他看来,要客观地研究行为,并不一定要成为机械论者。心理学空间cS LBQwi6hBU

.}%B"WKs0  托尔曼认为,华生在许多地方都用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并用构成行为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给行为下定义,但事实上他常会滑到一个不同的、自相矛盾的见解上去(章益,1983年)。在托尔曼看来,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不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不是客观的资料,而只是对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的一种推论或猜测。所以,尽管托尔曼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都注重行为,但他认为在解释行为时引用机械论哲学既无根据又不理想。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行为,并不比用思维和意愿来解释行为更好些或更科学些。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一种哲学观附加在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之上。在他看来,哲学肯定会使我们在观察行为时带有偏见。对一个行为主义者来说,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观察行为并试图识别出行为的规律性。所以,托尔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为主义者。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作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它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机械论的框架。他拒绝把刺激-反应作为描述和解释行为的手段,并拒绝以联结主义为特征的其它各种假设。
K|1u;n|Gq$L:X0心理学空间\M(t5mG&E4z P
  托尔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观时,博采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长处。他自己承认,除了受华生的影响外,还受麦独孤(W.MeDougell)策动心理学、伍德沃期的动力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所以,托尔曼理论总的倾向是行为主义兼格式塔论。
?1~mpZN0心理学空间0Ng/\w{#Lo
托尔曼符号学习论
'{,Z2A7E[p0
;ZmqHK'^,O0
A+iA{i#n.I0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图心理学空间7b"[)|.PnSk

心理学空间s9Dx4Dz2Eh


eF7][.u'dn0  托尔曼(E.C.Tolman)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外行的行为主义者,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由此可见他所受的格式塔学派的影响。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图81)证明了他的理论。心理学空间'CMHVs P%[{u9}
心理学空间;k+g*Od"bR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7r6fAt5X0心理学空间\S`U/x V
  此外,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见图81)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心理学空间U?j CR

~{ o+r6{3t3`0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W`R6k3P0心理学空间[2t&D0PA0?I%A P
  托尔曼的主要影响在于: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从以上简要介绍中不难看出,“认知”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有人认为托尔曼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K P Zx(C q&o/[0
-S9?9FK yZc\)j f0托尔曼学习实验
DG$B+aLwy0心理学空间H&UvLS'IB3{K R-m

NI R J/{#Jap0实验图
3Q3gQ-u2F0  托尔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和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对学习心理有比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他建立了符号学习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心理学空间KG _$hv1@+Hcq
心理学空间#UY9M [ Y;?0J*t-zI
  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他以一系列特别设计的实验来证实符号学习理论。
C1D8l$OQpcr0心理学空间 [2}0oS?WB
  托尔曼的实验之一所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被置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结果如右图所示。心理学空间"q_*n%H'\
心理学空间k0qi {q Q5A9@
  他的另一个实验是一个堵塞途径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一、二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一、二、三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以此来证明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7}TW}'k0I%o0
fH Bj4V*s0  认知地图(或认知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把白鼠学习迷津的行为看作是认知学习,认为白鼠学到食物所在方位,并非只是机械式的左转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它走过之后,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行动方向、到达目的的距离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目的—关系)辨别,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一个认知地图。
7b*` XG9\*M$c3li0心理学空间3H6z/CxG(GT x'UG
  潜伏学习(或潜在学习)是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它是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4N g C#R0心理学空间*LB8ZRC ?(RF5q
  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误下降比乙组更快。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心理学空间f I7]s7h4x
心理学空间,k:b@)s?7wy
著作心理学空间"V h1WxK
心理学空间PU7ax1Hf9a:k
  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
0ea5Z;wS|2F*C0
+~#UZ ch^0评价心理学空间FYk"\9Av7u$S

4h'DGI,k z'o0S0  托尔曼坚持以客观方法来研究整体行为,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但又不拘泥于早期行为主义的限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决定行为的有机体内部因素并赋予整体行为以目的性和认知性等特征,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特征。托尔曼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N"Y ~;WX(XB.W'ZX0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空间5F e v Nr&M]

#El&R2B@QDH h2A0  早期行为主义以简单的刺激-反应来说明行为的局限性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托尔曼对“中介变量”的论述则缓和了这种局面,“给华生的行为公式打开缺口而又填补了空白”(张厚璨,1997,p230),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转机。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中介变量进行了高度评价。舒尔茨认为:“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的概念对许多心理学家有帮助,虽然它至今还受到批评。中介变量只要在经验上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那么它对发展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理论就有价值”(舒尔茨,1981,p252);高觉敷指出:“托尔曼的弟子们为了推崇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的功绩,批评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是边缘主义,而托尔曼则能在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解释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进入中心主义。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接受。”
V9@PjD,F3f-y:Y0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学空间 x0RF2Xl5Z&u

`)q3c|t'Foe!c@3M0  托尔曼关于行为的认知观点为其后人所吸收,开创了认知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先河。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吸收了他的理论和方法,以客观的方法探索内部的认知过程,从而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认知革命”。托尔曼的工作无疑是古典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就承认他的学说中吸收了托尔曼学说中的现象学思想。正因为如此,有人把托尔曼看作是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y-Qv g'pBfF0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Lp(u0x6f$g&jS0
]B Dx6vD Mb3R0  托尔曼对学习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很多精巧的实验来论证学习的本质和类型,特别是他对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实验论证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和实验丰富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手段,他对学习过程中知觉和动机作用的强调,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学习问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q%S PR"N(Aj#c0存在不足心理学空间"Lc!D4n5Y4i"{O8`Q}
心理学空间cp)vp8fcUP
  但是,托尔曼的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他没有提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定义,因而他的理论显得凌乱和琐碎,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他提出了有机体内部的认知问题,却又不把行为恰当地与有机体的内隐机能联系起来,因而不能对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解释;对他的理论更为尖锐的批评与他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有关,人们认为他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色彩,削弱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虽然他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大都以动物做被试,以动物学习来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这种研究方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其它行为主义者认为,托尔曼的理论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难以据之预测和控制行为,这显然与行为主义的目标相去甚远。
KGB v1k _}5ZJ0心理学空间6V X T~5yAl+k
新托尔曼学派
%g-kp0w0Y+{O+d/H#I0
a8gJ-Dl%QD0  因为托尔曼的理论揉合了众多心理学家的思想,而托尔曼本人义没有尝试过建立自己独特的学派,所以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托尔曼学派,更无所谓新托尔曼学派。只不过一些心理学家深受托尔曼的影响,他们沿着托尔曼的路径和方向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特别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以托尔曼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样一群为数不少的心理学家有时被视为新托尔曼学派的代表人物,诸如塞尔曼、加西亚、布里兰德、布朗、波利斯、罗斯卡拉、罗特、纽威尔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塞尔曼、加西亚和波利斯的有关思想。
0{Ai%@*e'_j)b0
1M9G%G1] ALVbM0  塞尔曼、加西亚、波利斯三人互为同事,同在华盛顿大学工作。华盛顿大学是古斯里的大本营,面对当时仍很有势力的联结主义观点,他们在两个方面捍卫和支持了托尔曼的学说。首先,他们提出,鉴于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极端复杂,不同的动物对刺激和反应有着特定的“联结准备性”(塞尔曼),或者说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加西亚),或者说具有“种属特定件”和“合适性”(波利斯),所以以一种对特定刺激和反应具有特定适应性的动物实验来说明一切动物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有关行为的一般原理或关于学习的一般定量也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他们对普遍的联结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我们需要不止一种的学习理论的要求,以此捍卫和支持了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们或以实验证实或以有关的理论假设支持托尔曼关于学习的认知理论。例如,塞尔曼提出,在动物的回避学习中,动物表现出根据所期待的结果而进行反应选择的倾向,如白鼠有一种逃避电击的偏好,在一特定情况中它必然在反应将免于电击和不反应将遭受电击这两种期待中作出反应抉择;加西亚所做的一个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也证明了刺激与反应总是有选择性地形成联结。波利斯更是提出学习的期待有两种类型,一种为S-S*期待,另一种为R-S*期待(S为先兆的刺激,R为反应,S*指在生物学上起重要作用的刺激),例如餐具的到来(s)意味着即将得到食物(S*),按压杠杆的动作(R)将会带来食物(S*),白鼠之所以使劲按压杠杆,是因为已经习得以上两种期待,知道有食物在等待它。
j-LYk:c4@3N}8c*z&_0心理学空间,w6r ~fr |\;L
  由以上看来,新托尔曼学派虽然仍未避免托尔曼理论过于凌乱、模糊和心灵主义的缺点,但确实支持、推动了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向认知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2J N4wh1o3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格式塔 托尔曼 行为主义 有机体 符号学习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45 托尔曼 | Edward C Tolman
《45 托尔曼 | Edward C Tolman》
托尔曼认知的系统阐述»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