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平
2托尔曼与认知行为主义
3托尔曼符号学习论
4托尔曼学习实验
5著作
6评价
6.1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6.2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6.3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6.4存在不足
7新托尔曼学派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托尔曼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生平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托尔曼有时也受到学术界人士的指责,认为他在阐述理论时不很严肃。事实上,他的论著中常有些离奇的想法和趣闻。也许,至少他在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献给挪威的白老鼠”时,表明他缺乏诚意(Bolles, 1979)。
托尔曼与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与格思里同岁,在本世纪30年代又与格思里齐名,是学习理论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但是,他与格思里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俩的许多观点是相悖的。
托尔曼符号学习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首先,托尔曼的行为观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也就是说,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行为。在他看来,动物在为逃脱迷箱时所做的具体动作,比起这些动作都朝向目的这一事实来,其意义要小得多。而格思里的行为观是分子的,他把行为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动作,强调从微观上来分析行为。简言之,托尔曼注重的是行动(act)而不是动作(movement),格思里则恰好相反。其次,格思里与其它许多行为主义者一样,坚持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但托尔曼则试图另辟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注重的是行为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理智性等方面。因此,他的体系是以认知为特征的。由于他的著作和许多研究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所以,多年来,这个实验室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
托尔曼自称:他“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Tolman,1932)。他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行为观,其主要动力是由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当时相当盛行。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都试图从心理学中清除唯心主义,并试图使心理学成为采用客观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反对探讨人的头脑是怎样思维的。尽管托尔曼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注意到,早期行为主义者把机械论的哲学观与科学的客观方法混为一谈了。在他看来,要客观地研究行为,并不一定要成为机械论者。
托尔曼认为,华生在许多地方都用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并用构成行为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给行为下定义,但事实上他常会滑到一个不同的、自相矛盾的见解上去(章益,1983年)。在托尔曼看来,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不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不是客观的资料,而只是对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的一种推论或猜测。所以,尽管托尔曼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都注重行为,但他认为在解释行为时引用机械论哲学既无根据又不理想。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行为,并不比用思维和意愿来解释行为更好些或更科学些。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一种哲学观附加在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之上。在他看来,哲学肯定会使我们在观察行为时带有偏见。对一个行为主义者来说,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观察行为并试图识别出行为的规律性。所以,托尔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为主义者。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作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它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机械论的框架。他拒绝把刺激-反应作为描述和解释行为的手段,并拒绝以联结主义为特征的其它各种假设。
托尔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观时,博采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长处。他自己承认,除了受华生的影响外,还受麦独孤(W.MeDougell)策动心理学、伍德沃期的动力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所以,托尔曼理论总的倾向是行为主义兼格式塔论。
托尔曼符号学习论
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图
托尔曼(E.C.Tolman)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外行的行为主义者,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由此可见他所受的格式塔学派的影响。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图81)证明了他的理论。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此外,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见图81)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托尔曼的主要影响在于: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从以上简要介绍中不难看出,“认知”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有人认为托尔曼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托尔曼学习实验
实验图
托尔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和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对学习心理有比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他建立了符号学习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他以一系列特别设计的实验来证实符号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