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伦齐简介与生平
作者: 武汉心理网 / 10829次阅读 时间: 2013年2月14日
标签: 费伦齐 精神分析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4N&n [b v0简介

q1v.L P?%z0

W(D6l t#j(XK9fa6T0桑多尔·费伦齐 [Sándor Ferenczi 1873.07.07-1933.05.22],匈牙利心理学家,早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匈牙利密什科尔茨(Miskolc),逝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NM;\|(nu8OB7{0

*k#nz,wUK0生平

2} t E z%~0

W,uPT(Y$q.TDD01894 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作为内科医生服役于军队。服役期满后,开始神经病学方面的私人开业。1908 年 2 月,他拜访弗洛伊德,不久成为 S.弗洛伊德的信徒,并一直保持师徒与父子般的关系近 20 年。1909 年,他随同弗洛伊德等人一起访问了美国的克拉克大学。1913 年创建匈牙利精神分析学会。1919 年受聘于布达佩斯大学任精神分析教授。

c~}b)f`h0心理学空间 UD2P,Hy


3Hw(u/hSV G0费伦齐的《现实感的发展阶段》是一篇经典的精神分析论文,首刊于 1913 年,因此在作出贡献与涉及自我的形成方面有期其优先权。他认为,由于认识了自然力量而引起的对儿童夸大狂的替代构成了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他把自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isi5p"zH)o0

V$`@%Wq[$M0神奇幻觉的全能论。在费伦齐看来,夸大狂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夸大狂存在的主要特征,是一种全能的感受。当胎儿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时,胚胎时期是一个无条件的全能时期。紧接着,在出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神奇幻觉的全能时期。心理学空间5~)[VU,d'F%I

x*i6])?/S{0神奇幻觉的泛灵论。当孩子懂得哭泣和其他表示需要的表情能带来满足时,他进入一个靠姿势来表达的全能时期。当孩子第一次学会把自我与非我加以区分时,他设法在每一件客体中找出他自己的器官和它们的活动,这是一个泛灵时期。

4hNJQ4b/q5q;Z"K0心理学空间 sE)t g@Y

神奇的词语和想法。最后,说话开始于象征性姿势,但很快就具有特殊意义。它加速了有意识的思考和延缓动力释放的能力。由于这时儿童的愿望还不多且又简单,他周围的人很快就能猜出并急于使之实现。儿童终于相信,是想法和词语给他的愿望带来满足。这就是神奇的词语和想法时期。这个时期是迷信、魔力和某些宗教崇拜的基础,也是那些着了迷的父母寻求归宿的时期。心理学空间+_z'l0X{ }'c^$J%?

,Zm*N%N!V!DA0他和弗洛伊德在专业上和私人关系上极为亲密,后来在探索改进治疗技术的各种新途径时,开始背离经典的精神分析方法,如提出为矫正神经症症状并无必要让患者追忆某些创伤性事件,并强调让治疗师建立一种充满爱心和容忍的气氛。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也因此逐渐疏远。

8ns-Zq1E0Q0

wmE&Y[#dv9G0费伦齐与兰克(Otto Rank)合作撰写了《精神分析的发展》一书,对生物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甚感兴趣,并在其作为治疗家的生涯中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首先仰赖权威性,但是费伦齐与兰克两人却直接或间接地挑战了精神分析的权力结构及其中的妄想性格,这导致了和弗洛伊德的分裂。费伦齐作为正统的精神分析圈子内的成员,他坚持传统的精神分析和 C.荣格的激进观点。

IM0Ti[@5Y0

Gktnn8U0主要著作

ej\vfq)c0

'E.r.?2@S+F4s1d0精神分析的发展:与 O.兰克合著,1924心理学空间ugHv]c$Ms

心理学空间)g$J8bG v(J

精神分析技术的灵活性:1928心理学空间D?c j!i$P|5sp\

心理学空间/P+e/x6uYiz

Ferenczi, S., (1909), Introjection and transference, I (Roman numerals I, II, or III will be used to refer to the volume number of his collected papers). 心理学空间0|+j#t/G"z EmH*C"s

心理学空间AI*z?'w7EY Hvt

Ferenczi, S., (1916/1917), Two types of war neurosis, II.心理学空间[#K{&[2LM.Ns!FSQp

心理学空间7x6@$l(SFw pO

Ferenczi, S., (1919), O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1919, II. 心理学空间 ]Qh)H~O3L

心理学空间)[ o;V2]$t

Ferenczi, S., (1919),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19, II. 

[F3c1t6Y;Y U0心理学空间6X o5C FViz

Ferenczi, S., (1920),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therapy in psycho-analysis, II. 心理学空间&MN} Mvl.t

心理学空间 C n-WDLI

Ferenczi, S., (1923), Thalassa: A Theory of Genitality--excerpts.心理学空间e q+uWP G` bR9h/l

心理学空间x*w3?x b5h D

Ferenczi, S., (1925), Contraindications to the active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II. 

/B)A%hOy0

2b0R QSzm[ e0Ferenczi, S., (1927), The adaptation of the family to the child, III. 

N ds^[W0心理学空间2[8r%eoc?

Ferenczi, S., (1927), The problem of the termination of the analysis, III心理学空间h0Z!Y5[G

心理学空间[6D Ge%S Cx.b

Ferenczi, S., (1928), The elasticity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III. 

)\wh*N-Y0

;Dg&f'T[:t1d0Ferenczi, S., (1929), The unwelcome child and his death instinct, III. 心理学空间 K1C:Bixa

f U`*K ^h$@0Ferenczi, S., (1930), The principle of relaxation and neocatharsis, III. 

T&J}T\dvr,C0

$]q:M.i\d0Ferenczi, S., (1931), Child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of adults, III. 心理学空间N[U&P!]%X"[3_

心理学空间5_XIEvEtj

Ferenczi, S., (1932), Clinical Diary--extensive excerpts. 心理学空间dy+y}W.A @?

s@${K{7`Q:Vv0Ferenczi, S., (1930-1932), Notes and Fragments, III--excerpts. 

P~J)C-vU0心理学空间{6Qv|"H Z'x~9H

Ferenczi, S., (1933), Confusion of tongues between adults and the child, III.

FF5NS#I2Rma#r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费伦齐 精神分析
«没有了 费伦齐 Ferenczi
《费伦齐 Ferenczi》
费伦茨与R.N. 案例»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