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期望导致结果④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
理论假设
无意识地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当然,这似乎是以牺牲那些教师对其期望不高的学生为代价的。为了检验这一理论假设,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与一所小学(称为橡树小学)取得合作,这所小学位于某个大城镇的中低阶层生活区。
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种信息(如IQ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研究方法
开学初,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研究者对1-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IQ测验(一般能力测验,简称TOGA)。选择这个测验的原因在于,它属于非文字测验,学生的分数不依赖于先前接受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且,一般而言橡树学校的教师对此测验并不熟悉。研究者告诉教师,学生们接受的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在此情况下,这种隐瞒很有必要,其目的是让教师对这些学生产生一些期望,而这正是该实验成功的必要因素。研究者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道,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作出预测。换句话说,他们是要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在未来的这个学年中将有所提高。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在橡树学校,总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1名班主任,共18人(16女,2男)。每位班主任都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哈佛测验”上得分最高的前20﹪的学生,以便教师们了解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有发展潜力。但是,下面才是本研究的关键:即教师所得名单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地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之下。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