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作者: 李秀娟 / 1335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09日
来源: 華家三班 标签: 家族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U1g#IDl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by 華家三班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dmB9HN-X%A-v

Qpu!\ a/u cs0

何謂家族治療?
心理学空间|WD&b"\2x Lj'{

心理学空间1oAE*nDHHB

家族治療是指藉著分析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複雜且缺乏平衡的關係,來了解個別的病態角色與精神病理,並藉各種理論對家庭中所呈現之病理現象做分析治療,以建立可以處理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健康家庭功能單元。心理学空间 R@8_+B5e)|@U V

心理学空间J^mks,R!CA:s5z

以往諮商與心理治療各理論派別皆以個人為治療對象,重心在探索其內心世界與思維架構,重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以尋找問題及解決困擾,但此治療進展緩慢。1950 年代中期,開始以當事人所屬的整個家族系統為治療核心,並探討其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模式,從中研究病理特徵,進而設計治療策略與介入計畫。換言之,家族治療係以家庭互動模式來探討問題,當事人的問題只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種病徵。唯有改善家庭系統,方能有效治療當事人,以發揮其功能,適應社會生活。

/~0io^rf-N0

家族治療的歷史發展心理学空间+F?`/B;[:M"hw^

| K7Zf%`!t6T f,X0早在1920 年代,一些精神分析者,像是Freud,就發現父母對於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後來的學者如Aldler、Sullivan、Rogers 等人也愈來愈注意到個案所身處的關係,特別是家庭關係,對於人格 發展的重大影響。1930 年代開始,婚姻諮商團體逐漸盛行,Jackson、Haley、Ackerman 和Whitaker 等學者將婚姻治療合併於家族治療中。以家庭觀點觀察人類行為則始於1940 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源自傳統精神醫學中,處理精神分裂病人與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所引發的挫敗。心理学空间'cLC:Q%Mn {

0IFzlov0大約在1950 年代,家族治療分別開始於四個地方,像John Bell 開始於Clark University,Murry Bowen 在Menninger Clinic,Nathan Ackerman 在紐約,開始心理分析治療,Don Jackson 與Jay Haley在Palo Alto 開始了溝通學派家族治療。在1960 和1970 年代,心理動力、行為取向和人本取向主導了諮商和心理治療,而後,許多取向共同開創出家族治療典範轉移,成為今日家族治療實務工作者主要理論取向。

UM:~8x Mw9s0^q0

1zai)Q@~E}u0心理学空间6U:a[\ Q]
自1990 年代迄今,家族治療領域充滿了新想法與新挑戰,沒有任何取向支配此領域,而主要挑戰在於整合我們將討論之各種不同治療取向,並針對特殊群體發展適當之治療技術。心理学空间 J2Qc!m aE6NV,p

家族治療的八大理論介紹心理学空间#q!ktR$m/ag9Ty

1fJFY-g Z0
N F#oX A!sk0自1950 年代迄今,為數不少之學者投入家族治療方面之研究與論述,可大致歸納為八大取向,茲分述如下:心理学空间lo/@7W{[,Y'@ Y

"cMa2? D8K0一、 心理動力取向的理論 –以Nanthan Ackerman 為代表

![@5V;Um.VU2c/mc0

*HZdS&ALt0他整合了個人內在取向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強調人際關係的「系統理論」,提出「心理動力論」。他將家庭的功能不良視為家庭成員間角色互補的失敗、持續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所造成的結果,他的治療方式在於幫助解開這種連鎖的病態。心理学空间3w4s1E-a} `R

心理学空间dQR?ZC

心理学空间 N/e4t+f4R'y.G'm
此派學者主張,當事人過去未解決的衝突,大部分是因其處於個人覺察之範圍,以致不斷影響當事人現在的生活情境與行為反應,亦即早期個人家庭的衝突經驗,將會引發目前的家庭人際衝突。因此,此派治療的重點置於當事人的過去,其主要論點如下:

S5k1x?'I0心理学空间~u alB!D.MQ/{

心理学空间g4UhJUGZ
(一) 家庭規則(Family rule)
F(b"@ \ lN~&W0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藉著某些規則重複進行行為的互動,亦即家庭的交互作用乃循著一定的持續模式,此一模式有助於調整和穩定家庭功能。心理学空间/je-|Bo6eq
(二) 病態連鎖(Interlocking pathology)
-C+` IG^$^X0指家庭成員間功能不良的表達、維持與控制等互動模式,彼此會交互關連,交互影響。
9jK;m4iryLM*j0(三) 代罪羔羊(Scapegoat)
5d0h6V O e'c'y:y9X2\ I0家庭成員當中,最容易被批評、責難、懲罰或輕視之對象。作為「代罪羔羊」之家庭成員往往容易導致內心之衝突與不平衡。心理学空间 B)G7aBB3fs_!Z
(四) 內射(Introjects)
-P0BO)I8_9kV3n] A0過去與家人未解決的互動問題會持續衝擊當事人,成為當事人內心的烙印或記憶,而影響其現在的身心發展與家庭互動。心理学空间j3knz3\1UC'Xb
(五) 家庭倫理(Family ethics)
S)f"{fY0r$e0家庭長久以來保有的公平性、規則化之人際互動模式,可確保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權益會受到其他成員之考量與尊重,亦可作為個人角色行為之依據。心理学空间zC~Re"V

心理学空间:dh$b(c.d g

二、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的理論- 以Carl Whitaker和Virginia Satir為代表

2N2D k7|kO&u0

$I|(G$qnB3S0Whitaker等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僵局來獲得成長與成熟,治療時重視當事人現在的經驗;Satir 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的重要性,因個人性支持有助於當事人當下的自我覺察,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家人溝通。

9x;b{(zV?5Ep0心理学空间&z6s0k4YSS Jp

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心理学空间 t's)z2N+L+~S@H:t

心理学空间v?kPKx$W

此派學者其主要論點如下:
,M;P+|G2a6]|_4d-G N2p0
q"B pu7Xc$Z0(一) 人性觀心理学空间qb:Y!vT
本理論採存在主義之理念,注重人之個人性、選擇的自由和個人的成長:

XSilCu$n0心理学空间!Q5f3q)T|7BS

1.個人性(individuality)
5N{ _I;x-~8u;cc0Whitaker認為個人能在關係中保有個人性時,才可能與他人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在健全的家庭當中,成員間有親密關係,但同時又不失為獨立之個人。
1Pg+e&g0KH {x6wK02.選擇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心理学空间"wf(`8ZP h[~o
Whitaker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由選擇成為真正「自我」的權利,家族治療目的在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可以自我實現、增進個人成長和個人性的角色。
FTnLg;P03.個人的成長(personal growth)心理学空间X7b1G%s'F'KA%]w
家族治療目的在促進成長,不注重症狀之去除;最終目標在於建立家庭成員之歸屬感,同時提供成員獨立自主之自由。心理学空间]"h?#fo3wiSsT

d'k4k)CO~&]6us Y0(二) 提出「認識論」的轉變點以尋找個人內在衝突,以作為處理病患人際不良之基點。心理学空间W O6cV ]2k9v P
(三) 採取尊重、「此時此地」的治療技巧與清楚的溝通模式,重視當事人的「自我覺察」。心理学空间,?1w\^/dL
(四) 重視家庭在身心失調病因學上所扮演之角色,治療歷程之運作有賴於真實與象徵性兩項治療因素。
d4E Z {(W`0(五) 鼓勵家庭成員作公開之自我表達,以協助個人成長,並促進家庭功能之健全發展。

g"?b| u9tNAx$b2a0

k o5Y,nr8Z;nhe0三、 Bowen的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 zo iX%x$B'c

心理学空间%qm%g8}.F5mQ%g"B

Murry Bowen 的取向的理論,可視為心理動力取向以及較嚴謹之系統觀點之間的橋樑。Bowen 的理論是以自然系統觀點為基礎 - 人是演化歷程之結果,並兼具所有自然共通之歷程,治療時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Bowen 為家族治療領域的主要建構者,它將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八個連鎖概念」,來解釋在核心家庭與大家庭中發生的情緒歷程。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I s1B0\z%G p

心理学空间:e \l1uf,M[


_Jv T1KC0(一)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自我分化」是指以家庭系統觀點出發,去檢視個體情感與家庭維持結合或獨立之過程,亦即個體在家庭系統中調整彼此距離之模式。Bowen 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區分情緒與思考的程度,分化程度越大,個體越能區分情緒與思考,承受巨大壓力時也不易產生焦慮感或症狀,且越不易受到家庭不良功能之影響。心理学空间[cg!P x8tT

心理学空间"e9n2DD S HqL8q

(二) 三角關係(Triangles)心理学空间0?$x*S,]fE;\7k
係指一種「三人的互動系統」。一般外在環境平穩時,雙人關係的運作即可保持穩定,但一旦面臨壓力時,為舒緩壓力,低自我分化者會將第三者拉進關係中形成三角關係,暫時轉移雙人關係的緊繃情緒;倘若此三人關係仍不能維持 平靜時,為避免焦慮增加,將會有第四人涉入形成連鎖的三角關係,直到扯入一堆人。心理学空间 | \"k'SP _

| _a Y Kz`p0(三)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Bowen 指出,一般人往往會選擇與自己分化程度相同的人作為親密伴侶,此兩個分化程度相似的人結合成「共同我」(common self),並形成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但若兩個分化程度低的人結合時,會和子女形成不穩定之「未分化之家庭自我團」(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而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QE1T c3O0
g7e:L+Ni-tJ,Bvjb01.婚姻衝突(marital conflict):心理学空间\@)L8n'@t ?2m)i5_
當夫妻中的一方不再讓步或接納時,婚姻衝突即會產生,而吸收了大量的未分化。
|%^4p YJ\*?02.失功能的配偶(dysfunction in a spouse)
[^$v%P)v0當壓力事件發生時,失功能的配偶會出現失功能症狀,且會因為吸收大量未分化而難以復原。
M:njS;b03.對子女的投射(projection to one or more children)心理学空间 Y5P4]e)Q
夫妻間某些不成熟之未分化,在核心家庭情緒系統投射給子女,於面臨壓力時,提高了子女發病的機會。心理学空间+{ Dj[ ^Xmp
心理学空间:fL+_ r'q M{+J
(四) 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6E Hldz3|p[m0父母將自己的不成熟投射到子女的過程。此種投射常是對父母情感最強、分化程度最低的孩子,而未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則能發展出較父母為高之自我分化。
,V RD&SD]0@0心理学空间.fb9kN2aW
(五)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 off)心理学空间e4Bh'S}[5z
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分化程度低的孩子,會嘗試以地理上、情緒上的隔離,或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切斷與家庭之接觸,來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心理学空间$~#Q!TMs!S wtgo
心理学空间'XJ+`q!_HP;L2S;[
(六) 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心理学空间+sY*b8eq J+|k
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成為了比父母分化程度低的人,再由家庭投射歷程影響,造就更低自我分化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終致發生嚴重情緒失調或精神分裂之下一代。心理学空间$|h+oC4D$Q^D8a0@G

LS9K0|U R.y0(七)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
~/nq?R0O~c0指原生家庭之手足位置與人格特質和婚姻中伴侶之互動型態有關,因出生順序可以預測一個人在家庭情緒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但是,一個人未來之期望與行為是依他在家庭系統中的「功能位置」所塑造,而不一定是他的功能次序。
9ok]B~W0
1e7a+Z8Tj.kN|n i{w0(八) 社會退化(Social regression)
;m0DL,X'^Z-Wn0Bowen 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若長期處在焦慮與壓力之下,亦會降低社會的分化功能,是為「社會退化」。他呼籲社會應在理性與情緒間做較好之分化,做更理性的決定,而非根據情感來行動。
gl$b#iqs iQ#Z0心理学空间,w*R&^`m:tB.K
(九) 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心理学空间;V.CRL,Fq

BP B:t${z*X5s"H3W0Bowen 相信,多世代的關係型態和跨世代的影響力,是了解目前核心家庭運作的關鍵。故Bowen 提出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將至少三代的家庭狀態之記錄與資料畫成圖表,以了解現在問題之根源,並用以追蹤家庭中重複性發生的行為模式。心理学空间s$X4k\M$O V_6^(b

心理学空间OT7h*O#M5A$Ja zu

四、 結構取向的理論- 以Salvador Minuchin 為代表

oCZ4k*Oh\ sAY]0

eu hcB0心理学空间]s.j ^7i
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
adyo@ o'L?0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心理学空间,hFo(I8`8BEr
系統,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心理学空间 qC PC5L*a2[c%jd
結構家族治療著重於當前溝通,優先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藉著參與家心理学空间Z YdUu[%Ay
庭以及適應其風格,以了解家庭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最終能夠協助
%cm{!@Xcc E0他們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其主要論點如下:
S4G8c)@1n)p0(一)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vTVZa h O(b0家庭結構是結構取向家族治療最主要之概念。Minuchin 認為:結構是「一
ltMH5_'lXY m0組隱形的功能需求,組織了家庭成員之互動方式」。亦即家庭成員據以產生
k5CCg1a!I5g.s0互動的一種組織模式,以描述可預測的行為順序。心理学空间 \(g o9q.m jn
(二) 次系統(Subsystem)
6f#\ ^#{$fxA0在整個大家庭系統中,可依據性別、世代、功能......等分為幾個小的次
L^^e)NKxnH L,[;y0系統,而家庭系統就是靠這些次系統來區分並執行功能。一般而言,配偶、
1S6X o#Z(j LS"b0父母和手足系統是家庭中最顯著和重要之次系統,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此
3]:j_6Y{`3K0三種次系統的運作是整合的,可保護其分化並達到家庭系統之統整。
}$l-M]@WLj'B&^0(三) 界限(Boundary)與界限滲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心理学空间6uy"`)if_
界限是一條隱形的線,它區分了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因為家庭
*\9|V9v_0中每一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界限」的作用在於保護彼此間的區分;
I3K{n'n0功能良好之家庭其界限是清楚的。Minuchin 並以「界限滲透性」一詞來描述心理学空间0v4[V&QZBw8g(C;Fh
此情形:
.F"Wy v.G |3c-[p01. 糾結(enmeshment):家庭成員之間之界限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地侵
VD8NTvs e+m0入任何一個次系統,造成過度涉入彼此的生活,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
M q V(QU*|,_0性發展的家庭結構。心理学空间d/` ?1Q^d&aQ8\g
2. 疏離(disengagement):當界限過於僵化、缺乏彈性時,家庭成員較孤
U2w8SU$j`/x0立,彼此漠不關心或甚少接觸,為過度嚴謹之家庭內界限。心理学空间:Im*B+sk
(四) 權力關係(Power)
;_oez"E0指家庭成員之間權力結構與動力過程,家庭系統中的權力是個人或次系
K4xWq5{6~t0統執行功能的一種相對能力,是否有權力需視其他成員或次系統如何反應。
gGvCl |0Minuchin 並用「連線」、「聯盟」、「三角化關係」等概念來說明家庭
u| N Fv x0中的權力關係:
dF?FY%V01. 連線(alignment):當幾個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站在同一陣線上或共同抵
+O2_+E] GpO0制另一方,此情形稱為「連線」。心理学空间IvR4Vv ^

w,_4M? i.i0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
,w+W5JEa6t'wB0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
Pm'fNp/Q.G8b O0(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心理学空间2L4bao.v-q S
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
3\0e3v,\]`+~Y&l0(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心理学空间r6UET)U^,ay
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G-}E7VHwA
緊張。心理学空间 {-uK+XdG'J3Q
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
~-tw'?*[ t0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
DTQx#K#t*no0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
PF k*J1C/v*i:i0(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W8gDsIf`A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cM#QuUq!?^$z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XAU3M!z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心理学空间QL3F,g9c

N,y'[)iH0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0u#^? aP9r\0

r*]-tH*V4b0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
K(ba:oZ$J-k0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
#Z?*\.J:I X7@0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
L5kY/\7m2{0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心理学空间?l8`zi#}9Q%z
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J [] jU U|:k0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r yYpw#[2S
(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L |k#io{e/v0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
&_,}%EpFhc:gz0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
0P4D.}UX\/V0重要的角色。
o-v prr(n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u`/q7XK.Q~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
0I esoHHF:P0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心理学空间sVyGj'c7O7z
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心理学空间4dPhl$B]
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
,T0E1{!T L'oT0(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心理学空间\H2N2f5Pa:} @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心理学空间9mRC7R,Y-y1X
「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
H W8y-d;_b0固行為獲得解決。

x~ ~ D#M0

4R1hr'G5sFz0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
lBlX[.G#y9Mp0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
d$c)F [J0D3@-@U I0(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
E4A#n5c] Z1pl+|0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心理学空间#X8P0O0Q2{.zb|
(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1V9|"t;j"},p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
$~Db*c/m.?q*}0緊張。心理学空间)O`cz!l \
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
$eKM uQ BaB)a0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心理学空间1f8X y VLZ$}G
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心理学空间%Yh-Ur1m
(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C4v*P-I0khYjn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心理学空间hdS4{_ NBZ }
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
5Oo9J2s7B{}0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

.Ud%q7Z;f0

&Qp%l l!U%`(C0心理学空间/O%g!\? |M8k2U J
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v%h%F!h@ C0

6U6Q6^a!x&T3M9~lc ]0
-n#p4Pois0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
\pPuK5a*KyK0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心理学空间 ~ a'T'c_"Q8\
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心理学空间#zR2o4FH3G;e/f
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
l(~Is Z y(Up \0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心理学空间S^eApO#Ut2y
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
o-|i-Qpn0(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心理学空间{ G]X+OI
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
*Y axQH3I0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心理学空间@$QGZ V2Lr
重要的角色。
m'Nm J|;N:\'}m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a5VJ%bzl?R7G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e@?.wSA@,KT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
+rJJ(^L&XA0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
T7y0vaD`&{0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rYmc'HTp+A[:p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
XYUp@ ^6l0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心理学空间V0{-LQ)b
「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心理学空间we'Q qMa
固行為獲得解決。
uG!c@_E0(四) 假裝技術(pretend technique)

zm|Hvw0`-M Y%@0心理学空间%N-F)Y9]a)hmdv_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心理学空间k0oLDq
by心理学空间4@U2u|8B
華家三班
)K7U"@c]0李秀娟
G'p B |-O1D02009.06
H7VoRG07
+~&?.s5SY0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心理学空间"O*r |T&Q7z'X7V5k Yv7]
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
:`6|/n)QwUm'O7O`0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cc)lp5T1n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
b9?L h2zH{&?]:}5|9h+^0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
O,g M/e%@GOj5v0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
/cb~odYi0入之認識與體會。

?(|*X/r ``SeJ"y0心理学空间eR8err7Z-{

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4Z,@'b6L J ]aRq

心理学空间,}]V0zq]J^

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
c&@,F1p'r)e9X3coz y0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
MF'Q4h8oVR(?nv G0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
+a4IUS `2d1wJ y0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v]:Fin9wP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心理学空间 I&?E1`R0V'}W
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心理学空间UH6j NV9]
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1E ] nj#J4TU/Z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心理学空间"}he*R~!N${c
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心理学空间 vW)e:xq
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Y(?]NF-\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心理学空间Yr-|7]^M#j/?%a I
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心理学空间9|-M;h*{)n'Qx
(二) 家庭儀式(rituals)心理学空间C1n[t3?]y,T
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心理学空间 J3B+mj*d5B._ U8j
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
VxF3j9PK0淆。
pO]:X ghG-H0(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
M3Hy:^n5wx0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O E @3SpP"]9LR3~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
LE:OX8eDg6eu5F;t:PG0(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I L/_TyWq%W$v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心理学空间 {-i+y o!t$Z}x
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
l7rQ V3F+^ p R^T0(五) 中立(neutrality)心理学空间j;s#[S(D
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心理学空间(WK8HI2s,I3pi8A
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
S;o }omB[0己的解決之道。

w.Ttt)`q'z4H0

t!Q`Na O0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6JQa;{7Hv!K)L%D

t$i2B%s%n3H1lEr0心理学空间 \8Psc2{

re"w#Bdg'b:`By0心理学空间&]4n{.t KJ4S{|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
s _/[Th"P(e0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心理学空间H1GI3e[DW
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DJOb em*_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心理学空间%W-i1W^PC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心理学空间"^;w,EI1o.k8D
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心理学空间mm8d1W"] al][4E T-F W
入之認識與體會。心理学空间 v MRl%h;O2W/x6g1G v!G

'Yx+cSZ1a!zU!l:D"g0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i h_gnM K"D

心理学空间,L Y$?*K v,M)hN m

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心理学空间 {*g!UqI5K!b @zj
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
U+b:y U+X [[0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
.mFHV8c'f%V@c0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 th~e dp(P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
+X[MWc toX"N0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
d'm.I h/x?)O'Wb/|7cs0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z!e m-A(be9\m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
u3O5Z^n@,B0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
EzTJ$s&SN0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
+@)?8ycxm0D\2I-@0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
"SQ3s-uw/O u:L0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心理学空间Mf$aq7}5cZ
(二) 家庭儀式(rituals)
N8x2~\-iV Q!e3d0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心理学空间/pQE9I#O3AUV
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心理学空间f.po9K|o
淆。心理学空间~_i?E.Bf;xl
(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
\6zLi}r"p0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r H sjb6s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心理学空间 w9I3c O7~4`
(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ul^3rO!g@ m;^} e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心理学空间f{J A [
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
7~n`~t0[8j#[j0(五) 中立(neutrality)
0Im.c,if(gI#P0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心理学空间ss.P%u?yx&B
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心理学空间 SKUd.d$e iw `
己的解決之道。

4k9s#j`XF.x7m~0心理学空间 Y9i GAA!llC"Yv\6k


"F`oW"C-Ms{0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c6{6K&u^By-v0心理学空间D;X;} \vDe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9yFM:I4D?2]\/]0by
b\0]'n6Ok q0華家三班
s#[/H$B(Ft5c1Hw2@:o0李秀娟
B`??g0eef02009.06心理学空间l d&s(S9r A(J9Q
8
mHq`^@A0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試圖藉由影響個人思考模式來改
#N8G4i1]c,}WJ ^&~0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傾向於強調家庭中特定的行為問題,心理学空间f!F Z.M,}e,O#{d
而非對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行為家族治療則透過 發展出定期監督、以資料為心理学空间f*L(j*n7n+x iR
基礎的介入程序等,將科學方法帶入治療過程,並強調環境、情境和社會的行為
.bC6o@ T)c6sR9K0決定因素。其主要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
{Hn6o6Y4l~ ct5r0(一) 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心理学空间eqF0M_/m6Le {
行為分析包括客觀地記錄家庭成員間具體行動之交流、被視為先行刺激心理学空间(s!Bc P V t
之他人行為,以及問題行為之互動結果;行為分析之目的為增加家人之互
/u/T.W2[1xI.e)Z5`0動、改變妨礙互動之環境條件,以及訓練家庭成員維持改善後之行為。
)c2E&{ oG&q0I0(二) 制約(conditioning)
?KMw(f)_0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z:ZZTS0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心理学空间:d"`4AbXR
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操 作制約則是藉由選擇性酬
+i:kN qP9^z0賞或增強,使該行為比其他未得到酬賞的行為發生次數更頻繁。心理学空间7N%a W7w:w4Fav
(三) 增強(reinforcement)心理学空间o-^aOi+U1j
是指利用行為之後立即的結果,以增加該行為發生之頻率,而增加行為心理学空间0{d5SdU/gt.X;K2O3x
發生頻率之事物則稱為「增強物」。
R2h4Pm;Bx,zt.e0(四) 行為模塑(shaping)
'a?YVc?&o0對逐漸接近目標的行為予以增強,藉著逐漸增強小的步驟而非只增強最
,U6Ba2i ux0後的反應,來達到想要的行為。心理学空间B8g1D$fQEL
(五) 後效契約(contingency contracting)
.dqj.O T1lP0意指增強相互交換令人喜愛行為的過程。契約是一種非強制性工具,藉心理学空间7gX Au3vx4]
者指明因果關連,家庭成員能對互動規則達成協議,並決定遵從這些規則的
-p)G8n\WJm*X&h0結果。
OB1pjU&s["`0(六)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uring)心理学空间!N g,rU*?"V Y
是一種修正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想法和知覺,以產生行為改變的治療程心理学空间&X yDF _zg h
序。

`mAaO%B0心理学空间 I5f%G/b,S&?r@

八、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

E6kk"c5]([%{ }0心理学空间+F @?'g I

為家族治療的新時代取向模式。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
0w:@3S"D-M0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心理学空间$TJYw%O r+T1B7{-nT
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
I)sb%f`3y?1n0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
R Vu6O8_n01990 年代以後的家族治療拒絕以機械化方式做系統性的思考,而偏好使用
V [$t[p t/];O(n;\0敘事的隱喻,談話的焦點在於領導家庭生活的故事,而非家庭的結構或行為互動心理学空间jRv VB3wO X
的次序;近年來的家族治療文獻亦很少探討一般的家庭共同問題,而是致力於探
V\sh C#`b0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族群、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偏好......等主題,以及多元心理学空间*\ ](rnF |$n
化家族治療技術的使用。心理学空间s;M U1Uj

心理学空间;h|T'gG c"zD0m#G


3{Y)F/y fm0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家族治療新興理論除了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之
!F7r)o9Q Yq@v6P`(a.E0外,尚有多元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家族治療、焦點解決家族治療、敘事性家族治
v6f2R$A3TQZ0療、醫學家族治療以及整合家族治療模式......等。

[9D C4V)y{(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族治疗
«家庭治疗概论 by Goldenberg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