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
作者: 秦峰 许芳 / 35322次阅读 时间: 2013年8月04日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第21 卷 标签: 暗黑人格 黑暗人格三合一 精神病态 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nT ?~]*Kv0U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心理学空间^ qqZ D J

vM!P~7G [1e8V0秦峰 许芳 

"|&M0x*x9Y0心理学空间(TEvj9q}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南京211169)(2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南京210023)

hfd pFyX0心理学空间,?+S/?3WY/l3k

摘要如果说大五人格代表了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对非临床人格的研究成果, 近期出现的黑暗人格三合一则代表了对亚临床人格阴暗面的研究成果。黑暗人格三合一由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构成, 这三种人格特质在西方文化中均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发现:(1)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 (2)它们的测量工具均较为成熟; (3)黑暗人格三合一不仅具有反社会性, 也具有亲社会性; (4)黑暗人格三合一反映个体的快速生命策略; (5)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中发挥不同作用; (6)黑暗人格三合一是不同于大五人格的人格特质群。

)h7B6t^"E;?*b'[0心理学空间)~"D%Qsla&VwPG1|

关键词 黑暗人格三合一; 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 精神病态

DW)iG(wX D\0

;PC XDvIq0分类号B845心理学空间6B4L}b)x5aJ f

心理学空间rz4DBrWg

1概念提出

*POXs3K2QE:P+Z0心理学空间#p'Gl!Dy9M3Q @ _d*p

随着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发展, 研究者不仅限于关注单一人格特质的测量和分析, 而是转向对人格特质群(personality clusters)的研究。人格特质群指相互关联的几种人格特质, 例如, Eysenck以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Eysenck, 1994), 大五人格以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和责任心五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McCrae & Costa, 1985)。尽管人格特质群尚无法涵盖所有已发现的人格特质, 但对人格特质群的研究有利于反映个体人格全貌, 也便于探究不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m{1n O7T1Z8m k0心理学空间VX]QZka

近期, 一个新人格特质群备受关注, 构成该人格特质群的三种人格特质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Stellwagen, 2011), 且在西方文化中都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antisocial personality), 因此被命名为黑暗人格三合一(Dark Triad, DT)。构成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人格特质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心理学空间c^KO.~Tk+ZL;?

avhPCS6c gv0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是 Christie(Christie & Geis, 1970)提出的心理学构念, 它借用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之名, 揭示权力使用上的个体差异和权力在普通人群中的非平均分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Machiavellians)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心理学空间[%W#H1C5aJ

F3DJ~*t k)G0自恋(narcissism)作为日常语汇源于希腊神话故事, 精神分析学派较早关注自恋的人格心理学意义, Freud(1986)将其视为一种人格障碍, 属于临床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Kohut(1971)认为自恋是普通人人性的一部分, 从而将自恋引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亚临床阶段的自恋(subclinical  narcissis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Hec2z+j j5gJ3I0

7Lh/D }(f#NK0精神病态(psychopathy)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Hare, 1991), 虽未被收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 精神病态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Harpur, Hart & Hare, 1994), 对精神病态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 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随着研究深入, Hare(1985)、Lilienfeld 和 Andrews(1996)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异议, 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subclinical psychopathy)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者(psychopaths)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 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 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作为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Z1Jbw'w8B)`0心理学空间 N)xk ix,p

显然, 作为独立的人格特质,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具有各自特征和结构, 似乎难以混为一谈。然而, 三者的行为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自以为是、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 这些共同特征反映了亚临床人格(subclinical personality)的阴暗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 试图寻找三者之间的共同因素。最早的研究报告来自Christie和Geis(1970:45), 他们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般很少表现出精神病态行为。然而这一结论不久就受到质疑, Smith和Griffith(1978)重复Christie和Geis(1970)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与精神病态量表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 p<0.05), 这表明两个构念存在共同因素。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1998)的研究更具开创性, 他们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的三次相关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初级精神病态中度相关(r=0.64, 0.65, 0.62, p<0.001), 与次级精神病态也中度相关(r=0.46, 0.49, 0.59, p<0.001), 这表明两者在构念上存在重叠。同样, 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两者在缺乏共情、特权感和剥夺性方面存在共同因素(Gustafson & Ritzer, 1995; McHoskey, 1995); 而对自恋与精神病态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在自我吹嘘和自我促进(self-enhancement)方面存在共同因素(Gustafson & Ritzer, 1995), 甚至有研究认为自恋本身就是精神病态的构成要素(Frick & Hare, 2001)。这些相关研究使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构念逐渐靠近, 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研究者视野中。心理学空间N%Z%j!_(_!m,S,PL m A

PPg;Y4@ ~2} y l r0受到上述研究启发, Paulhus和Williams(2002)率先系统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证明它们在普通人群中既非完全等价的人格特质, 又存在低度至中度相关, 由于三者在西方文化中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Paulhus和Williams(2002)认为可以将其作为与大五人格相互参照的人格特质群, 并将其命名为黑暗人格三合一。其后, 对人际关系环形结构(Interpersonal Circumplex)的研究、演化心理学研究和传统特质论研究分别验证了上述结论(Jones & Paulhus, 2011a)。心理学空间I7Ym'Zy` nu{

e ` C-In02002年之后, 研究者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 Campbell, etal., 2009; Chabrol, VanLeeuwen, Rodgers & Séjourné, 2009; Gordon & Platek, 2009; Hodson, Hogg & MacInnis, 2009; Jakobwitz & Egan, 2006; Jonason, Slomski & Partyka, 2012; Lee & Ashton, 2005; O’Boyle, Jr., Forsyth, Banks & McDaniel, 2012; Vernon, Villani, Vickers & Harris, 2008; 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 对这些研究进行初步梳理不难发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特征:(1)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的相关系数在0.29~0.67之间, 表明两者中度相关, 这意味着两种人格特质中度重合, 具有较多共性; (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系数在0.12~0.36之间, 表明两者无关或低度相关, 这意味着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性较小, 两者之间共性较少差异较大;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相关性居中, 相关系数在0.26~0.57之间, 意味着自恋与精神病态在概念上存在一定重合,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共性。

B_ mYa}$]0心理学空间,?9j!N#@8l;L9te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则发现:(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 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 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Hawley, 2003)。自恋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 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 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 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2)作为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性的主要来源,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拥有较多共同因素, 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 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出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Repacholi, Slaughter, Pritchard & Gibbs2003), 因此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1998)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虽然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但精神病态代表了反社会型人格消极和失败的一面, 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代表其积极和成功的一面;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攻击性(aggression)和冲动性(impulsivity)相关, 然而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的来源显然并不一样。有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来自他人对自我(ego)的威胁, 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是对外界挑衅的反应(Jones & Paulhus, 2010a); 自恋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冒险行为, 而精神病态者的冲动行为则主要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Jones & Paulhus, 2011b)。

6_ _'Rs/}0y&t0

W-lfR?i02黑暗人格三合一的测量

ZbB|b.`.{$sU0

7DQ2@_Ln[02.1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

'r;z8t,G!{&k0

c?h,kI i7y7b0MachⅣ是最常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Moss, 2005)。MachⅣ是likert量表, 20个测量项目均采自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使用MachⅣ进行测量, 得分较高者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得分较低者为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内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尚无定论, Hunter, Gerbing和Boster(1982)的结论具有代表性, 他们认为MachⅣ包含4个因素:欺骗(deceit)、奉承(flattery)、不道德(immorality)和玩世不恭(cynicism)。心理学空间 V"q%er%AJp

心理学空间2w'Y#UedN

随着研究深入, MachⅣ暴露出3个缺陷:(1)结构效度缺陷:Christie在开发MachⅣ时未考虑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部结构, 不同研究者对MachⅣ进行因素分析发现, 少则只能析出3个因素, 多则可能包含7~8个因素(Ahmed & Stewart, 1981; Geng, Qin, Xia & Ye, 2011; Hunter, Gerbing & Boster, 1982; Panitz, 1989); (2)跨文化研究中的信度缺陷:MachⅣ在跨文化研究中测量信度不稳定(Vleeming, 1979; Ray, 1983); (3)由社会赞许性(socialdesirability)引起的信度缺陷:女性被试完成MachⅣ时倾向于依据社会赞许进行判断, 由此造成女性被试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普遍低于男性(Nelson & Gilbertson, 1991)。

V r5G/_d'N0

I}9^,iB"F4C&P0除了MachⅣ, 后继研究者陆续开发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竟有8~9种之多, 然而这些测量工具在项目构思、信度、效度、简便性等方面并未超过MachⅣ, 因此MachⅣ 仍是应用最广、最受欢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心理学空间U$T%Ha/g@'fP~

"]P&?.Zo Z ISmZ02.2自恋的测量

3|RI9g:_ J9uuU7b:o0心理学空间XE[;r,eQ

虽然自恋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中最古老的概念, 但对自恋进行科学测量的历史并不久远。精神分析学派采用投射技术积累了大量案例。Ashby, Lee和Duke(1979)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中分离出一个包含19个测量项目的自恋人格障碍量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cale, NPD), Solomon(1982)发现NPD可以区分健康自恋与病态自恋, 因此NPD逐渐成为精神病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常用工具。

tV9D2g4k3i(S X0

"w0Zar~X0测量亚临床阶段的自恋, 最常用的工具是自恋人格问卷(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NPI, Raskin & Hall, 1979)。该量表以DSM-III为参照, 开发者认为极端状态的自恋才是一种人格障碍, 非极端状态的自恋反映的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NPI是迫选量表, 最初有54个测量项目, 后缩减到40个(Raskin & Terry, 1988)和37个(Morf & Rhodewalt, 1993)。Emmons(1987)对自恋内部结构的研究认为自恋包含4个因素:剥夺性/特权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领导力/权力(leadership/authority)、优越感/傲慢(superiority/arrogance)和自我吸引/自我崇拜(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

,}o1}*| eRV2D9Z0心理学空间*cajh7W dC

对NPI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上。NPI的测量项目混合了适应良好的内容和适应不良的内容, 不同测量项目有时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通过加总得到的自恋水平难以准确反映个体的社会适应程度(Cain, Pincus & Ansell, 2008), 比较研究发现NPI未必是结构效度最佳的自恋量表(Mullins & Kopelman, 1988)。然而, 在“新一代”自恋量表被设计出来之前, NPI仍然是研究者难以割舍的自恋测量工具(Ackerman etal., 2011)。

HNvh;mr;}JC0心理学空间5u/l(`'l)`Mb

2.3精神病态的测量

NQ3Iy)@;JrDt)O0

r(^U0BA@#s-U0当前, 临床和司法实践中测量精神病态的经典工具是精神病态检查清单(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 PCL-R, Hare, 1980, 1991, 2003), 修订后的PCL有20个项目, 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根据对被试的背景调查、现场访谈和行为观察做出评价, 得分越高则精神病态程度越显著。由于设计严谨、使用广泛, PCL-R被视为精神病态测量中的“黄金标准”。对PCL-R的因素分析发现精神病态存在2个稳定因素:人际/情感因素和社会异常行为因素, 第7期秦峰等: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1251前者表现为夸大其词、病态谎言和麻木不仁, 严格来看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后者表现为冲动性和反社会生活风格, 是精神病态者反社会行为的来源。心理学空间%OZTMgo2sA_?

7Q+Nau,G'a0由于高度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 访谈过程繁琐冗长, PCL-R并不适用于对大样本亚临床阶段精神病态的测量, 为此研究者陆续开发出几个替代性的自陈式量表, 例如精神病态人格问卷(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PPI, Lilienfeld & Andrews, 1996), 自陈式精神病态量表(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 SRP, Hare, 1990; Paulhus, Neumann & Hare, inpress), 以及莱文森精神病态自陈式量表(Levenson’s 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 LSRP, Levenson, Kiehl & Fitzpatrick, 1995)。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中, SRP和LSRP是常用的精神病态测量工具。SRP是likert量表, 当前常用的SRP-III包含64个测量项目(缩简版31个项目)。LSRP也是likert量表, 包含26个测量项目, 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LSRP的结构与PCL-R类似(Brinkley, Schmitt, Smith & Newman, 2001; Levenson, Kiehl & Fitzpatrick, 1995; Lynam, Whiteside & Jones, 1999), 也有2个稳定因素, 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初级精神病态(primary psychopathy)和次级精神病态(secondary psychopathy)。心理学空间/Dp K&S#P3VBj

心理学空间5Kx!E b]#M

2.4其它测量工具心理学空间R_T(n cE7D;N4dt4V

B q3a)Or#S| q6T)w0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通常分别采用MachⅣ、NPI和SRP-III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进行测量, 被试至少需完成91个测量项目, 测量项目过多容易引起被试疲劳降低测量信度。同时, 三个测量工具各有各的缺陷, MACHⅣ和SRP是likert量表, NPI是迫选量表, 使用三个量表分别测量的结果无法直接比较和加总。为了降低测量难度, 陆续有研究者开发出简化测量工具, 具有代表性的是DTDD(Dark Triad Dirty Dozen)和Short-D3。DTDD包含12个测量项目,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对应4个项目, 初步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DTDD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属性和区分效度(Jonason & Webster, 2010; Webster & Jonason, 2013), 但也有研究者对DTDD的测量属性提出质疑(Miller, etal., 2012); Short-D3是Paulhus和Jones(2011)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布的缩编自陈式量表, 共有27个测量项目, 每种黑暗人格分别对应9个项目, 其测量属性尚待进一步验证(Arvan, inpress-a)。

H {|#K^?0

[h\9l j|b-agPj03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社会性心理学空间fj;H+_3P B.TG

f&d@O4T03.1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性(antisociality)美国社会中, 黑暗人格三合一被贴上“反社会”标签, 是否意味着具有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行为更具反社会性呢?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了获利会有更明显的不道德行为(Kish-Gephart, Harrison & Treviño, 2010); 自恋者为了显示优越性容易选择欺诈并很少对此内疚(Brunell, Barden & Hupp, 2011); 精神病态者与恃强凌弱、反对权威、药物滥用甚至犯罪行为高度相关(Williams & Paulhus, 2004)。元分析的结果发现, 工作场所中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与工作绩效显著负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与反生产性工作行为(CWB)显著正相关(O'Boyle, Forsyth, Banks & McDaniel, 2012), 在预测反生产性工作行为时, 黑暗人格三合一比大五人格更有效(Judge, LePine & Rich, 2006; Wu & Lebreton, 2011)。心理学空间4gN Av'Ff+B^s5`j

心理学空间9hBzV1r Dl

如果用“黑”(dark)来形容人格特质的反社会性, 黑暗人格三合一到底有多“黑”呢?对学术欺诈的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学术欺诈行为都显著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是学术欺诈的显著预测指标, 相比而言自恋与学术欺诈的相关性要弱得多(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尽管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青少年不良行为都显著相关, 但只有精神病态是男孩不良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Chabrol, VanLeeuwen, Rodgers & Séjourné, 2009)。显然,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反社会程度并不一样。Lee和Ashton(2005)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德性维度(honesty-humility)均为负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最显著(r=−0.75), 马基雅维利主义次之(r=−0.61), 自恋再次之(r=−0.32)。Rauthmann和Kolar(2012)认为不经调查就为黑暗人格三合一贴上“黑”的标签显然有些武断, 他们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调查发现:普通人对自恋的评价明显优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 这种认知可能源于自恋者的个人魅力、责任感和成就动机。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显然“黑”得更彻底。比较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则发现两者似在伯仲之间:精神病态者的反社会行为主要是直接性、冲动性行为(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 危害性更明显;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欺诈行为不是出于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此更需要加以防范(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心理学空间`5P ]|*Nz6y I

心理学空间T[J+|.CB,E,{g

还有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习惯于不同类型的反社会行为。Kerig和Stellwagen(2010)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发现:自恋与主动的、身体攻击性行为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关系攻击行为相关。这意味着自恋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自发的, 他们的攻击行为指向对方身体;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攻击行为更为隐蔽, 他们善于采用更为复杂的心理策略伤害他人。对恃强凌弱行为(bullyingbehaviors)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言语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自恋与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精神病态与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显然, 自恋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能意识到直接性恃强凌弱行为的成本更高, 从而选择了相对低成本的方式, 精神病态者则不计后果地选择了成本更高的方式。

m1B%?l o?1T0

3v b M GXH0关于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行为的形成机制, 有两类研究值得关注。第一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错误(或低层次)的道德判断。有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精神病态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 其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利益(Campbelletal., 2009),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方式的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精神病态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采取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方式(Bartels & Pizarro, 2011; Glenn, Koleva, Iyer, Graham & Ditto, 2010)。近来Arvan(inpress-a, inpress-b)在西方政治学自由主义-保守主义(liberalism-conservatism)的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格特质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相关研究的结果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保守主义显著相关, 与自由主义无关。由此Arvan推论“保守主义者的道德判断是反社会性的”, 这不啻是对保守主义支持者的一记蒙棍, 同时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对Arvan研究的批评出现在方法层面和理论层面(Odgaard, 2012),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仍将是未来道德心理学的热点。

lI-w+\ t F"a0心理学空间[UyS7B"g&eQ

第二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冲动性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行为中的冲动性。从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行为特征看, 精神病态和自恋与冲动性具有相关性, 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种相关(Crysel, Crosier & Webster, 2013; Jones & Paulhus, 2010a; Vazire & Funder, 2006), 进一步探究冲动性的性质则发现:精神病态与功能失调型冲动显著相关, 自恋与功能型冲动显著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冲动性无关(Jones & Paulhus, 2011b)。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r=−0.44, β=−0.48, p<0.01), 自恋次之(r=−0.13, β=0.07, p<0.05),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我控制不相关(Jonason & Tost, 2010)。另有实验显示, 自恋是造成黑暗人格三合一冒险行为的关键特质, 在面对具有自我压力的任务时, 自恋者宁愿冒险放弃及时满足以换取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Crysel, Crosier & Webster, 2013)。

Y%}0wK}0心理学空间a^"k[9GV I"K

3.2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亲社会性(prosociality)

r ^6t.brI0

V(pd(b P(T0正如Holtzman(2011)所说:“有时, 即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 黑暗人格三合一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非一团漆黑毫无亮色, 相反, 有些特征还受到社会赞许(Back, Schmukle & Egloff, 2010; Holtzman & Strube, 2010; Taylor & Armor, 1996)。

TC{7q'X _m0

Y6r:tV)E(Rk0研究显示当代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诸多反传统英雄(antihero)——詹姆斯·邦德、蝙蝠侠、豪斯医生、钢铁侠——都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典型作风, 他们冷酷无情、喜爱炫耀、擅长伪装、大胆固执、有攻击性、四处留情, 观众喜爱这些银幕英雄, 表明人格中的“黑”并非一无是处(Jonason & Webster, 2012; Jonason, Webster, Schmitt, Li & Crysel, 2012)。如果说上述银幕英雄尚属艺术形象, 黑暗人格三合一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代言者, 麦道夫(BernardMadoff)、特鲁姆普(DonaldTrump)、贝努斯科尼(SilvioBerlusconi)都是具有显著“黑暗”特征的公众人物, 也都一度倍受追捧。心理学空间mf Y0C.y3h~D

2Q0o {!t~lQ0调查发现, 普通人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第一印象并不都是消极的, 初步交往中,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时常给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际”的良好印象(Rauthmann, 第7期秦峰等: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12532012), 只有当人际互动加深时其行为中的缺陷才逐渐展现出来。可见, 黑暗人格三合一受欢迎, 主要原因是:(1)自我炫耀和夸大其词是黑暗人格三合一的重要特征, 人际交往中那些被夸大的品质可能成为人格魅力的来源; (2)当代社会人际交往周期短、速度快, 自恋者努力维护尊严,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于印象整饰, 他们都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缺乏公正的社会中, 精神病态者我行我素、挑战传统道德的行为风格能对大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补偿作用。

+zh2m+sA _0心理学空间(kS Y,K+i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亲社会性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 还体现在男女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中。对精神病态与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中, Ali和Chamorro-Premuzic(2010)意外地发现初级精神病态是亲密关系的正向预测指标, 这表明初级精神病态并没有想象那么糟, 精神病态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亲密、热情和承诺, 并具备操控伴侣的能力。这一结果验证了即使黑暗人格三合一中最“黑”的精神病态也具有亲社会性, 也为俗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当然, 同一项研究还显示女性对“坏”男人的喜爱也是有限度的, 当男性出现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等次级精神病态特征时, 就会失去女性的亲睐。

VZ#tI6q0

+C4K,NK't*s K"d.Y6XH0传统上黑暗人格三合一被视为一种社会适应不良(maladaptive), 但实证研究却表明他们能从环境中榨取更多资源。Smith(1978)认为精神病态并非对传统西方文化的叛逆和病态回应, 相反, 它是西方文化(鼓励竞争、物质至上、维护正面形象)符合逻辑发展的极端表现。Jonason, Li和Teicher(2010)的研究认为个体为了在社会交往中获取资源, 既可以采取合作方式, 也可以采取竞争方式, 前者被称为亲社会型(prosocial)社会策略, 后者被称为意向型(agentic)社会策略,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意向型社会策略。心理学空间T3Hu7p c5q

d(ttVsE`0社会交往中, 采用意向型社会策略榨取社会资源必然会遭到人们的警惕和防备,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长的伪装、欺瞒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就成为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必备成分。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社会影响策略的研究发现, 为了避免被人觉察,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被试能够通过改变社会影响策略对他人施加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社会影响策略的控制最佳, 自恋者次之, 精神病态者最弱(Jonason & Webster, 2012)。工作场所中, 精神病态者倾向于采用硬性影响策略(强力推动), 自恋者倾向于采用软性策略(利益引诱),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软硬兼施(Jonason, Slomski & Partyka, 2012)。心理学空间MY)i7qM~Ny!I

E!\Pj O;Iv0演化心理学观照下, 黑暗人格三合一是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引起的人格变化。一种人格特质既产生适应性收益, 也必须付出适应性成本。不管传统上被认为是好(bright)还是坏(dark), 人格特质都有其积极面和消极面。Judge, Piccolo和Kosalka(2009)以中立视角分析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领导特质的优势和劣势, 他们认为作为领导者, 自恋者的缺陷表现在:人际互动不良, 缺乏共情, 沉溺于自己的美梦; 自恋者的优势表现在:(1)自恋者夸大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会增加自己的领袖魅力; (2)自恋者对被认可和被崇拜的强烈嗜好是交易型领袖获得一致意见和影响力的巨大动力; (3)自恋者采取大胆、直接、冒险的行动会使追随者注意到他们的远见和领导力。另外, 还有研究显示为了追逐成就, 自恋者可以自定目标、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乃至实现自我领导(Furtner, Rauthmann & Sachse, 2011)。同样, 作为领导者,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缺陷表现在:为了寻求利益最大, 他们不遵守既定程序或道德准则, 甚至滥用组织正式权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优势在于:(1)对管理岗位和正式权力的渴望表明他们有领导欲, 愿意为实现目标投入自己的社会资本; (2)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完成任务, 必须首先具有领导欲, 愿意并有能力影响他人; (3)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于灵活多变地处理各类任务, 这是他们领袖魅力的重要来源。心理学空间Um@r9j R

心理学空间 EJzG-Y n

4黑暗人格三合一——作为快速生命策略心理学空间{t/@0v%Yb}~

!@7N*DTX^04.1生命史理论与黑暗人格三合一

/{3]8G!Z#p} ODru0

Pt'Q\^8h0生命史理论(lifehistory theory)是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一种中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和周期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为了在生存和生殖竞争中获胜, 有机体根据环境权衡自己的生物能量和物质资源的分配, 建立起自己的生命策略。高不确定性的环境意味着高死亡风险, 因此个体倾向于执行快速生命策略(fastlife strategy), 该策略的特征是生命周期短、成熟早、后代多, 生产和抚育后代的投入小, 其优势在于后代的数量确保了基因传续; 相对的, 确定性环境通常意味着低死亡率, 此时个体倾向于采用缓慢生命策略(slowlife strategy), 该策略的特征是生命周期长、成熟年龄和生殖年龄晚, 后代数量少, 生产和抚育后代投入大, 因此个体越重视成长, 其获得资源、地位和长久交配权的可能性也越大。

!U1c H qz0心理学空间1E8L)G n3ss6PUOA

早期生命史理论一般被用以解释物种间差异, 后来学者们发现也可用其解释物种内差异, 甚至用其解释人类个体差异。生命史理论视野中, 人格的形成并非随意, 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而成, 因此人格特质与个体的生命策略保持一致(Figueredoetal., 2005, 2006, 2007), 采用缓慢生命策略的个体行为特征表现为:有安全感依恋、支持性的沟通模式、稳定的个人特征、长期配偶关系; 采用快速生命策略的个体行为特征表现为:敢于冒险、缺少远见、需要及时奖励和满足、沉溺于烟酒和药物(Jonason, Koenig & Tost, 2010)。心理学空间F5wh |*j0c

8cQ&` U#A,Rny0生命史理论强调环境对人格的长期塑造作用, 因此黑暗人格三合一不再是“适应不良”、“需要医治”的人格特质群, 而是个体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生命史策略的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快速生命策略显著正相关, 其中, 精神病态最能反映快速生命策略(Jonason, Koenig & Tost, 2010), 马基雅维利主义也与快速生命策略密切相关(Figueredoetal., 2005), 只有自恋与快速生命策略相关性较弱。近期一项研究中, McDonald, Donnellan和Navarrete(2012)通过因素分析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中的某些方面(例如冲动的反社会性、剥夺性/特权感、马基雅维利主义、不受约束的性关系、攻击性)与快速生命策略相关, 还有些方面(例如无畏惧的支配性、领导力/权力、夸张的自我展示)与缓慢生命策略相关,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社会性并无本质性冲突, 这一研究为上述认为黑暗人格三合一既有反社会性也有亲社会性的观点找到了新根据。

P^$^d9gnUP0心理学空间z~ miT)p-y

4.2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配偶策略(mating strategy)

Q$vK5Y?E? v:jJ4X/D2J0心理学空间H~*w~;Q&j"B

作为生命策略的重要指标, 配偶策略指“组织和指导个体进行生殖竞争的一套完整的适应性策略”(Gangestad & Simpson, 2000), 对配偶策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长期/短期关系(longvs.short-term relationship)、配偶关系维系(mate retention)和不忠(infidelity)(Jones & Paulhus, 2010b)。

3c7H#y R7{)q$p^0心理学空间(eR m aPb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长期/短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短期配偶关系显著相关(Jonason & Buss, 2012; Jonason, Li, Webster & Schmitt, 2009; Jonason, Luevano & Adams, 2012)。研究发现具有黑暗人格特征的男性择偶时, 为了创造有利于建立短期配偶关系的环境, 他们的策略是降低择偶标准, 扩大择偶范围; 精神病态者在择偶时注重自身利益、般配程度和偏好, 而不是感情(Jonason, Valentine, Li & Harbeson, 2011)。配偶关系建立之后,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被试更容易另觅新欢, 但他们的伴侣也更容易产生不忠(Jonason, Li & Buss, 2010; Jones & Paulhus, 2010b), 这意味着建立短期配偶关系既有收益也要付出成本, 收益是有机会获得更多伴侣, 从而获得生殖竞争成功, 成本则是更容易失去已有伴侣。不同配偶策略为个体带来不同的适应问题, 短期配偶关系意味着低承诺, 长期配偶关系意味着高承诺——不仅要维系配偶关系, 还要生育和养育后代。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自恋者都是处理短期配偶关系的好手, 他们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规避承诺、摆脱配偶关系拖累, 既避免短期关系升级为长期关系, 又能维持性关系(Jonason & Buss, 2012)。心理学空间x\Re-?

心理学空间A2`Y;E.D7~$^j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短期配偶关系具体形式的调查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正式浪漫关系(seriousromantic relationships)显著负相关; 其中,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和互惠情人关系, 自恋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性伴侣和互惠情人关系, 精神病态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和性伴侣关系(Jonason, Luevano & Adams, 2012)。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恋爱方式(lovestyle)的实验研究发现,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男性主要采用游戏式(Ludusoragame-playing love style)和实用式(Pragmaorarational love style)两种恋爱方式(Jonason & Kavanagh, 2010)。将爱视为游戏, 意味着恋爱双方无需承担责任或遵守承诺; 将爱视为实用手段, 意味着恋爱双方更重视恋爱带来的收益而不是恋爱本身。

}c:D0W.t+e2X^D0

F$H(n4C+t z+L05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行为遗传学的视角

kj+R6xd0心理学空间!AMp}#Z k

同样是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行为遗传学更第7期秦峰等: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1255关注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个体差异形成中的作用。双生子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在表型层存在显著相关, 此种相关主要可归因于基因型的相关(Vernon, Villani, Vickers & Harris, 2008); 单变量水平上, 尽管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均受遗传和非共享环境影响, 但马基雅维利主义受共享环境的影响更显著(Rauthmann, 2011; Vernon, etal., 2008; Veselka, Schermer & Vernon, 2011), 上述结论意味着:(1)自恋和精神病态的表型相关可以在基因上找到原因, 这两种人格特质的重合有可能因为拥有共同的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 genes); (2)共享环境对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明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伙伴朋友对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形成至关重要; (3)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 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家庭、学校、朋友关系和个人特殊经验中习得的。

*P*D aa;?(Ba0

AK I3g^qe0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学习机制, 有两种不同现象。O’Kelly和Solar(1971)、Kraut和Price(1976)的研究发现父母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其子女也更善于在游戏中欺骗他人, 父亲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信念对子女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信念影响较大。但Braginsky(1970)的研究却发现父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与孩子的并无相关, 母亲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行为倾向是孩子的反向指标。Dien(1974)的跨文化研究也发现了上述现象, 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独子欺骗行为更多, 父母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其独子反而欺骗行为最少。对于这种结果, Braginsky认为这仍然是孩子社会学习的结果, 只不过孩子是从父母的反面经验进行学习。Kraut和Price认为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有两种模式:标准社会化(standard socialization)模式和交互(reciprocation)模式, 前一模式下孩子通过直接模仿父母行为、学习父母价值观和技能获得人格成长, 后一模式下孩子通过行动而不是模仿来获得成长, 因此如果父母是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亲子关系中常常处于被操纵地位, 孩子就容易培养出善于操纵他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品质。心理学空间!Z'eQFT{Xv1z h

心理学空间w)N.s&f`v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发展水平的双生子研究发现, 在道德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前习俗阶段和习俗阶段), 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和非共享环境; 在道德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后习俗阶段), 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遗传而是共享和非共享环境(Campbell, etal., 2009)。这意味着前习俗和习俗阶段道德判断的依据既来自遗传, 也来自环境, 而后习俗阶段的道德判断(超越利益和规范)的依据主要缘于环境——道德判断的境界越高, 受遗传的影响越小, 受家庭熏染、教师培育、社会角色扮演的影响越显著。心理学空间!EO1^I%GDC9w x {

心理学空间VlX]$[,`

6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大五人格

+i6K.b;Mv k^P0

,I]p[}%vly zmp0作为综合性的人格特质群, 大五人格已成为一种包容性的人格心理学框架(FiveFactorModel, FFM), 对美国文化中个体的人格面貌具有较全面和充分的解释力, 也成为其他人格特质研究的重要效标。然而, 大五人格也存在缺陷:(1)大五人格源于对英语形容词的词汇分析, 有研究发现当时的词汇分析缺乏对英语词汇中“不礼貌”词汇的分析(Almagor, Tellegen & Waller, 1995; Block, 2010), 因此使用大五人格只能描述个体人格光明面而不能描述其阴暗面, 这为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留下了空间; (2)对大五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中个体的人格维度并不一致, 有些文化中个体的人格维度不是5项而是6项(Ashton, etal., 2004)或7项(王登峰, 崔红, 2005); (3)还有研究认为大五人格建立在对不相关被试的测量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从行为遗传学角度看, 这些抽取出的人格特质维度都是表型特征, 大五人格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遗传和环境依据(Veselka, Schermer & Vernon, 2012)。心理学空间)h$zT)zPk8S9M.z;M

J[n J H&g:Q c`#d0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仅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随和性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Jakobwitz & Egan, 2006; Jonason, Li & Teicher, 2010; Paulhus & Williams, 2002; Vernon, Villani, Vickers & Harris, 2008; Veselka, Schermer & Vernon, 2012; 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 这表明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大五人格仅存在低度重叠, 两者是不同的人格特质群。从传统分类学角度看, 黑暗人格三合一处于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之间的灰色地带, 如果说大五人格展现的是健康的、适应性的普通人格特质, 黑暗人格三合一展现的则是与病态人格相关的、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存在表明亚临床人格中也有阴影, 近来有人(Stead, Fekken, Kay & McDermott, 2012)建议在DSMⅤ中取消灰色地带, 将黑暗人格三合一视为人格障碍纳入社会症候群(Social Symptomatology), 这无疑严格界定了病态-非病态的界线, 但同时也扩大精神病的领域, 在理论和临床上都难以行得通。心理学空间 j|:Nq AG{

B9u-lC%b^0PL_0值得注意的是, 黑暗人格三合一并不是反社会行为的唯一来源, Hodson, Hogg和MacInnis(2009)的研究发现社会偏见有两种非直接人格来源, 一种来自黑暗人格三合一, 另一种来自经验开放性。同样面对移民潮,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个体会产生对移民的社会偏见, 并倾向于赞同加强社会控制; 而经验开放性程度低的个体也会产生社会偏见, 但他们倾向于赞同右翼权威主义的排外政策。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同时使用黑暗人格三合一和大五人格两个人格特质群探讨一个政治心理学问题, 研究结论正好印证了黑暗人格三合一和大五人格的互补性。心理学空间d,BNgk`

cTBr/uF9S%i&V07总结与展望心理学空间[z Ac'_ pkhcTk

心理学空间#r OcNE N$X5d

2002年至今,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征:(1)研究热度升温:该领域论文数量成倍增加(Jonason, Li & Teicher, 2010), 刊载论文的杂志不再局限于传统人格心理学期刊,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研究视角多元化: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心理学研究从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向管理心理学、演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脑神经科学(Gordon & Platek, 2009; Verbeke, etal., 2011)扩散, 不同研究视角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给予了不同解释, 逐渐拼接出一幅关于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立体图像”; (3)研究方法有待拓展:当前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以相关研究为主, 实验研究数量较少, 尚无纵向研究报告, 这表明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和综合以往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研究成果, 元分析技术的使用无疑将促使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更加深入; (4)激发后续研究: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激发了对人性阴暗面的研究热情, 陆续出现了黑暗人格四合一(DarkTetrad, Chabrol, VanLeeuwen, Rodgers & Séjourné, 2009)、脆弱人格三合一(VulnerableDarkTriad, Miller, etal., 2010)等新构念。

VU5l6A L!_xG0心理学空间 iU9Vw6w)vt

从人格心理学发展来看,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以研究人性阴暗面著称,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将本我形容成“沸腾的锅”, 为人性涂上黑暗底色。人本主义心理学扭转了这种悲观主义人性观,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健康人格。当前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可以视作对人性阴暗面研究的一次回归, 然而这次回归不同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1)人性假设: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人性本恶”假设之上, 人性漆黑无亮色,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则建立在“复杂人”假设之上, 人格中有光亮部分也有黑暗部分; (2)研究对象: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精神病人, 后来推演到整个社会,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的主要是健康人; (3)研究范畴:古典精神分析以整体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为研究范畴,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聚焦于对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灰色区域; (4)研究方法:古典精神分析创造了自由联想、释梦等经验性研究方法, 而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则不再计较门派之分, 科学方法成为主要研究方法。

1nf}7k d m"}G@ r0心理学空间U3k^|,s!P,Aw

作为新型人格特质群,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出现引起了研究者极大兴趣,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1)理论上, 黑暗人格三合一建立在以往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是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研究的符合逻辑的延伸和综合, 黑暗人格三合一作为新构念能够反映亚临床阶段人格的阴暗面, 突破了大五人格的理论框架, 使特质论方向的人格理论更为缜密和完整; (2)临床上, 黑暗人格三合一处于临床病态人格与健康人格之间的灰色区域,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发现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 从而有助于对人格障碍的早期预测和矫治, 还有利于准确界定健康人格, 为培育健康人格找到正确方向; (3)社会实践中, 黑暗人格三合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格特质群, 既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也具有亲社会性特征, 公众对其可谓“爱恨交加”,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既有助于辨别反社会性的人格来源, 并进而反思社会弊病的根源, 也有助于发现公众的心理需要, 从而把握社会文化发展趋向; (4)工作场所中, 黑暗人格三合一是领导力和个人魅力的重要来源,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有利于发现领导者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领导-岗位匹配奠定基础。

z}t%]2X'M0

8Cm"^u dosQ0如果将黑暗人格三合一视为当前人格心理学第7期秦峰等: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1257对人性阴暗面研究的新高度, 中国的研究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引进概念、翻译量表和构建中国常模, 而应“取其意而忘其形”, 选择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问题开展研究。例如, 自恋虽然是具有跨文化性的心理学构念, 但“不同文化背景中(例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自恋是否存在差异”仍然尚待解释(郑涌, 黄藜, 2005); 再如, 马基雅维利主义显然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 中国文化中也拥有异常丰富的权威心理资源, 这为本土心理学中的权威人格和领导行为研究预留了巨大空间; 另外, 尽管国内对精神病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 从人格特质角度做出恰当解释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课题。心理学空间ye4??3H^

心理学空间pO}H `'dT#M?

可以预料,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作为一个与大五人格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的人格特质群, 黑暗人格三合一将逐渐成为测量、描述亚临床人格的常用构念,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结构也会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检验和重新界定。

@*LX;D@7\m-| @7{wL0

{Zf QE3f%Fj0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和编委提出的修改意见, 这些宝贵意见增加了本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心理学空间3XOeN8[,^ T

心理学空间l(P7s&bWy@#s"{9W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Sm`0b z#I5~

http://118.145.16.229:81/Jweb_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935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暗黑人格 黑暗人格三合一 精神病态 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
«好人也会做坏事: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