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本信念:
1. 人格包括理性和感性两部份,每个人均有自我独特的思想行为反应模式。
2. 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学习如何去满足需求 (need),满足需求的程度或情况决定个人能否运用适当的行动。
人际关系。
3. 每人都有一种健康的成长力量。每人都想心满意足,而且追救一个成功的自我认同,有能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和发展和谐的情绪及行为。
4. 个人只要愿意努力,任何时间均可修改其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以改变个人思想、5. 否定「宿命论」,而确立个人独立自主概念。
6. 个人行为旨在追求自我认同,并依据自我认同的形象 (identity image)采取相应的行动,而发展出成功﹙需救被满足﹚或失败认同﹙需救未被满足﹚。
7. 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并追求成功及负责的行为。
8. 每个人必须经过个人学习﹙非教导﹚,方可发展相关行为以满足个人需求,因而每个人满足需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
B) 满足需求的(1I3R):
「满足需求」只能在共融的社群(involvement)中,以负责任 (responsibility),正确 (right),及合符现实 (reality) 的行为获得肩。
1. 共融关系 (involvement):
每个人至少需要有一个自己所关心的,重视的伙伴;建立一个强烈的认同关系。这关系给予个人适应环境的力量和勇气,否则个人将会以不合现实的方式追求所需,因而引致不良后果,最终仍不能满足个人需求。
2. 负责任 (responsibility)
「负责」是指个人在不妨碍或侵害他人需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的人能爱人,也能接受他人的爱。人并非天生就懂得以负责任的行为来满足需求,这能力必须靠学习得来,多数人均能从相互关爱的经验中学习这能力。
3. 合符现实 (reality)
认清个人需求时,才能以合符现实的有效行为来满足需求。以不合符现实及可行的途径是不被接受的,反而会引致种痛苦。
4. 正确 (right)
个人如欲获得需求的满足,必须有一套切合现实的道德标准,藉此标准纠正错误的行为,因错误行为不能达致需求的满足。
C) 辅导目标:
协助学生面对现实,选择以合理的手法做合理的事,以解决个人困难,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且导向成功的认同。主要辅导目标是:
a. 减少当事人不负责任和自我破坏的行为
b. 协助学生发展一成功认同的自我形象
D) 辅导过程:
1. 先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交往
2. 然后协助他澄清和界定生活目标
3. 进一步协助他看清楚当中的障碍,及发掘达至目标的不同途径
4. 制定计划后,付诸行动
5.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在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中,经历成功,因而有机会令学生获得成功认同,而学懂『自治自律』。
E) 实施「现实治疗」的重点是﹙现实十诫﹚:
1. 帮助学生看清楚阻碍他们达到成功的限制,而及按自己的能力寻找合适的途径。
2. 帮助学生看到可达成目标的多种途径。
3. 目标和方法须由学生自己决定。
4. 如未能达标,须修改行为或目标。
5. 强调现在不重视过去。
6. 强调行为而非情绪。
7. 强调正确的价值判断
8. 强调个人的理性思考
9. 强调完成责任而非处罚
10.强调永不放弃
F) 辅导技巧:
(K)ind (F)irm (C)onsistent
现实疗法是透过辅导员与学生的交谈,对学生行为作评价,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以实现个人目标以满足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成功认同以及完成计划,需要运用一些特定技巧。
1. 共融关系 (involvement)
与学生建立共融关系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现实疗法强调辅导员以真诚的关心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寻求解决的途径,满足基本需求。
2. 设定时限 (set limits):
辅导员必须清楚界定所能给予学生的时间与关怀极限。没有界线的给予,会令学生过份依赖及使学生无法真正负起责任。
3. 当面质疑 (confrontation):
辅导员要以坚决的立场,帮助学生面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承担其后果。这是一种尖锐而敏感的技巧,要建基于良好的共融关系,才不致令学认为这是辅导员给予的一种处罚。如学生说:「我没有时间做…..」,辅导员则问:「没有时间时不代表你不须完成你说过要做的事!你现在打算怎样完成你仍未完成的事?」
4. 当面示范 (modelling):
辅导员的行为示范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生活技能(generic skills) 是可从观察中学到。而示范者的地位与声望对学生的影响成正比。
5. 保持幽默 (humour):
幽默是辅导过程中必要的技巧。有能力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一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的幽默感可使关系轻松自在,也能使学生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缺失。
6. 指出矛盾 (paradox):
辅导员可刻意制造矛盾处境让学生自行指出矛盾之处。例如当学生抱怨自己没时间完成所承诺的事:辅导员可以矛盾法询问:「你试以一天作例子,说出你是怎样忙碌?怎样没时间?」或是说:「若给你一小时,要你尽情忙碌,你会做甚么?」。待学生回答后可追问:「你可否不做刚才你所说的事,而先做你所承诺的事?为甚么?」矛盾法的询问技巧注重于「行为」而非「感觉」。
G) 现实疗法的限制
1. 只强调「现在」,忽略过去经历及其他背景因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2. 忽略「潜意识」心理动力,因而未能针对学生的内在动机。
3. 只能应用于拥有中高度智力的人,因为在辅导过程中学生须自行完成责任。年龄太小或智力较低的学生,难以达成社会所认同的正确价值判断。
4. 表面简单,但易学难精,运用是否成功视符辅导员的个人经验及创造力。
5. 辅导员扮演较主动角色,易以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及判断学生。
6. 辅导员不能过度介入学生生活以让其承担「责任」,但这亦令辅导员较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7. 否认「个人责任以外因素」亦会导致失败。
参考数据:
1. (Reality Therapy)
http://indigo.ie/~irti/whatis.com
2. Glasser W (1965) Reality Therapy, Harper Collins: NY
3. Glasser W (1969) School Without Failure, Harper Collins: NY
4. Glasser W (1998)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HarperCollins: NY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