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成因Cognitive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Listeningan…
作者: 陈明芳 杨信彰 / 997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11日
来源: 2005 外语教学法研究 标签: 图式 陈明芳 杨信彰 误解 脚本 突显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e(I0m8~~g0第103 期外语电化教学No. 103 2005 年6月CAFLE June  2005 外语教学法研究

,m%KcFo@0

yJ [;{fs{ }0陈明芳1, 2 ,杨信彰1 (1.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2. 湖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021)心理学空间]0K4YHs7Rs

wEL ^L.{6U0文章编号: 100125795 (2005) 032005020004
y5]*b cp:_$H0中图分类号: H319. 9 文献标识码: A心理学空间_&\LQ^(y

a8g*q'bL#~k0心理学空间qH|&~ ^io
关键词: 误解;图式;脚本;突显
l#oh2K L }"K0Key words: Misunderstandings; Knowledge Schema; Script; Profile

Jf$X0~,XLd$Ey8x(}0

XS,H`a%V2@.c0
sEo(d$E!Q0作者简介:陈明芳(19652)女,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心理学空间?sq3A;_nj,Z}"s
杨信彰(195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M%E2[^P]/q0CHEN M ing2fang1, 2 , YANG Xin2zhang1
"Q{+u f @p0(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p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pnan 411021, China;
0aC(\|(N3e0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for misunderstanding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ased on some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By analyzing some linguistic data, the writer verifies that misunderstandings, whether intro2cultural or intercultural, may result from the wrong choice of knowledge schema, differences in knowledge scripts aswell as variations in profiles.
+z9l7w-e%TOrQ9W0心理学空间8cP |5sak(nK
收稿日期: 2004212216心理学空间%GE3n0RppM5T e

心理学空间#y P8c }8q'w+C

摘 要: 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听说交际中误解形成的认知根源。通过举例分析和论证图式有异和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等, 都是造成语内话语误解或, 指出在听说交际过程中脚本选择错误、语际话语误解的重要原因。

E(VPK-k P|ts3I0心理学空间8oy'v0d9v'?

心理学空间 b:a&q7? z X@

 误解(misunderstanding)就是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的理解。话语误解现象与言语交际相伴而行,有言语交际的地方就会有误解发生。Taylor ( 1992) , Austin(1962) , Grice ( 1989) , Tannen ( 1990) , Holmes ( 1995) ,Gumperz ( 1978 ) , Maltz & Borker ( 1982 ) , Gudykunst(1997) ,Miller (1994) ,Sperber &W ilson (1986 /1995) ,Yus Ramos(1998)等人从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定义了话语误解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误解往往是由交际双方造成的,其中有说话人言语的因素,也有听话人认知方面的因素。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为语言现象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它的理论范畴相当丰富。本文试用其中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话语误解,并运用它们剖析在听说过程中造成误解的实例,指出在听说交际过程中脚本选择错误、图式有异和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等,都是造成语内话语误解或语际话语误解的重要原因。

L7L^2U:] YW|0心理学空间'aWX wK}4T

心理学空间#\F Sy#By

1 图式、脚本与话语误解心理学空间%G8X*u(c2y~6aJ

*{3F5m aUVS)x5F"C0

"x;cq/xprv0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对过去经历进行总结的能力,能从过去的经历中概括出各种类型并确定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建立起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并把其储存在记忆中,用于以后理解听说交际中类似的语篇,即在以后的交际中若遇到与以往经历相同的语篇时,人们就会自动地运用这种知识结构理解当前的语篇。这就是图式理论和它的作用。图式是先前知识结构在人脑中的结构化(Yule, 1996: 85) ,是高层次复合型知识(惯例的或习惯性的)结构化,它在经验的组织或解释过程中的作用相当于“概念骨架”(Van Dijk, 1981: 141) 。人类在认识感知客观世界时,客观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记就是心理图式,这种印记的体现方式之一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图象即意象,客观事物与此图象保持一致性或相似性。心理学空间uP$~%}6h aW

心理学空间 h4X2ZU$j;zx I2[O?

'l Yw4BU4},p0心理图式使得我们在说话人还没有表达之前就能够预计他要说什么,并能够在没有完全听清话语时构建出说话人说了什么和构建出话语隐涵意义。例如, 高层建筑在人脑中的图象是至少有十层以上由墙壁和钢筋水泥围成的图形,这是所有正常人能感知并共享的基本图象。心理图式还可以理解为是人们从经验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百科知识,包含概念的外延,即客体、事件和与事件相联系的各种属性。百科知识是以脚本为基础的,它由一系列命题组成,每一个命题又可包含不同的子概念。例如,关于cat 的百科知识项可能包含如下命题: cat chase m ice, it rains cats and dogs, Helen owns a pet cat 等。这些命题内容以脚本的形式存贮于大脑中的,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可能被cat 一词激活。百科知识在大脑中并非是无序的排列,而是有组织的结构。百科知识虽然以脚本为基础,但它更具个人特色,交际者不同,拥有的百科知识也不尽相同。Tannen (1980)以无声电影为例,证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对所看到的事件形成不同的心理图式。Anderson et al(1977: 372 )也证明,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经历、兴趣、性别等因素也在人脑中形成不同的心理图式,并且“以某种方式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图式使人能够‘看到’信息”( ibid, 1977: 377 ) 。如汉语要表达“身壮如牛”,在英语中对应的说法是as strong as a horse, 但有些中国学生会脱口而出误译为3 as strong as a bull(文中带3 号的短语或句子均为不正确的表达或误解的话语) ,以致于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产生误解。

{0a [WP,]T;k0

e!e!n!IEX0知识脚本( knowledge scrip t)是人类基本行为单位的认知结构,或是“先前的知识结构,涉及事件序列”( Yule, 1996: 86)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知识脚本,以致于在词语选择上有所不同。中国人对牛的心理图式是壮硕、是人们在田间劳动的最好的帮手、具有滚圆粗大的体格、负轭前行、永不休止的动力,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当他们要表达壮实这一概念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牛的脚本。而在英语文化里马对应的心理图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驮负行装、征讨四方、长途跋涉、体格健壮,壮实这一概念的表达自然跟马的脚本联系起来。百科知识可以由话语的情景触发,也可以由其它的概念触发。例如:心理学空间Y9BM_+I'Ge:T{@

心理学空间$Ij:O wX*NR-mOI`

(1) A: Let me have a rest. Ipm already knocked up.

L0A:k&{G3F G#~R0

-q2D'})Qv8D9Dj0B: 3 My heartiest congratulations to you.

}%Rc&Vf@?x0}0

;k0k(B }&F5O }0A: W hy do you say that?

5c/[ t.y @#JK)?0心理学空间 L z5WKB.}-Ld

B: W hy shouldnpt I? Youpre in a fam ily way.心理学空间(H6WEFkr

I(w9ejz'? i0A、B 两人对对方的话语产生误解,是由于会话双方认知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从A、B 两人对话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 A 可能是英国人,而B可能来自美国,因为英国人的文化语境里knocked up 的意思是“筋疲力尽”,而美国俚语中的knocked up 却是表示“怀孕”的意思。由于A、B二人来自于不同的国度,其原有文化背景、认知结构不同, 即其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2 ment)中的脚本或者说旧信息不同,从而使B 对A 的话语产生了误解; 反过来,A 又对B的话语也深表不解。Schank 和Abelson (1977: 37)认为“人们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运用两种知识: 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一般知识使一个人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行为,就是因为对方是有正常需要的人,特殊知识使我们理解并参与多次经历的事件”。一般知识是正常人进行交际的基础,它使得言语交际双方可以凭先前的知识脚本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语境中所陈述的内容,而特殊知识是关于某一具体事件的知识,是一种固定的认知单元。通常情况下,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同时帮助人的理解,在特定的情境中经过经验式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规模更大的情景单元或心理图示,对更复杂的认知结构进行编码。同时,这些知识对于言语理解,即言语解码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激活相应的实际语言使用。例如在交际中,当发出者(说话人或作者)所发出信息的意义与接收者(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不一致时, 误解就会产生。交际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互相理解,因为他们处于同一语言群体,但这不能保证接收者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准确理解发出者的意义,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知识,不同的信念,不同的认知能力,等等。例如:

rB!dVr"z0

!p6l7Z cK)gq B!`w0(2) (B was running a local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he call was taken by a secretary A )

jr.Fa6?!U(e0

0Z5A oK#Cb0A: Hello, X College of Education.

2\T"cB9]*L3{ j!f/au0心理学空间 RW-DCG

B: Hello, can you tell me what departmentM r. J is in? I just want to 2  心理学空间#z6~.lya K

心理学空间6E7|9u6DB8F4B(As

A: 3 Just a m inute p lease. ( long pause)  心理学空间 {)VBX6Cy9z

4H,i1@F-tw(d0A: I am sorry, I canpt find him. He is not in his study or the staff room.  

#L}ehG*hY"[(QS0

BBj*}'If8R`Z0B: No, I donpt want to speak to him , I just want to know what his department is so that I can post him some papers.  

4N/g-b*SA*y$y2S&}&V)a0

Y*VjWe*~#L+[ j0在此例中,说话人B 不想与J先生本人通话,他只想知道J先生所在的那个系的地址,因为他想给J 先生寄信,但听话人A理所当然地认为B要找J先生本人说话,所以她还没等B说完话就去找J先生了。对此例的解释为:“(打电话时)如果互相问候之后,(打电话的人)马上提到一个人名,这就被(接电话的人)认为是要求与提到的那个人通电话”(Stubbs: 1983: 98) 。脚本知识在这个语境里导致A误解了B。又例如:  

|3N:Z4s&PuF0心理学空间0F6~Mb8^)B

(3) (General manager A is praising his Chinese secretary B for a good job she has done. ) 之意,而是被用于向对方表示道歉时自己一方表示不予介意的场合,其“言外之力”是安慰。很明显这位女秘书套用了母语脚本,使用了中介语( interlan2 guage) 。一般认为产生话语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言语产生时,使用了中介语。有时,在交际过程中, 中国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谈,会主动地寻找对方话语中能够引起关联的知识、脚本去重组心理图式的顺序。在交际时,中国学生主观认为他/她的心理图式已经同对方所具有的心理图式一致,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偏差,此时就会产生语际话语误解。也就是说双方的心理图式就某一点产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误解。例句(3)中老板认为,按照其本国人所具有的心理图式,他所说的话,应该会激活“Thank you! ”之类的话语,而中国人所具有的心理图式却是激活“没关系”之类的知识框架,而与“没关系”对应的英语就是“nev2er m ind”。B 联想到“never mind”时认为她所具有的心理图式与她的外国上司所具有的是一致的。然而事实上却出现了偏差。 

n0i'q9\5R fS,[U0心理学空间(PJ:W R1q0b2]

人们普遍认为,具体事件的特殊知识结构或脚本包括该事件的情景知识。Lyons (1977: 574)对特殊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他的分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①交际者的时间和地点( space and time) ; ②交际语域( register) ; ③ 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的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 。其中,交际语域又包括交际者的角色和地位( role and status) ,交际者所使用的信息传递媒介(medium ) , 交际者所处的交际主题( subject matter)等几个要素。言语交际中,如果脚本中的某个因素改变,另外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夫妻合伙开一家公司,丈夫是妻子的顶头上司,交际地点可能是公司,可能是家里,也有可能是在其它的地方。交际场合不同,所选择的脚本肯定有所差异,因为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地位,即交际语域和交际的正式程度这两个方 心理学空间sQ-P OWo

&r+V;G_S4fT0A: Thanks a lot. Thatps a great help ! B: 3 Never m ind. 令人遗憾的是never m ind 不是汉语想表达的“没关系”

7o|} L6C K'Zl6e f0

4jO+j,\(V0面也改变了。选错脚本而导致话语误解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忽略了语境因素的改变所致。几个简单却常被看成是跨文化交际话语误解的例子是:

Yzs%}c0

XnU5CH9n;V0(4) (After a visit) Foreigner: Thank you for accompanying me. Interp reter: Donpt mention it. 3 Itps my duty to do so.

b qm,} ~.hDbyR0

gX!R2J ?*U(t0Foreigner: ( Embarrassed)  心理学空间h_#vKD0k@k

心理学空间Jx?*?n;e B

(5) ( visiting a Chinese fam ily) Foreign guest: W hat a beautiful fan! Chinese host: 3 If you like it, Ipll give you as a p resent.  

'Wl9X!f2d:Z6q0

5F'uu(Cs IVh l*i0Foreign guest: ( Embarrassed)  心理学空间\9s]v*qo.`\:]$X7_

心理学空间EP9o'if}

(6) ( in a Chinese shopp ing mall)  

4m(Q+T Imw'^u0心理学空间#la$e9D!Iv[ Wv

Shop assistant: 3 W hat do you want? Foreign customer: (Embarrassed)  心理学空间~Yw9rN+Gyf

心理学空间u.n(h zd"_

例(4)的误解在于说话者错误地理解了“duty”一词的含义。“duty”在英语中指某些“不得不尽的职责”,如服兵役、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duty) 。在此场合中,中国人脚本的文化心理图式告诉他要谦虚,表明自己应该做的。而外国人脚本的文化心理图式则要他称赞别人的服务,且认为对方会以回谢表示接受。例(5)的误解是由文化差异引起。英语文化里有善于恭维别人和赞美别人物品的特点,他们把这种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看成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起码修养。而这位中国朋友显然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竟要慷慨地把这把扇子送给对方! 难怪让老外窘迫了。例 

U5B6UVy}8zd0

sIKd:`;Ec5~(Ra0}0(6)的误解在于售货员套用了本民族语言的思维方式,用“您要点什么?”来与顾客招呼,而英美售货员在这种场合习惯说“Can I help you?”。交际者所选择的脚本在各自文化里是可行的,但两种脚本里的文化心理图式不一致,甚至冲突,话语误解就难以避免。 

(?p!y;MJ Yr+t0心理学空间9jl4[0Z+h

2 突显与话语误解 心理学空间&];R1j fUB(^z1Yj

心理学空间u*X3I"Y/~m

由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经验不同,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人脑中的图象会有差异,从而引起意象突显的差异,如高层建筑在张三的头脑里可能是二十层高, 而在李四的头脑里可能是十五层高。可见人脑在形成客观事物的意象的基体的同时也包括了客观事物意象的突显部分。熊在某些人大脑中意象的突显部分是牙齿锋利、目光凶狠、身上有细菌,而在某些人大脑里意象的突显部分却是摇头摆尾、憨态可掬。突显部分为主观存在,心理图式是客观基体和主观突显部分的结合体。在语言交际中意象的突显部分是话语误解的根源。如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一家餐馆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希望女服务员满足他的愿望。于是有了如下对话:心理学空间)NllskL

-|VE%SN4Q0(7) Customer: Would you p lease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

,A_%v$lUWS0DF0

7r&Gaa~u/Bb0Waitress: No, I canpt.心理学空间`Q E9i2L2xxWt3U

5@:lc G"Wz0Customer: Why not?  

|4F4TK#[1y@;c0

-L5l&XV`CV0Waitress: 3 you are in China, Sir.心理学空间jD1n2^ E O2W

6A!}6h)o:o$T"X0o9F;k0在例(7)中,听话人在对理解话语时,由于其认知语境因素中的记忆和感知系统的不匹配,再加上受选择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这一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言语刺激尤为敏感,因此没能够以合适的认知结构建立起相关语境,忽略或不明白说话人认为是高度突显的话语意义,即“unstressed”在此句中应是“不加调味汁之意,而不是听话人自己的认知语境所提供的语义记忆和知识———“不穿衣服”之意。突显部分差异体现的是文化差异,所以这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话语误解称作跨文化交际话语误解或语际话语误解。 心理学空间1R$v]#N9^

心理学空间!i c| b d%N

我们知道,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或文化群体中所产生的心理图式是不同的,因而突显部分也不一样。比如,传说中的龙尽管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但在客观世界确实有关于它的描述,因此在人脑里产生了关于龙的心理图式。然而,有趣的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龙的意象完全相反。在中国人看来,龙的图案和模型在人脑中产生图像的同时也赋予了这图像权力、“力量、“吉祥的突显部分,因而汉语里有望子成龙、“虎踞龙盘、“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成语,这些成语是中国人从历代皇帝服饰上龙的图案以及从民间庆祝节日舞龙灯时龙的图案、模型中认知龙的结果。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嘴里能喷火的怪物,中世纪时,它被认为是罪恶的象征。圣经里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看成the great drag2 on。母语为英语的人的大脑里龙的意象的突显部分还可从朗文词典中对龙的解释义的第二条a fierce older woman, esp. one who allow s too little freedom to a young girl in her charge略见一斑。很显然,在英语文化中, “母龙是凶狠、厉害的女人的代名词,而在汉文化里形容恶毒、残忍的女人时,是用母老虎一词。龙在中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人的意象中基体是相同的,否则龙不会和dragon对译,但突显部分却完全不一样, 故不能把龙翻译成dragon。比如不能将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翻译成3 Taiwan is one of“the four little dragons”in A sia. 而是Taiwan is one of“the four little ti2 gers. ”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喻成龙”,西方人可能会产生霸权主义以及可能会失去民主与自由”的联想,而用中国人都熟识的另一力量象征老虎代替“龙”,就可以消除这个比喻的负面影响。语言表达意义,对意义的表达仅起一种触发作用,即语言是一种触发机制。语言在交际中激活知识结构。激活后的知识结构按相关的具体语境形成心理图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心理图式上进行以交际准则为基础的排列,导致不同的推理结果。这一实例以及前文关于“身壮如牛在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表达就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关于龙和牛的意象中突显部分差异造成的冲突,说话人心理图式的突显部分在听话人的心理图式中得不到印现,听话人无法接受突显部分所传达的信息,于是说话人的交际目的无法实现,因而造成了误解。

h kXCJu k0

(bF.Xw:} l03 结语

d&s }3c0`@9H0

/a%p$m!z~lM0以上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了听说交际中误解形成的认知根源。语言交际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这一点通过脚本选择错误和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而导致话语误解的事实得到了验证。从知识、脚本和突显的角度认识心理图式也就从不同角度认识了听说交际中的误解。在听说交际过程中脚本选择错误和百科知识、图式有异以及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等,都是造成语内话语误解或语际话语误解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空间I&iH4B^

d]&aYL0参考文献

,cr)u9L0p\ e*s:r}0

vld7QX/a2V/m {0[ 1 ]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心理学空间 w cF1e[

心理学空间~9K$zs_m,tgL6C

[ 2 ]  Grice, P. Studies in the W ay ofWords[ C ]. Cambridge: Harvard U2 niversity Press, 1989.  心理学空间"G3iY*Co0P

心理学空间/@ ]0`)z-R8Tf b1j

[ 3 ]  Gumperz, J.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of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 A ]. Proceedings of the Southern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C ]. 1978.  心理学空间,} _'P:{7MkA

4E*X8f.O!H\$n5OH{0[ 4 ]  Gudykunst, W. B. M 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discourse [ A ]. W illiam B. Gudykunst,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 An App 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7.  

8k\ D$GGS(E0心理学空间I0j*Uc.Ovw

[ 5 ]  Holmes, J. Women, Men, and Politeness[M ]. New York: Long2 man, 1995.  

2j!}\(NL3I0V(D+yGV0

$X+bf;r&S|k0[ 6 ]  Lyons, J. Semantics[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心理学空间y.lo e8NJ:BC

心理学空间8?3q/wvS

[ 7 ]  Maltz, D. N. , & R. Borker. A cultural app roach to male2female m is2 communication [ A ]. Gumperz. , J. 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 C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心理学空间 L*E!B~)k R

心理学空间/}Z1d*?lj7CR

[ 8 ]  Schank, R. C. & R Abelson. Scrip ts, Plans, Goals and Understand2 ing[M ]. H illsdale, NJ: Lawence Erlbaum, 1977.  心理学空间 K2OI2y4Rl/L1[0ld

心理学空间2A&C]0Uz|

[ 9 ]  Stubbs, M. D 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2 ral Language[M ]. Oxford: BasilB lackwell, 1984.  心理学空间;|WW+tz

&TP2l{#EC,Y'ea0[ 10 ]  Sperber, D. & D. W 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2 tion[M ]. Oxford: B lackwell, 1986 /1995.  

ffu,~:d\:A0

5R&w&c-N Cc}9_l0[ 11 ]  Tannen, D. You JustDonpt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2 sation[M ].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0.  心理学空间0Rb FK E5c

p V-X SUz V _0[ 12 ]  Taylor, T. J. Mutual M isunderstanding: Scep ticism and the Inter2 p retation[M ]. London: Routledge, 1992.  心理学空间Np3zL(]7\

6O#B Z'oE/^V9~)H;ta0[ 13 ]  Van D ijk, Teuna A. Review of R. O. Freedle ( ed) [ J ]. Journal of L inguistics. Am sterdam, 1981, 17: 140.  

&p j9}^9oTTh? J0心理学空间\S f p dW[

[ 14 ]  Yule, G. Pragmatics[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心理学空间zb2K kg"~

心理学空间!xRtNZ#O*`+_

[ 15 ]  Yus Ramos. M isunderstandings and exp licit/ imp licit communication [ J ]. Pragmatics, 199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心理学空间I%s*B[$vgM?a,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图式 陈明芳 杨信彰 误解 脚本 突显
«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