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拖鞋效应对人际的影响
作者: 心理空间 / 4864次阅读 时间: 2013年8月02日
来源: 心灵之约-扬子晚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3H6y u2lL{){0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在公司都扮演的这样一个角色,那就是“公共拖鞋”与“更衣箱”,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人际交往属性都是开放的。心理学空间+?o P Y*g/\iPY

3p8X$~(guY9Q0先给大家介绍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7|;v]0

)b6R*yD}Rl0从泳池爬上来时,人们都是先找寻自己穿来的拖鞋;如果发现找不到了,绝大多数人就随意穿上一双,一走了之。

`Zm#[5`0

Xr7@\lG)d r,m-J0与之相反,总有一些人从泳池爬上来时大呼小叫:哎呀,我的拖鞋呢?多番寻找之下,无果,最终只好请服务员再另行取一双拖鞋。心理学空间t%^ C5kY5L

O$fZz'f0Um0每天被折腾这么多次,服务员自然不会有好脸色;而泳客也非常不高兴:谁这么没有素质,乱穿别人的拖鞋……

Ch;V;iL`S F6K0

TyPFuXf"`0当午饭时刻众人散去之际,总有几多拖鞋扔在一旁,孤零零地无人认领。

thNppQ0

2Hp0_No)lV*X,~0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从表象上看,不遵守规则的人,总有拖鞋穿;而遵守规则的人,往往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我们姑且叫它“公共拖鞋”现象。

;ksP$@0~&|r0

lfPq ?#nl@h.| h0怎么会这样?究竟为什么?心理学空间/qM&ekZ

心理学空间]NoA,M3v

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打抱不平。其实,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前提:心理学空间M X~Z!Q}

?-R's'sa0D!ey p0酒店的游泳池本质上是一个公共场所,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是:保证每个人都有拖鞋穿,而不是保证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拖鞋穿。心理学空间3}#S-@3iu"I

n!j3B[;by\ q'tf#p0那些“较真”的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整齐放在更衣箱内的那一双双拖鞋,其本质上就是“公共属性”的拖鞋。只不过今天放在了007号更衣箱,明天放在108号更衣箱。

7R yx:sR lJ3DU0心理学空间l5?Mf*m y7K9q%BIz

所以,那些找不到拖鞋就随意穿上一走了之的人,他们无意之间的“容错”(或者说“不计较”),暗合了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而那些较真的人,将“专属”性质无限放大,而忽略了拖鞋的公共属性,所以才会吃亏,而且不招待见。

XH L-m8E,l(O0心理学空间 \*J4C n9E+gBR3]2T

为此,我们将“在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环境中,容错性强弱对个体的存活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称为“公共拖鞋”效应。“公共拖鞋”效应不仅局限在泳池周边,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心理学空间y9s1C$j/W0X

心理学空间 wb&x?{Bx)x0B

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互为“公共拖鞋”和“更衣箱”的角色。上周和大学寝室伙伴聚会,他们就是你111号更衣箱的拖鞋;这周和公司同事吃饭,他们就是你168号更衣箱的拖鞋;下周和杭州过来的网友见面,他们就是你258号更衣箱的拖鞋。反之亦然,你也是他们在888号更衣箱中的一双拖鞋。  心理学空间q1W3oN6{(p%y

心理学空间\n+_)H(]U

之所以这么比喻,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属性都是开放的。你的容错性(也可以称为“包容性”)越强,与不同类型的人群(俗称的“三教九流”)交往就越多,社交网络就越开放。于是你就发现自己可以穿的“拖鞋”到处都是,再不会有“光脚找鞋”的尴尬。  

4yO*xr D}0心理学空间Ac1E4I/E

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长期多次博弈的关系结构,人际关系中的“公共拖鞋”型个体会更受到博弈对手的欢迎。

b!YW#DC)c9\.t0心理学空间7eL$\%c T#rL

  心理学空间T/z#n:y_]moq

U2uw"x7\ Jv0来看个例子:  心理学空间p-} xv;v8N N _

心理学空间`L,L\Hye(@ W;g

A和B,A和C都是长期多次博弈的关系。(如果没有学过博弈,可以将博弈简单理解为“交易”。)  

-A1\0k&X]k&s)fM0心理学空间$y;bZl _

B对A的容错性70分,而C对A的容错性为90分,而A对B和C的容错性都是100分。(满分100分)  

l!i4~)qFky{9E0心理学空间se ?dEmn

每博弈一次,A就要牺牲自己的30%差异性来包容B;同样的,A只需牺牲自己的10%差异性来包容C。  

OV,o&G_5Xb(p| X'F0心理学空间Y5dm2QyvF

博弈次数越多,相比之下,A就要牺牲越多自己的差异性来包容B(每次牺牲30%,剩余差异性的就是70%的N次方)。久而久之,A和B之间的差异性就越来越小(10次交易之后,0.7的10次方约等于0.02825,即差异性不到3%)。而差异越小,双方继续下一次博弈(或者称为“交易”)的动力就越小,长久以往,多次博弈就会不复存在。  

SEUk;o2{N:AG+JI0心理学空间P"BV:zon*~ D8Fv

既然能够预见到这种情况,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某一方容错性小,从博弈对手角度来看,其自身的发展和选择就会受限,就可能有更多的潜在损失,因此也就不愿意和容错性小的一方进行交易和往来。久而久之,容错性小的一方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慢慢被疏远和孤立,最终导致社交障碍。

^9[ c{ U Y;E%c H+T0心理学空间I"Hj%n.J._;W

  心理学空间p!sOW9m$u Uq AI

*K H/rl sdl0怎么把自己的容错性变大些?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和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聊天。他说,最受欢迎的小朋友是这样交朋友的:  心理学空间@&G;b3{~9t9M4?

"]F0K#tj5@t)P/~01、我和你好,我也要和她(他)好;  

f+Y7OF$f.O6Xh)^[0心理学空间;V%h/~Lb

2、如果你愿意我和她(他)好,那我就对你更好!心理学空间;{ E L3i{"wsG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放纵的青春期: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存隐忧 普遍自卑渴望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