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史蒂夫•乔布斯传

定价 ¥68.00

史蒂夫•乔布斯传

作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 (作者)
出版: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1月21日)
书名: Steve Jobs:A Biography
开本:16开
ISBN: 9787508630069

史蒂夫•乔布斯传(Steve Jobs:A Biography)内容简介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史蒂夫•乔布斯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史蒂夫•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两年多的时间,与史蒂夫•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史蒂夫•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乔布斯其人: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只念了一学期的书;1974年乔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设计电脑游戏的工作。两年后,时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6年,苹果公司重新雇用乔布斯作为其兼职顾问;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该公司任首席执行官。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9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这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编辑推荐
史蒂夫•乔布斯本人表示,《史蒂夫•乔布斯传》也涉及到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失败的经历以及私生活,有些事情是他自认为并不得意的,但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公诸于众的。尽管史蒂夫•乔布斯给予《史蒂夫•乔布斯传》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谈及和史蒂夫•乔布斯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史蒂夫•乔布斯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史蒂夫•乔布斯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同样,史蒂夫•乔布斯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媒体推荐

史蒂夫•乔布斯宣布辞职:
2011年8月24日,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正式向苹果董事会提交辞职申请。他还在辞职信中建议由首席营运长Tim Cook接替他的职位。乔布斯在辞职信中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担任CEO,不过自己愿意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或普通职员。苹果公司股票暂停盘后交易。乔布斯在信中并没有指明辞职原因,但他一直都在与胰腺癌作斗争。
2011年8月25日,苹果宣布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辞职,并立即生效,他的职位由蒂姆•库克(Tim Cook)接任。同时苹果宣布任命史蒂夫•乔布斯为公司董事长,蒂姆•库克将担任董事。

史蒂夫•乔布斯辞职信:

To the Appl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Apple Community:
致苹果董事会及苹果社区:
I have always said if there ever came a day when I could no longer meet my duties and expectations as Apple's CEO, I would be the first to let you know. Unfortunately, that day has come.
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能履行作为苹果CEO的职责和期望,我会是第一个告诉你们知道的人。不幸的是,这一天到来了。
I hereby resign as CEO of Apple. I would like to serve, if the Board sees fit, as Chairman of the Board, director and Apple employee.
在此,我宣布从苹果CEO的职位上辞职,如果董事会同意,我将担任苹果董事会主席。
As far as my successor goes, I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we execute our succession plan and name Tim Cook as CEO of Apple.
针对接任者,我强烈建议执行我们制定的接任计划,提名蒂姆•库克为苹果CEO。
I believe Apple's brightest and most innovative days are ahead of it. And I look forward to watching and contributing to its success in a new role.
我相信,苹果的未来将更加光明,更具创造力。我期待未来苹果的成功,也将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I have made some of the best friends of my life at Apple, and I thank you all for the many years of being able to work alongside you. Steve
(Source: Apple Inc.)
我在苹果结交了一些人生中最好的朋友,能和你们所有人一起共事这么多年,非常感谢你们。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

沃尔特•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历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董事长和《时代周刊》总编,他的作品包括畅销书《爱因斯坦传》,《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以及《基辛格传》

《史蒂夫·乔布斯传》41章 节选内容

乔布斯的个性体现在他创造的产品里。正如苹果的核心理念,从1984 年最初的麦金塔到整整一代人以后的iPad,一直都是端对端软硬件一体化,乔布斯本人也是如此:他的个性、激情、完美主义、阴暗面、欲望、艺术气质、残酷以及控制欲,这一切都跟他的经营理念和最终的创新产品交织在一起。

这个融合了乔布斯个性与产品的统一场论开篇就是他最显著的特征:他的浓烈极致。他的沉默跟他的咆哮一样骇人,他训练自己可以一直盯着人看而不眨眼。有时候这种极致是迷人的,那种鬼才式的迷人,比如在他热切地解释鲍勃·迪伦音乐之深刻的时候,或是在揭幕产品时,无论什么在他口中都能变成苹果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产品。然而有时,他的极致又很恐怖,例如当他厉声谴责谷歌或微软对苹果剽窃的时候。

这种极致促成了对世界的二元论观点。苹果的同事们称其为乔布斯的天才/白痴二分法。你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有时候一个人同一天就能得到这两种评价。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他对产品、对想法,甚至对食物的看法:不是“史上最棒”,就是差劲儿、脑残、没法儿吃。因此,发现任何瑕疵都可能引发乔布斯一顿咆哮。一道金属涂层、一颗螺丝钉的曲线、一只机箱上蓝色的深浅、一款导航屏幕的直观性——他会一直骂它们“烂透了”,直到某个时刻他突然称赞它们“完美至极”。他把自己看做一个艺术家,他也确实是,所以他纵容自己具有艺术家的性情。

他对完美的追求使得他要求苹果对每一款产品都要有端到端的控制。如果看到伟大的苹果软件在其他公司的蹩脚硬件上运行,他就会浑身痒痒,甚至更糟;同样,一想到让未经审核的应用或内容污染苹果设备的完美,他也会有过敏反应。这种把硬件、软件和内容整合成统一系统的能力使他可以贯彻简洁的理念。天文学家约翰尼斯·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曾说过,“自然热爱简洁与统一”。史蒂夫· 乔布斯也这么说。

数字世界最根本的分歧是开放与封闭的对立,而对一体化系统的本能热爱让乔布斯坚定地站在了封闭一边。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传承下来的黑客精神倾向于开放的方式,几乎没有集中控制,人们可以自由地修改硬件和软件、共享代码、用开放的标准写程序、避开专利系统,有跟多种设备和操作系统兼容的内容和应用。年轻的沃兹尼克就曾在那个阵营:他设计的Apple II 就很容易拆开,而且预留了很多插槽和端口可以让人随心所欲地使用。而从麦金塔开始,乔布斯成为了另一个阵营的开创者。麦金塔就像是一个电器,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无法修改。这牺牲了黑客精神,以创造出一种无缝而简单的用户体验。 

之后乔布斯下令,麦金塔的操作系统不会供其他任何公司的硬件使用。微软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允许Windows 操作系统在各种机器上授权使用。这虽然没有催生出最优雅的计算机,但是却帮助微软统治了操作系统世界。当苹果的市场份额缩小到5%以下时,微软的策略被视为个人电脑领域的胜利者。

然而从长期看,乔布斯的模式得以证明是有一些优势的。当其他计算机制造商都在商品化时,苹果即使以很小的市场份额都能保持极高的利润率。例如在2010 年,苹果的收入只占个人电脑市场的7%,但是却获得了营业利润的35%。更重要的是,在21 世纪初,乔布斯对于端对端一体化的坚持使苹果得以优势发展数字中枢战略,即把桌上电脑跟各种便携设备无缝连接。例如,iPod 就是这个紧密整合的封闭系统的一部分。要使用它,你就必须使用苹果的iTunes 软件,并从iTunes 商店下载内容。其结果就是,iPod 高雅而令人愉悦,正如后来的iPhone 和iPad 一样,跟那些不提供无缝端对端体验的杂牌竞争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战略行之有效。在2000 年5 月,苹果的市场份额是微软的1/20。到2010 年5 月,苹果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到2011 年9 月,苹果的价值高出微软70%。2011 年第一季度,Windows 个人电脑的市场份额缩水1%,而Mac 的市场份额增长了28%。

彼时彼刻,移动设备领域烽烟再起。谷歌采取了开放策略,其安卓操作系统可供任何平板电脑或手机制造商使用。到2011 年,谷歌的移动市场份额与苹果持平。安卓系统开放策略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导致的分裂状态。不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制造商把安卓系统修改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版本和风格,难以开发一致的应用程序或充分利用其特性。两种策略都有其优点。有些人希望拥有使用更开放系统的自由,并有更多的硬件选择;其他人显然更偏爱苹果紧密的整体性和可控性,这使得产品界面更简单、电池寿命更长、用户友好性更强、内容处理更容易。

乔布斯理念的缺陷是,他那想愉悦用户的欲望导致了他不愿意对用户授权。对开放环境最有思想的倡导者之一是哈佛的乔纳森· 齐特林(Jonathan Zitterain)。在他的著作《互联网的未来:光荣,毁灭与救赎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How to Stop It)中,开篇就是乔布斯介绍iPhone 的场景,他警示世人,用“被一个控制网所束缚的无菌器材”来代替个人电脑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反应更强烈的还有科里· 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他在波音波音(Boing Boing)网站撰写了一篇宣言,题目叫“我为什么不会买iPad”。“它的设计中融入了很多周到的想法和精巧的元素,但是也有对其主人显而易见的轻蔑。”他写道,“给你的孩子们买一部iPad 并不会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是要你们去剖析与重组的,它会告诉你的后代,即使是换电池这样的事情你也必须要留给专业人员去做。”

对于乔布斯来说,一体化的理念事关正义。“我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是控制狂。”他解释说,“我们做这些是因为我们想创造伟大的产品,因为我们关心用户,因为我们愿意为全部的体验负责,而不是去做别人做的那些垃圾。”他相信他是在为人们提供服务,“人们在忙着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他们希望我们去做我们最擅长的。他们的生活很繁忙,他们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是去想怎样整合他们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这种理念有时会跟苹果的短期商业利益发生冲突。但是在一个充斥着低劣设备、杂牌软件、难以预测的错误信息和恼人的用户界面的世界里,这种理念带来了以迷人的用户体验为特征的非凡产品。使用一款苹果产品可以像走在乔布斯喜爱的京都禅意花园里一样,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两种体验都不是通过崇尚开放或百花齐放来实现的。落在一个控制狂手里的感觉有时候也不错。

他把这种专注的能力和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禅修磨炼了他对直觉的欣赏能力,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

遗憾的是,他的禅修未能使他产生一种禅意的平静或内心的祥和,而这一缺憾也是他遗产的一部分。他常常深深地纠结和不耐烦,这些个性他也无意掩饰。大部分人在大脑与嘴巴之间都有个调节器,可以调整他们粗野的想法和易怒的冲动。乔布斯可不是。他很重视自己残酷诚实的一面。“我的责任是当事情搞砸了的时候说实话而不是粉饰太平,”他说。这一点使他富有魅力又能鼓舞人心,但也使他有时候,用技术词汇来说,像个混蛋。

他对完美的狂热以及积极的追求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你可能还会想到第七个产业:连锁商店。对于零售连锁行业他算不上彻底变革,但的确重新描绘了这个行业的画面。此外,他通过开发应用程序,为数字内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依赖网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制造出革命性的产品,还在自己的第二次努力下成就了一家充满生命力的公司,这家公司继承了他的基因,集中了一群极富想象力的设计师和大胆创新的工程师,他们能够将他的设想发扬光大。

他很聪明吗?不,不是格外聪明。应该说,他是个天才。他的富于想象力的跳跃都是本能的、不可预见的,有时是充满魔力的。他真是数学家马克· 卡克(Mark Kac)所说的那种魔术师天才,他的洞见会不期而至,更多地要求直觉而非大脑的处理能力。他像个探路者一样,可以吸收信息,嗅到风中的气味,对未来先知先觉。

史蒂夫· 乔布斯就这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商业决策者,一个世纪以后他一定还会被人们记得。在历史的万神殿里,他的位置就在爱迪生和福特的身旁。在他的时代,他超越众人,创造了极具创新性的产品,把诗歌和处理器的力量完美结合。他的粗暴使得跟他一起工作既让人不安又令人振奋,而他藉此打造了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公司。他能够在苹果的DNA中融入设计的敏感、完美主义和想象力,使之很可能,甚至此后几十年,都是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成长得最茁壮的公司。 

标签

乔布斯

评论2

最新评论

励志大师/作家 » 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