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

[美]约翰·戈特曼 [韩]崔圣爱 [
沈阳出版社 2011-10
9787544147323
45.00
情绪越不被重视,就会越缺乏自信,经不起压力

孩子往往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情绪。孩子的苦恼、发脾气或大声喊叫等各种形式的情绪表达,其实都是为了让他人读懂自己内心的?扎和努力。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情绪来面对世界,但他们只能感受情绪,并不懂得情绪为何物,也不懂得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由于孩子尚缺客观了解和把握事态的能力,因此不可能了解怎样的行为才是在被允许范围内的适当行为。他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按照自己一直以来观察和学习的行为来表达“我现在生气了,请关心关心我”或“我很伤心,安慰安慰我吧”等情绪,以求他人能帮助深陷情绪困境中的自己。

这时是否有人及时接受他们的情绪,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果。当自己的情绪被他人读懂时,孩子能够很快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回平?。孩子会明白,这些情绪不仅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其他人身上也很常见。当孩子能这样想时,就会变得不再不安,而是找回平静,并且逐渐学会用更准确的言行来表达自我情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相反,如果孩子的情绪未能引起他人重视,那孩子就会陷入困惑之中。“咦,奇怪,我这么难受,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呢?”孩子会觉得费解,为了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而哭得更加声嘶力竭,甚至做出跺脚等激烈的行为。然而大部分家长并不能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只会因为孩子的“野蛮行为”而大动干戈。“给我?嘴!别哭了!吵死了!”“下次再敢这样,绝饶不了你!”以此来吓唬孩子。孩子不但没能如愿得到大人的理解,反而挨了一顿训,理所当然会变得渐渐消沉。情绪不被他人理解的孩子,所感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他们很容易以为,这些情绪并不是大家共有的,而是全怪自己不够好或比较奇特,才会产生这些错误的情绪。

被拒绝、被忽视的情形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会越薄弱,甚至逐渐消失。最终由于无法相信他人和尊重自己及他人,变得我行我素、消沉或冲动敏感,继而遭致更严厉的训斥。孩子很有可能因为这种恶性循环,而被冠以“注意力不集?”、“过激行为障碍”等“罪名”。

问问那些有自杀冲动或暴力行为的孩子就会明白,他们都非常自卑和忧郁,而且内心受过伤害。若外表看起来行为粗暴,那内心必定充满了负面想法。例如,“每个人都不喜欢我”、“谁都不在乎我”、“我是世界上多余的人”、“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如不活”……

另外,他们在承受压力时也会表现得更加脆弱不堪。初次表达情感时,如果有人能及时接受,他们很快就能寻求内心的稳定,这时压力也不大。一旦持续地被漠视,他们就会采用过激的方法来表达情感,依然不被理解时,就只能让压力变得更大。问题是?尽管压力不断变大,但是学习消除压力的方法与体验的机会却不多。所以,即使是很小的压力,也会让他们做出过于敏感的反应,表现出忧郁与不安。

一般来说,孩子对压力的反应会受到生物学、心理学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孩子感受到的压力,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占相当大的比重。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却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奔波于各种课外学习班之间,他们的压力很大。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心感到压力的所有孩子,都会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暴力或自杀等过激行为。

即使在相同压力条件下,也有许多健康生活的孩子。这些孩子?部分从小就有过被他人接纳自我情绪的经验,因此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存在感,懂得适时地处理各种情绪,以免压力堆积。

孩子的情绪请全部包容,你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的行为划个界限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将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那么,是不是孩子?所有情绪,我们都应该无一例外地接受和包容呢?是不是只要全盘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不会在情绪上彷徨了呢?

当然,仅仅接纳和包容孩子的情绪,还远远不够。仅靠这些,孩子是无法自己领悟到面对情绪问题时要做出哪些反应和举动的。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尽可能与他分享,但也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行为界限意识。这就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核心内容。

然而,大人们在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犯一些错误。例如,当孩子捡起别人嚼过后扔掉的口香糖要放进嘴里时,妈妈往往一?抢过来,把孩子吓哭了。这时奶奶可能会心疼地哄孩子:“别哭了,宝贝,是谁惹我们家宝宝哭了?”孩子会委屈地投到奶奶的怀中,指着妈妈。于是奶奶就会说:“哎哟哟,妈妈真坏!打妈妈!”奶奶假装去打妈妈,甚至有时候会让孩子自己去打妈妈。这种情形可能在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而且不排除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在妈妈惹自己生气时,打妈妈也无妨。一旦模糊了孩子的行为界限,那孩子就会在面临情绪矛盾时,认为做出任何行为都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能够充分读懂孩子的情绪,试着感同身受,那给他们划定行为界限时,孩子也会乖乖地接受。例如,奶奶可以说:“原来是宝宝想吃口香糖了,奶奶当然知道,我的宝贝很喜欢口香糖。”那么孩子并不会因为妈妈不让自己把口香糖放进嘴里而觉得受了训斥;孩子也不会认为妈妈这样做是不爱自己、讨厌自己,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脏小孩。孩子会觉得奶奶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吃口香糖,所以才会不顾口香糖脏而放进嘴里。

当然,关键在于后面怎么做。奶奶可以说:“妈妈是因为担心宝贝吃了脏口香糖会生病,才不让你吃的。别人嚼过扔到地上的口香糖上有好多细菌,我的宝贝可不能放进嘴里啊!”大人必须明确地给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限制。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接受和相信,妈妈和奶奶是尊重自己、爱自己的,而且掉在地上的脏东西是不能放进嘴里吃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就会自行判断“这个脏,不能放进嘴里”,如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家长一旦能够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并充分理解,再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时,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采用情绪管理训练方法的家长,当他们看到三四岁的孩子能够在行为界限内独立摸索出出色的解决方案时,都表示大为惊讶和欣慰。戈特曼博士称,从小为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无疑是为孩子安装了一个可以自行判断并寻找对策的GPS。父母只需在那之前,陪着孩子扮演最起码的引导角色就足够了。

能够分享孩子的情绪,才是真正的爱

过去,很多父母都认为,生了孩子之后,只要好吃好穿,供他上学,就算是完成了父母的任务。只要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问题,再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而剩下的部分,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不过现代社会要求不同了。父母的角色变得更多样化。照顾孩子,让他们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成长,只是最基本的一条。为了让孩子学业出色,还要充当孩子学习“经纪人”的角色。另外,还要让他们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和人格培训课,好让他们在情绪和人格上都健全,变得完善得无可挑剔。

只要是为了孩子,如今的父母无论金钱、时间和努力,全都可以无条件付出。他们的种种努力,已经远远超出过去只单纯解决基本衣、食、住的层面了。尽管如此,现在的孩子却不如以前的孩子幸福。2010年,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中,26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幸福指数最低。这是为什么?也许从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贤秀的爸爸是现役军人,他对自己的儿子贤秀,始终没法放心。虽说贤秀是个男孩,但他从小腼腆害羞,声音也细小微弱。似乎擦亮眼睛,也没法在贤秀身上?出一丝大方爽朗的气质。尽管是在新时代,但贤秀的爸爸还是认为男子汉理应魁梧、坚强,所以从小就对贤秀格外严厉。如果孩子玩耍时碰伤了膝盖而哭鼻子,爸爸就会数落他:“男子汉大丈夫,因为这点小事还哭哭啼啼,成何体统!别哭了!”

无论是韩国的跆拳道还是日本的合气道,只要是贤秀爸爸认为有助于培养男孩阳刚之气的运动,家里都全力支持儿子学习。但也许是天性难改,一直到小学3年级,贤秀依然没有多大变化。他不敢直接跟爸爸说不想运动了,只能央求妈妈:“运动太无聊了,可不可以不再练习了。”尽管看着心疼,爸爸还是狠狠心,毫不松懈对儿子的培养。因为在贤秀爸爸看来,把儿子培养成富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才是爸爸能给予儿子最好的爱。

小溪的妈妈对于孩子的关爱,和贤秀爸爸不太一样。小溪的妈妈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成为职业女性,成为不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舞台上也能叱咤风云的铿锵女性。小溪的妈妈早已制定好长期的教学计划。现在都讲究早期留学,等今年小溪从英语幼儿园毕业,明年就让她升小学,到了五六年级,就送她去加拿大留学两年,再回国上完国际中学及重点高中,然后去美国读大学。

别看小溪才7岁,她的课程安排并不比大人轻松。上完英语幼儿?的课程,就忙着去上小提琴课和芭蕾舞课。小孩子当然吃不消。尽管孩子比较好学,并不排斥学习,但偶尔也会因太累而不肯去上培训课。尤其是芭蕾舞课,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小溪经常会找各种借口不去上课。

妈妈虽然能充分理解女儿的心情,但是看到其他比小溪更小的孩子正在学习更多的东西,就觉得即使是苦点累点,还是应该让孩子坚持和忍耐。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虽然现在孩子觉得这种上课方式很累,但是等到将来成功了,孩子就能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

可以看到,尽管贤秀爸爸和小溪妈妈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爱自己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两位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所以为了子女的教育倾尽一切,好让她们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孩子们并不幸福,家长也有自己的苦水。本来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孩子并不理解爸妈的苦心,不但不全力配合,甚至有时候会唱反调,反抗父母,真是很让人伤心。

如果你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不领情,那不妨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到底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既感到幸福快乐,又能确保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长时间研究和应用情绪管理?练,就会发现,唯有情绪管理训练,才是父母向孩子传达爱意的最好方法。

以错误的方式爱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能让孩子更加紧锁心门。而情绪管理训练,不但能开启孩子紧闭的心扉,还能让他们变得积极向上。这与孩子的兴趣、孩子所处的环境无关。情绪管理训练对于时间和地点的要求非常低,基本上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它是一种最平凡可行的爱的教育方式。就像全球通用的语言一样,情绪管理训练让每个孩子都更接近幸福。

为什么要感同身受?让大脑来回答(1)

家长们承认,只要富于条理地向孩子仔细说明,孩子可以充分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可见,如今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理解能力很强。很多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母语故事书,上小学前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神童可以说随处可见,不再稀缺。而如此聪明的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你试图用理性方式来解决,只能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愿望相悖的行为。

例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气呼呼地说:“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

站在父母的立场,家长可能会想,平白无故老师是不可能批评孩子的,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还是有必要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于是家长只能开导自家的孩子:“要是你真没做错什么,老师怎么可能冲你发火呢?肯定有什么理由吧?”

这下可好,孩子气呼呼地嚷嚷道:“哼!妈妈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冤枉我!”

“你看看,你肯定也是这样跟老师顶嘴的,是不是?难怪老师批评你!”

家长如此训斥孩子,也许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让孩子能安心读书,顺利度过学校生活。但这种方式无疑是给孩子火上浇油,难怪他会用脚踢书包来发泄。这样一来又不得了了,家长肯定不会放过孩子这种无礼的行为,心想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个臭毛病不可,于是家长?嗓门就更提高一截。

“赶紧给我把书包放回原处。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趁着说好话时最好听着点。听到没有?”家长这么一吼,孩子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其实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是可以听懂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过高的奢望,才会不知疲惫地唠叨个不停。偏偏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能听进家长的话。不妨试着从了解孩子的情绪角度来尝试一下,这样也许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设孩子从学校回来时,气呼呼地抱怨道:“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的面批评我!”?到这里为止,与之前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

父母首先会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惹得老师竟然在大家面前批评他?但心生疑虑的同时,家长也应意识到一种责任感,此时正是引导孩子的好机会,以免孩子在将来又因为同样的事情而受批评。不过,请家长在充当父母角色之前,先试着去读懂孩子的情绪。

“你是说,突然不想去学校了吗?老师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你,真让人泄气,可能换了谁都没兴致再去学校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过,可不可以告诉妈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表?出对此事的关心)?”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一五一十地向你诉说内心的烦恼。

“我们今天刚好检查作业,我当然写了。但是班里好多同学都没写,老师很生气,决定惩罚大家。我因为已经写了,就告诉老师我写作业了。结果老师让我站到前面去,还训我说‘你听不懂什么叫集体受罚是不是?老师说话时竟然敢顶嘴。你写作业就了不起了吗?’就这样,让我在大家面前挨训。”孩子似乎还是无法平静下来,依然像小牛犊一样喘着粗气。

“唉,这的确是够委屈的。明明写了作业,却还是跟大家一起集体受罚,真是很委屈。你告诉老师自己写了?业,结果却被老师教训一通……不过呢,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妈妈很用心地打扫班级卫生,结果因为其他人都偷懒不干,老师就罚我们全体受罚。我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结果被老师训得更厉害。所以呀,妈妈能理解你现在为什么不肯去上学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试着感同身受)。”

“哦?妈妈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事情?”

孩子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刚才平静了许多。显然,孩子感觉到妈妈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正是这种信任,给了孩子一种沟通顺畅且内心安宁的感觉,最终能让孩子的内心恢复平静。

“嗯,是的。我觉得很丢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学了。”这时妈妈如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和孩子营造一种共鸣。

“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办的呢?”此时,孩子开始认真思考遇到这种情形时该怎么解决了,这正是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行动”的机会。

“后来,我回到家,并不像当时那样生气了。我想,我们班的卫生那么差,而我又是班长,也许老师觉得我作为班长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更严厉地要求我。于是,自从那以后,我就更努力地做班里的工作。你猜怎么样?到期末时,老师竟然给了我三好学生奖。”

“对对对。我们班也是,每天不写作业就上学的同学可多了,老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发火吧!结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诉老师就我一个人完成了作业,所以老师才会更生气了。”

一旦孩子的情绪被他人理解并接受,就会逐渐恢复平静,这时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会更出色。建议此时,妈妈不要毛遂自荐充当谋士的角色,不妨试试这样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

“等明天上学了,我去找老师真诚地道歉。老师正说话时,插嘴打断了老师的话,很对不起。”

也许你会不相信,但是这就是孩子给出的完善的解决方案。别忘了,这可是靠他自己思考和摸索出来的。由于孩子想通了这件事,不再因为老师批评他而感到委屈,而且妈妈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倾听他的烦恼,那么孩子根本不会泄愤地踢书包或大哭一通,而是独立摸索出应对事态的合理情感和行为。收获的不仅是这些,通过这种沟通,孩子和妈妈的心会贴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会加倍增加。作为家长, 也会真实地感觉到孩子又成长了一大步,由衷地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像刚才这种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做出正确选择的原理,如果结合大脑结构来说明,可能会更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