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巴菲特
新世界出版社 2011-3
9787510413407
28.00

专业书评

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

人人都知道学巴菲特投资,但是读完彼得•巴菲特的《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后,我的新体会是更应该学沃伦•巴菲特做父母。

一般人可能羡慕生在一个富豪家“嘴里含着金汤匙”的天之骄子。但是股神巴菲特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家庭给了富二代“豪华的环境,贫乏的人生,他们不是生来嘴里就有金汤匙,而是生来背上就插着金匕首”。

因此,沃伦•巴菲特给了彼得独特的教育。虽然他只给彼得9万美金,但却给了他一个支持、鼓励、诱导的环境。他鼓励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彩多姿,就试着学所有有兴趣的事。他激励彼得多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沃伦•巴菲特理解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若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是这样的环境和苦心的父母才造就了今天成功的作曲家彼得•巴菲特。

今天的中国非常需要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国的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甚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听不到孩子自己心中的声音。有些中国的父母给孩子太多溺爱,教导孩子一切“向钱看”,这反而是在孩子身上插下“金匕首”。中国的有些独生子女在“有求必应”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学到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所以,当我在我的微博转发了一些《做你自己》的精华,我得到了很积极正面的共鸣。其中有一条微博被3万人转发!

彼得完全可以轻松地进入投资界,靠着父亲的名声获得成功。但是,当他放弃了这样的人生,而走向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生时,他便具有格外的说服力。

《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其实和我在2005年《做最好的自己》中描述的是一致的: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召唤,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引领自己的一生。下定决心就勇往直前,成功后不要忘了回馈。简单地说: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你的选择

【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

人生最无法选择的就是出生这件事。如果你生在索马里的战乱与贫穷中,你很有可能在襁褓里就因病夭折了,或者最终走投无路去做了海盗,在帮派火并中死于非命。这世界有极其混乱残忍的一面,别跟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或者说苦难本身有什么意义。

不过,如果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和平的环境中,你更愿意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如果你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呢?如果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呢?

彼得•巴菲特最有资格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每个初次见到他的人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巴菲特?请问沃伦•巴菲特是你什么人?”在得知沃伦是彼得的父亲时,对方通常会接一句:“但你看上去很普通哎!”试想,当你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对话,你大概也会想:难道巴菲特的儿子就该有三头六臂吗?!不可否认,彼得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他申请上大学时给他写推荐信的人中就有《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大学尚未毕业就得到了爷爷9万美金的遗产。如果他想在华尔街谋个什么差事,那还不是老爸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的事?但他偏偏做了音乐人。“音乐人?噢……成功吗?”这是彼得经常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话题。啊,原来如此!作为股神的儿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资,但不可以不成功。这就是彼得的烦恼。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种比较中,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他要多么成功才算成功?他要怎样做才不让父亲失望?他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独立的身份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如果成功,人们会说:“他是巴菲特的儿子嘛。”他如果不成功,人们又会说:“他还是巴菲特的儿子呢!”这些问题对于他比对普通家庭的孩子难得多。不少成功人士的子女仅仅是为了怕让父母失望,才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通常认为穷孩子与富孩子在行为模式上一定会有很大不同。社会学的调查却发现,这两组孩子中有极端行为取向的可能性几乎一样大。他们当中都有孤僻封闭、胆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气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并非来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更多地与父母感情不合或长期缺少关注有关。彼得终于认识到,父亲给他带来的最大的幸运不是他事业的成功,而是给了孩子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以及对孩子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在父亲的鼓励下,彼得的哥哥豪伊成为了摄影师,姐姐苏茜成为家庭主妇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彼得永远记得,当他20岁出头,决心以音乐作为终生职业追求时,他的父亲对他说过的一番话:“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对彼得而言,有这样一番话已经足够了。出身富足的孩子往往缺少奋斗的动力。生活无忧,为什么要努力工作?父亲亲身示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想做、能做、且被社会需要的工作,并为之不遗余力,这就是人生的快乐,这是获得自尊的最可靠的途径。它激发我们生命中最棒的自己。生活中我们总是把事情搞砸,但如果因为怕失败就选择最安全的道路,那么人生的乐趣就会大打折扣。

彼得把生活比作磨刀石。在他的音乐之旅中,他得到过也失去过事业的机会。他曾通过邻居的介绍,将自己对印第安人音乐的研究交给当时正在拍摄电影《与狼共舞》的凯文• 科斯特纳,对方很感兴趣,很快就邀请他为电影作曲。然而一直写纯音乐的彼得低估了电影音乐的特殊性,没有下足够的功夫去琢磨音乐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结果最终只有一段两分钟的“火舞”被影片选用。该片日后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让彼得扼腕抱憾,同时也获取了人生的一大教训——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机会即使到手也会溜掉。功夫不负有心人,若干年之后,他对原著民音乐文化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终于让他在这一领域得到充分的肯定。而当他受邀举办音乐会时,父亲也会前去凑凑热闹,并声称他必须看看自己给儿子交的钢琴课学费到底是不是成功的投资。

拥有亿万家产的沃伦依然每周工作6天。对他而言,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财富追随兴趣,而不是兴趣追随财富。有关遗产,沃伦•巴菲特的名言是:“要给他们足够的钱做他们喜欢的事,但不能给他们太多钱让他们可以无所事事。”慈善对于他而言不是一种救赎,而更是一种承诺。在决定把370亿美元的财富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之后,他也分别给自己的3个子女每人10亿美元设立慈善基金会。这么大的责任也改变了包括彼得在内的子女的生活。他与妻子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研究分析如何有效地做慈善。最终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处于弱势的女童,并决定用父亲的这份礼物有系统地促进女童健康成长和平等地接受教育机会。今天的彼得把他人生探索的心得与我们分享: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不论你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幸与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转换。

当然,有沃伦•巴菲特这样智慧而开明的人做父亲还是很不赖的!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译者:赵亚男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你或许没听过彼得•巴菲特,但一定听说过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他是名列《时代》杂志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富可敌国的“股神”。然而,身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却没有继承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彼得•巴菲特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生由自己打造!”这让他勇于做自己。他在名校史丹佛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过程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他曾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MTV频道刚开播时令人惊艳的片头配乐出自他的编曲,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精华的一幕“火舞”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

彼得•巴菲特曾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纪录片影集《500部族》编写配乐,策划、制作及编写美国原住民音乐剧《魂》,并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他与曾获“葛莱美奖”提名的歌手阿肯以人权为主题合作歌曲,并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殊表演节目。此外,他还推出了许多张音乐专辑。他既是全美知名的音乐人,同时也担任NoVo基金会的会长,投身公益,回馈世界。彼得•巴菲特在本书中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读者分享,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远怀抱热情,拥有迈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胆识和决心!

目录

Preface前言

Chapter1安于平凡

Chapter2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

Chapter3是否真有“机会平等”这件事?

Chapter4喜忧参半的选择

Chapter5志向的秘密

Chapter6买时间

Chapter7别只发掘天赋,还要造就天赋

Chapter8迈向新境界的大门

Chapter9要当心自己许的愿

Chapter10所谓的“成功”,究竟是什么

Chapter11家财万贯的隐忧

Chapter12回馈,是一门优雅的艺术

Thanks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