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伪心理学

>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

史蒂芬.布莱尔思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9

为什么感觉不到有所进步

正如曼肯所说,过于简单的方法的麻烦是,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无法施展。一方面,驻扎在心中的迷思,暂或可以让我们忘记危险,得荫而忘身;另一方面,我们谋求能够长久地获得改变的方法,在那么多励志自助图书中,却是只字不见,难觅其踪。纵使我们已经耳濡目染过这么多的心理呓语,但是,又有多少人的命运得到了真正的改变呢?我们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抛给那些改变命运的新出版的图书与课程。或许在彼一时,我们大都会虎躯一振,精神抖擞,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变得比原来苗条、性感、富有、自信或者成功呢? 

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励志自助图书都会浪费时间。我甚至觉得,其中一些还真的是颇有帮助。可是,根据我所掌握的经验,这些书的影响力是否能够长久,还是要取决于这些金玉良言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合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当然,科学也是存在缺陷的,实验也难免会不尽如人意。可是,但凡要是提到去认知世界,那么科学研究就很可能是现存的最佳途径了。 

只要心理学涉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意义和价值之类,尤其是涉及诸如行为、大脑活动之类这些容易测量的概念,它就会向科学提出挑战。正统的心理学,在科学界只是一个婴儿。从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建立了实验室来系统地研究意识算起,时间也仅仅过去了不到150年。我们对神秘的心智运作还知之甚少,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实际上,已经运用到应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当中的内容,也远远少于那些未知的领域。而那些心理行为的所谓已知领域,比如记忆、知觉和推理,也恰好是非常易于实验和观察的那一部分。一旦心理学需要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关系指南、职业拓展、情绪管理、育婴育儿,如此种种,人们就会飘飘忽忽走入思想的荒原,不知其踪了。我们有必要知道,命运的诸多关键方面,都是由社会因素来构建的,它们源于社会倾向与社会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而并非是已经写进了我们的DNA里的。当我们谈到要了解人类的心智时,答案并没有所谓的对错。当然,我们也正在不断地改进对于自我工作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等的测试和度量的方式方法。 

心理呓语建议的所谓有效的办法、善意的建议,并不像它们所许诺的那样改观了什么。这些办法之所以常常不管用,理由很简单,因为除了有安慰剂的作用,它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有效果。在励志自助的世界里,也鲜有什么质量管理。在这里,信念代替了有理有据的实证。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曾严正地指出:“人类心智最深的恶,是盲信而不求证。”假如他的话是对的,那么,你家附近书店里的那个励志自助图书类别分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罪恶之地了。 

对于过去的医学实践,我们或许根本就瞧不起:认为释放魔鬼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头颅上钻洞”;认为能够调整体液的办法是“拔火罐”;认为最时髦的治疗手段是“把一劈两半的小狗的尸体,按摩进鼠疫患者的皮肤内”。当今的心理与情绪治疗手段,可能没有那么过激,可是,现在的许多心理治疗手段的鼓吹却也并不是忠于科学的。 

很可能是为了让其适用于大多数人,“励志”心理学则不仅要迎合大部分人的幻想,还要尽量避免超出大家的领悟能力。研究方法的技巧、多重回归分析和双盲实验方法,都是神秘莫测的,显著性结果评估的难度会根据课题的不同而不同。它们一点儿都不让人着迷!当然最终的最终,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另一个有待否定的假设—莫须有的盖然性权衡(balance of probability)。人们常常会借口称,他们愿意像看网页一样,把目光投注到有趣的地方,这就会导致他们喜欢偏听偏信,拒谏饰非,最后也就只好徒劳无功了。 

危险的是,励志心理学作家会轻描淡写地将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励志自助作家们越来越时髦,要来列举一大堆的科学研究,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但是,当最终看起来或听起来他们的话都像是科学的时候—因为励志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科学版”的,就会很少有人去评估这些作家们所引用的研究的质量标准,也很少会去考虑其自相矛盾的论据与举证。 

“危险的是,励志心理学作家,会轻描淡写地将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大西洋西南部,马来西亚群岛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尘埃落定。在这里的原住岛民中间,人类学家们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们会蜂拥聚集到森林之中,围着一只简易的、木制的飞机模型,而在旁边,则是一条自制的飞机跑道。他们期盼地凝望天空,脸上写满了祈求解脱的愿望。他们就是被称为“船货崇拜”(cargocult)的成员。船货运动是在技术欠发达社会,试图利用工业发达地区的文化融入当地宗教艺术与宗教信仰当中的一种宗教运动。部落氏族们,会模仿惠及到他们的那些程序和过程,但结果却经常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己所模仿的行为的实际作用。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74年,他在加州理工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谈及这种行为现象,警告人们要抵制“船货崇拜科学”的危险。换言之,就是要反对表面上貌似科学,但是并没有真正严谨地遵循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的那些行为。在我看来,这样的控诉,对于励志心理学恰如其分。因为励志自助导师常常会把科学理论与人生格言混在一起,以此来支撑他们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也就好比,我为了适应“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这种看法,就不得不读一读海森伯格(Heisenberg)更加混乱的不确定性原则(uncertainty principle)。如果这样的话,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有可能不是那么有责任心了。 

心理学事业确实充满了挑战。但是不管认知自我有多么的艰难困苦,我们也千万不要建屋于沙,制造那些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在各种各样的认知方法中,科学方法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是只要在现实世界能够适用,科学方法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呓语听起来似乎是有理有据,还颇有一点理性蕴含其中。但常常是—至少听起来是—所阐述的内容,大多是迷信的。它制造出不符合现实的希望,而最终会把人们引向绝望与幻灭。人的生命艰辛万苦,容不得我们去追逐那些空头的承诺,容不得开自己的玩笑,也容不得那些不现实的期许。对于心理学所提供的和心理学所能为我们做的,我们大抵缺乏系统的评价及评价其可行性的能力。我们不要只是因为那些错误的希望可以暂时减缓我们的痛楚,就死死地抓住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