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感突然来袭:心理学家如何解读神秘的预感现象

> 预感突然来袭:心理学家如何解读神秘的预感现象

珍妮·布朗克豪斯特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1
9787115382085
49.00

序言

关于飞机失事的预感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飞机上,杂志遮面,昏昏欲睡,身边过往的乘客熙熙攘攘,同时伴随着轻轻的交谈声,夹杂着头顶上方行李舱关闭时的咔嗒声和发动机旋转的轰鸣声。但当飞机脱离登机口向跑道回转时,你突然惊醒。在脑海中,你仿佛看到飞机向跑道疾驰时,轮子摇摇晃晃地掉了下来。你知道飞机就要颠簸起来,马上就会滑到跑道之外,乘客和乘务人员——当然也包括你——都吓得瑟瑟发抖。

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这种因飞机失事而产生的恐惧感。曾经历过飞机失事的幸存者会深刻地理解这种短暂出现的焦虑感,他们将这种感觉称为“面对突发的飞机事故时,因无力处理而产生的焦虑感”。他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驱除杂念,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期待奇迹的发生。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可能还会发现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担忧,也被称作“预感”(Premonition)。这些突发的想法,多数不为人所认同。这一系列信息,并不是焦虑的新型表现形式,而是危险即将出现的警示。如果你认为你预感到的这一切是真实的,接下来你会怎么做?你是提醒飞行员,还是用尽办法逃离飞机,并劝告其他旅客和你一起下飞机?又或者你只是安静地等待,为这令人恐惧但不致命的事故的发生做好准备。如果你相信自己的预感,那你相信自己预感到的失事画面吗?你会怎样处理这些毫无事实依据、紧张而又无序的主观经验呢?

在现代西方文化中,预感是不为人们接受的。据推测,预感这一概念起源于远古时代。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人们的思想信念是建立在封建迷信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上的。在启蒙教育阶段,我们便被告知预感属于前理性、前科学,最好对它置之不理。

预感似乎挑战着科学对未来时代发展的展望、法律的制定以及人们的自由意志。很多拥有预感能力的人都会感慨,能够预见转瞬即逝的小概率事件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预感

预感的难题并不罕见。研究显示,任何人都可能具有预感的能力,男人和女人、孩童和成年人、科学家和艺术家、服务员、农民、警察、护士、老师、商业顾问、学生、工程师以及部长大臣等,无一例外。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可以至少讲述出一段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预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自己,不管是谁,这些故事都指向即将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一项来自全球人口大样本的调查显示,全球至少有一半(甚至四分之三)人群经历过这种超自然体验,而他们所体验的事件,有一半属于预感的范畴。直觉实验的指导者——理查德·布莱顿博士(Richard Broughton)指出,全球有大量人群曾经历过不为社会文化所认可的预感体验,其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0%~15%。如果将此比例投放到北美,就表示该区域有数以千万的人曾经历过预感体验。

预感文化源远流长,它出现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之中。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它几乎与所有曾发生过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事件有关联。但在当代社会,预感文化却面临质疑、恐吓以及消亡的危险,人们将之视为无稽之谈。尽管如此,人们的质疑并不能阻挡预感文化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它不顾人们的争议,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凭借着大胆的论断,预感文化光明正大地向人们长年累积的常识发起挑战。这将人们逼入一个两难的选择之中,是坚守我们熟知的常识,还是坚信头脑中曾经历过的预感的真实性?

预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罕见性。因此,谈论起它们,我们总是无从下手。预感可能是人类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价值与意义,学术界尚无定论。因此,人们无法轻松自由地与他人谈起自身曾体验过的预感。人们不知道怎样处理预感现象,就好像无法解释“梦”这一事实一样。人们也不知道怎样辨析瞬间出现的预感。因此,当未来发生的事件验证了之前曾出现过的预感时,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张大嘴巴、满脸讶异。人们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区分预感的真实性,所以人们困惑于当下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是过去预感的验证,还是世间万事均与预感无关,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

我第一次经历预感是在六岁那年。那年夏天,家人带着我第二次游览“海上世界”(我记忆中是这样的)。即使在那时,我已经知道这种预感是绝对不会被他人接受的,我因此感到沮丧以及恐惧。在接下来的20年中,预感像龙卷风一样,接连走入我的记忆、经历、知识系统和想象中。怎样在短时间内将预感中出现的事件重演一遍?在事件发生之前,我怎样才能进行准确的预感?怎样评估预感揭示的未来?预感中出现的事件都是注定的吗,我不能改变它们吗?面对可以预测到的未来,我要怎样与之和谐相处,是加以控制还是尽量避免?

研究生期间,我选择学习心理学,尝试接受人生中的变幻莫测,并时刻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我先后在精神健康诊所、医院、家庭关怀机构以及收容所工作。在这些地方,我学着倾听他人的沮丧、信念、家庭问题以及尝试弄明白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我学着用社会以及宗教信仰以外的视角,来深入理解家庭信念、个人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身心。

当然,这些可能与预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预感可能是我们个体经验的终极体现。从古至今,无论是精神指导,还是头脑风暴,我们的生活都折射出预感的影子。预感即是我们是谁——我们的想象力、梦境、潜意识的身体反应以及相关记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一种体现,所以人们理应关注预感体验。预感可以带领我们体验时间、生命以及超验的事情。它为我们带来舒适、最大程度的自由以及可能改变未来的行为选择。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四种可能。未来发生的事件准确地验证了预感的真实存在,是可能的;将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预感赋予个人意义,从而更好地控制我们的生活,是可能的;预感会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信念以及人类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获取相关信息,是可能的;整合我们的生活经验,以此达到更美好的生活状态,使直觉、个体经验、知识以及人类的共识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