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寺的夢僧

> 高山寺的夢僧

河合隼雄
心靈工坊 2013-1

【第一章】明惠與夢

這綿長的大夢

知其為夢的你啊

醒來

救助那些迷途的人吧

──《明惠上人歌集》

明惠房高弁,生於承安三年(1173),歿於貞永元年(1232),享年六十歲(虛歲,以下同),是鐮倉時代初期的名僧。他目睹政治權力從平家轉移到源氏,又從源氏轉移到北条氏,這段期間先後出現法然、親鸞、道元、日蓮等多位高僧;那是一個日本人的靈性極度活潑的時代。明惠雖然與這些名僧並列,受到世人的崇敬,不同的是,他並沒有樹立新的宗派;尊崇他教誨的人們,也沒有形成足以延續到今日的教派。但是,明惠為我們留下了在世界精神史上堪稱稀有的極重要遺產,那就是貫穿他一生、為數龐大的夢紀錄。

稍候我們將更為詳細地敘述,明惠不僅專注於夢的記錄,而且這些夢在他的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惠的夢與他清醒時的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如一幅繪卷;夢與現實,如同縱向與橫向的絲線,將他的生命交織成偉大的作品。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談到個體化與自我實現的過程,明惠的一生正可以看作是這個過程的精彩範例。筆者對佛教完全是個門外漢;上述的事實,是我之所以想要寫一本書來探討明惠的強力動機。筆者身為深度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者,原本也可以將明惠視為客觀的研究對象,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他的異常性與病理性;但是我對這一點沒有什麼興趣,所以本書不會由這個觀點來論述。在這個方面,精神病理學者小田晉先生曾經發表詳盡的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

明惠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用什麼樣的形態記錄下他的夢?筆者為什麼對「夢」這件事情特別重視?首先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起。

一、《夢記》

明惠與夢

明惠自己親筆記錄的《夢記》,據推算大約有一半左右流傳下來,我們有幸可以直接閱讀。明惠從十九歲開始記錄他的夢,一直持續到他死亡前一年。除了《夢記》以外,他為佛經所做的註釋中,也留下了一些關於夢的紀錄。還有,明惠的傳記裡,也將外在的事實現象與許多他的夢並列記載。透過這些資料,大致上可以補足《夢記》佚失的部分。

那麼,為什麼明惠這麼執著於夢呢?有時候明惠會在夢的紀錄之後,寫下他對於這個夢的看法,相當於今日我們所說的「夢的解析」;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窺見他對夢的態度。從實例來看或許比較容易了解;讓我們來看看承久二年(1220)二月十四日,明惠四十八歲時做的夢。為了方便討論,筆者為幾個重要的夢取了名字;這個夢我們就叫它「禪觀之夢 1」。

同二月十四日之夜,夢中見一池塘,大小僅約七、八百坪,水少而乾涸。大雨驟降,池水滿溢,其水清澈見底。其旁又有一大池,狀如遠古河流。小池之水充滿,與大池僅隔一尺許。我思:今若再落雨少許,小池必與大池相通。若兩池相通,魚、龜等必游往小池。心以為其時為二月十五日也。我思:今夜月影浮映於此池,其景必甚美。

細想之後,小池乃禪觀也。大池乃諸佛菩薩所證之根本三昧。魚等乃諸聖。一一具有深義。我思:水枯乃未修佛法之時,水滿乃修行佛法之時。今若稍增信心,則必通諸佛菩薩之道。小池無魚,乃初習佛法之時也。(「禪觀之夢1」)

接在「細想之後」的文字,乃是明惠本身對夢的「解釋」。小池塘是禪觀,大池塘是「諸佛菩薩所證之根本三昧」;透過修行(夢裡則是透過下雨),兩個池塘將連結在一起,禪觀將通往諸佛菩薩之道。這個解釋有如「水往低處流」一般自然;現代解析夢的專家們,大概不會提出異議吧。當然,一個夢可以有多種解釋,重要的是提出的解釋必須對作夢的人產生意義;但是解釋如果偏離夢境的脈絡,還是難以令人信服。從這個觀點來看,明惠的解釋非常具有說服力。

雖然只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明惠很自然地記錄自己的夢,有時候加上自己的解釋或感想。在他的紀錄裡,明顯帶有宗教意味的夢,如「文殊大聖於空中顯形」等,與之前提到的「大雨降在池塘上」這種很普通的夢(如果不看他的解釋的話),平等地並列。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明惠本身對夢的解釋,並不是採取「佛像出現就是宗教性的,世俗之人出現就是世俗性的夢」這種淺薄的分類方式。之後我們將進一步看到,明惠非常了解夢的本質;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如此持恆專注地記錄這些夢。

本章開頭所引用明惠的歌,是為了回應他的舅父上覺所作。上覺是引導明惠出家的人,曾經作了這樣一首歌:

浮世之物 盡皆無常

宛如一夢 究竟虛空

上覺在這首歌裡所描述的,是當時僧侶與知識階級共通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如幻夢一般。相反地,明惠的歌讓我們看到比較積極的態度:如果知道塵世如夢,就應該醒過來,去幫助迷途的人們。與其感嘆,不如覺醒。這樣的言論在當時的佛僧之中,是非常特別的,可以說是極具現實感、合乎理性的態度。光從這首歌來推論,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明惠並不重視夢的價值。但事實上,筆者認為正因為這種合理且積極的態度,明惠才能夠終身堅持記錄他的夢,也才能完成這麼稀有的成就。隨著本書論述的展開,我們將看得更清楚。將此世視若一夢,明惠從這樣的態度出發,斷然覺醒,並以此清醒之眼,注視著自己的夢。我們若要研究明惠的夢,絕對不可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