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火花

> 人性火花

杰罗姆·凯根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4

“成为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回答是,我们智人(Homo sapiens)中大部分成员都继承了独特的大脑和身体构造,能够让我们有潜力获得一系列区别于其他任何动物的心理属性。另一种回答是,这些心理属性中的大多数,特别是多种多样的才能(talents)、记忆力(memories)、信念(beliefs)、道德准则(moral standards)和情绪(emotions),一开始都像空空的容器那样,等待着被填充。新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学习语言的潜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让婴儿学会6000多种不同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儿童所在的文化环境和时代,会“填充”上面所说的这些容器。中世纪的法国成年人对于家庭关系、性和死后来世的看法,与13世纪的中国成年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也不同于现今的巴黎人的观点,而且在以上三种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婴儿也不具有这些想法。关于儿童是如何习得所在文化中的各种特色习俗(habits)、技能(skills)、情绪、价值观(values)和想法(ideas)的,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令人满意的答案。本书则尝试从发展角度窥视人类本性的全貌。

婴幼儿心智的神秘特性,使得任何一个观察者,都能够轻易地将婴幼儿早期的行为理解为验证了他们自己理论假设的某种行为。想象一下,让3名女士观察一个16周的婴儿做出的各种面部表情:盯着某些方向,舞动四肢,并且发出声音。经过20分钟左右的简单观察之后,其中一名女士,站在婴儿的背后,拿起一个色彩鲜亮、引人注意的玩具车,在婴儿面前来回移动。这时所有3个观察者都记录下婴儿的手臂和腿脚运动,以及任何烦躁或哭泣的声音。当婴儿平静之后,第二名女士在婴儿的舌头上放一滴糖水,等几分钟,再放一滴柠檬汁到婴儿的舌头上。这期间,三名观察者记录婴儿所有面部表情的变化。接下来,第三名女士站在婴儿面前俯视他,并按顺序微笑、皱眉、说话,最后温柔地抚摸一下婴儿的前额。之后,当3名女士分享她们认为婴儿在这40分钟内的感觉、感知以及想法的时候,她们会发现彼此之间的想法很不相同。

婴幼儿的行为,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其含义是模糊的,这一特点让发展领域的很多学者感到受挫。婴幼儿出生后,究竟没有思想呢,还是确实有某种对于这个世界的核心理解能力(core understandings)呢?他们是否有自我概念呢?他们是倾向于自私的行为,还是关爱他人的行为?他们能否意识到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呢?尽管人们仍然在就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争论,但是有一个事实是相对确定的。除了很少一部分脑功能受损的儿童,其他所有儿童都具有习得各种各样才能、信念、习俗、价值观以及情绪的潜能。家庭和当地的文化让那些可能会保护儿童免遭伤害并且能够让成年人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各项心理属性,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