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加藤谛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5
9787559407351
38.00

为什么会被骗呢?

有两种人容易上当受骗,一种是孤独的人,一种是严格遵守规则的人,而后者当中很多人要么不了解爱,要么与母亲的关系不亲密。

对骗子来说,这样的人就像烤熟的鸭子。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对别人应该亲切随和。

严格遵守规则的人的内心变成了自动门。自动门本来应该是有人通过才会打开,但是他们却设定成了有重量的东西通过就会打开,哪怕不是人。自动门并不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所以即便小狗通过,也会打开。门就像是一种关系。只按照规则行事,只要符合规则就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去管那些规矩出自谁口。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会去区分规则是谁说的。他们认为,无论是谁说的,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规则就应该被遵守。会受到情感威胁的人是规则意识强的人,是深信“存在即义务”的人。

不动产商希望邻居能接受他的要求,而对周围的人说:“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我最大的愿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交往,邻里间才能建立初步的信赖关系。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搬到旁边,说“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这种话来让你让步,很明显是在使用情感威胁。搬到旁边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和蔼,但其实和黑社会有关系也说不定。一般来说,遇到总是把漂亮话挂在嘴边的人,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胁。比如,不动产商常常说“城市的绿化最重要”或是“街道宽敞明亮,大家都方便”又或是“我擅长的是城市规划,并不太擅长买卖不动产”这种话。

这样漂亮的话目的何为?一般都是为了将卖不出去的土地卖掉,让自己受益而已。一般要去想一下为什么这个人总是说这样的漂亮话,这个人的生活和他所说的漂亮话是否相称。说很多漂亮的话其实是为了骗人,这一点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说法纯粹是把人往地狱里推。现实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魔鬼,也有天使,这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尽管如此,却叫嚣“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话就和单纯对人说“你快点变成魔鬼的食物吧”是一样的。人和人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

随意利用别人的人、牺牲别人的人、欺骗别人的人、吸食别人生命的人,现实中太多了。

社会中有欺骗别人却叫嚷说自己被欺骗了的人。长着施暴者的脸而施暴的人还好说。社会上还有很多自己是施暴者却长着一张受害者的面孔的人。这样的人最为恶劣。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话有时是在说不要把坏人想得那么坏,其实他是很伟大的。

对正在受到情感威胁而深感痛苦的人说“遵循你的良心”这种话,就像是在说“你快点变为奴隶”一样。因为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没办法真的和人亲近,没办法真的和人友善交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最冷酷的利己主义者。

弗洛姆所说的榨取型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榨取型的人也是只想着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和这样的人“和睦相处”的意思就等于让你尽情地被他索取。不看对方是谁,只说“和睦相处”这种话,是恶人的天堂。

尽管不像人类这样有如此的不同,在狗仔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五只新出生的小狗,什么也不想,只是喂食给它们。这样的话,弱小的狗就会吃不到食物。对这只弱小的狗说“和睦相处”,基本上就像和它说“你快点死吧”是一样的。“和睦相处”这种话,应该是对更强有力的小狗说的话,而不是对五只小狗都说一样的话。对五只小狗来说,没有大家都适用的标准。

真正的善意,对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标准。本来社会的规定也应该分为两类。榨取型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和弱小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应是不同的。应该遵守的规定因人而异,这才是对的。社会中有榨取型的人,也有善良又弱小的人。然而,现在一旦发生纠纷,就拿出同一套标准来衡量。

对有的人可以说“一家人要和睦相处”或是“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这种话。但是,对有的人,应该告诉他们“并不一定要和家人和睦相处,并不一定要和邻居和睦相处”。

现在的良识,常常是无视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而得出的结论。就像在其他地方说明过的一样,骗人的人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拿良识来说事。

1 “都是我不好”这种受害者心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

一位已婚的女性,丈夫常常向她发脾气,大女儿也总是反抗她。而这位女性却把原因归咎于“可能是我的说话方式不好吧”。这种想法就是情感暴力受害者的想法。

她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在家也总是避免和大女儿碰面。大女儿早上到餐厅吃早饭,她都会“离开房间一会儿”。尽量让两人的距离保持在伸手能碰触到的距离以外。

她的丈夫会对说她:“你可能要到快要冻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失败的女人。” 被这样说,她是怎么想的呢?她觉得“是我让丈夫觉得我是这样一个人的”。

我们接下来会谈到,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管被说了怎样过分的话,都会觉得“加害者说的话是正确的”。

对于如此伤害她的丈夫,她是怎么评价的呢?她觉得“丈夫是一个稳重的人”,“我和他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完全是两种人”。

“我和那个人是两种人。”这正是长时间受到情感暴力影响的人的思想特征。他们真心这样认为。“那个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丈夫或妻子,或者其他任何人。

非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像这两种人这么极端。

案例中的这个已婚女人从出生就没有父母,被寄养在几个亲戚家,曾经受到过寄养家庭的虐待。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被打到晚上。十八岁的时候,她选择离家出走。在上厕所的时候,门总是会突然被打开,在洗澡的时候也要开着门,她很讨厌这种行为。对此,她说:“都是我太任性了。”这就和她对丈夫的解释一样,“是我的行为使他这样说的”。无论被怎样对待,被说了多么过分的话,也会觉得“对方说的话是正确的”。然后,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知道感谢的人”,自我否定。

她被寄养在祖父家的时候,总是会被说“都是你不好”,还曾因为走路太快而被殴打。祖父常常让她去见她的母亲,但是她的母亲只让她称呼自己为姐姐。祖母经常对她说:“你就是个被抛弃的人。”她说:“我就是个多余的存在。”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行动上,所有人都在告诉她:“没有你就好了。”“对别人来说,我就是个麻烦。”她一直这么想。

“如果能早点死就好了,真的想快点死掉。”她说。

有一次她对朋友说:“非常讨厌自己的寄养家庭。”朋友却说:“好歹把你养育成人了。”对于她来说,身边的人已经都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了。

2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由于情感暴力是基于道德而对对方做出的指责,被指责的人往往没办法对被指责的内容做出抗议。

被要求做什么事却无法做到。没有做这件事的勇气。这时候,被指责说:“为什么你不像是×× 那样有勇气呢?”让做不到这件事的人背负上负罪感。

勇气是无法否定的美德。执行力也是无法否定的美德。所以,没办法对此提出抗议。

“××× 就很善解人意,可是你……”被这样说的话,善解人意就是一种无法反驳的美德。被这样的情感暴力控制,就会渐渐陷入“没有人认可我”的绝望之中。

但是,被人认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这样的话,渴望被认可的人就会抓住任何一件小事希望得到认同,同时害怕任何微小的失败。

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说的,害羞的人害怕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此。如果这个害羞的人的母亲还正好是宗教裁判官的话,那么这个害羞的人有很大可能会受到情感暴力。受到精神暴力伤害的人,无法表现出愤怒,只能消沉下去。所以,“为什么容易害羞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被情感暴力深深伤害过的人非常重视身边的人,非常重视身边的人是因为非常重视周围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所以,更容易被人愚弄。对情感暴力无法提出抗议,这件事意义重大。被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影响的人,会变成无法倾诉的人。

也就是说,受到情感暴力伤害的人会失去自我。被人认可会变得尤为重要。被情感暴力深深伤害过的人对于任何一件小事都变得不会倾诉。一般人看来“说出来不就好了吗”的事情,他们就是说不出来。因为他从小就被培养成了不会诉说自己的愿望、要求的人。这正是道德绑架、道德束缚的恐怖之处。因为什么也说不出来,所以心底累积的憎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意识被憎恨操控着的人,没办法和别人亲近。

正如奥地利精神科医师沃尔夫所说,人会自然地受到他人潜意识的影响,所以, 周围的人不会从心底想要和这样的人亲近。同时,自己心中的憎恨会被外化,对周围的人产生恐惧。这大概是对人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总之,如果把愤怒或憎恨表现出来的话,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不表现出来而一直积压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到达无法控制的地步。这种无意识的憎恨爆发出来的时候,就会变成“尽可能地杀掉所有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