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克萊恩

> 閱讀克萊恩

瑪格麗特·羅斯汀
心灵工坊 2017-11
9789863571063

【第九章】第二部簡介:倫理觀、美學論、社會與克萊恩的工作

克萊恩寫的作品幾乎完全集中在臨床實務以及精神分析理論,其根據多出自於個人的諮商實務經驗,以及與其他精神分析師──不管他們的身分是分析師、老師或者是學者──的互動。雖然對佛洛伊德而言,與分析個案的臨床工作仍是精神分析的優先要務,但他一直想證明精神分析的概念與方法幾乎和所有人類文明與文化領域都有關聯。接著數年內,精神分析透過結構性與常態性訓練的發展,開始走上專業化,它的重點還是放在個別分析、理論傳播以及臨床督導上。與佛洛伊德的門徒與同時代的人當中,沒有一個在能力上可與他比肩,同時還對擴大精神分析應用領域至如此地步具備熱誠的人,是不偏離精神分析臨床實踐本身的初衷的。

因此,佛洛伊德著作領域廣泛,觸及讀者甚廣,主題多元,而克萊恩主要作品卻相對多是分析師和那些獻身於精神分析專業領域者所著作的。打從早期精神分析生涯開始,佛洛伊德便成了世界知名的公眾人物,但克萊恩並不想廣受注目,直到事業後期,她才因理論為追隨者及同儕接納並加以發展,且將論文結集成冊出版,知名度方始大開。她的確有少數文章針對非精神分析領域的讀者而寫,措辭直接且富於表現力,也偶爾撰寫觸及非臨床議題的論文,但這些東西只佔她出版物的少數而已。不過近年來,「克萊恩學派傳統」(the Kleinian tradition)的精神分析概念在文化與社會領域的關聯性與應用上,已經明顯不遜於佛洛伊德的理念。確實,佛洛伊德概念下的「克萊恩學派發展」(the Kleinian development),可以在大多數佛洛伊德自己曾撰寫之非超越精神分析領域的文章找到關聯性,比如說,有關倫理問題、藝術和美學,以及社會與政治等。然而克萊恩自己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超過臨床範疇,創造這些廣泛連結的,是留給眾多被她的工作概念所啟發與影響的同儕與後繼者。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將告訴讀者出自於克萊恩自己寫作的重要概念,如何成為它們在美學、倫理與社會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克萊恩自己已出版作品的之一,由梅蘭妮‧克萊恩、寶拉‧海曼(Paula Heimann)以及羅傑‧孟尼克爾(Roger Money-Kyrle)編輯的《精神分析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Psycho-Analysis, 1955)論文集,將是我們探討應用其概念的領域開宗明義的觀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