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里佐拉蒂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6
9787559620361
49.80

我以前一直认为,大脑实际上等同于一个储藏思想的容器,我们的思想或多或少地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对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辨识的综合形式——直到我认识了贾科莫·里佐拉蒂教授,并和他一同讨论了构成这部作品核心的一系列问题。我所说的观点已经太过陈旧,忽视了神经科学领域已经发展出的很多重要内容。近些年,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和其他脑成像技术的帮助下,神经科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曾被科学界排斥在外的学术热情与希望被重新点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发展也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篇对话的主角并不轻视科学主题以外的好书,只是将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神经科学研究。贾科莫·里佐拉蒂, 多次斩获国际荣誉, 是近三十年中革新了脑科学的精英科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一些证据能够表明,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中, 经过广泛的讨论后,这一理论最终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不过当时没人能预见到,理论在大众媒体间也能得以广泛流传,或许哲学家和艺术家对其起到的宣传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这本书也验证了我凭第一印象做出的猜测:里佐拉蒂和他的团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保持着高度理智的态度, 绝没有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我们不妨明确地道出这一点:尽管伟大的印度裔美国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Vilayanur Ramachandran)甚至将镜像神经元的重要性与DNA 的发现相提并论,但镜像神经元本不是人类科学中一个崭新的关注点。

大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器官,留给人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帮助我们解读了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反应的一些功能。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位于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主管语言活动的区域),负责处理人际交往等关系的外部刺激,没有镜像神经元,不仅人类的认知不能发展进步,就连作为社会联系根基的各种集体观念也不会形成。

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稍作思考:究竟是在何种机制的作用下,大脑让我们得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呢?在我看来, 构成这些机制的基本元素至少有四个:语言、动作、能将别人当作同类看待的识别能力以及模仿力。首先,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动作和模仿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其次我们才用语言来丰富并巩固各种感觉。

可以试着想象,在非常久远的年代里,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同时出现了人类使用工具的最初迹象,这也是初等社会形成的一个象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具的使用成为产生模仿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而得以进行模仿活动的可能性主要就来源于某种特殊神经元的存在。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通过模仿开始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想象自己亲自体会的方式来“阅读”他人的行为,用这种方式达成人与人之间姿态与行为的共享,而在镜像神经元形成之前,这种共享可能根本不会存在,至少是很难驾驭的。

如果我们总是倾向于模仿他人,试图解读其行为,就可以据此推断:我们在观察他人时会将他人置换成自己,就好像在镜中注视自己。人们已经验证了大脑中镜像神经元出现的具体位置,它们从个体生命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从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开始跟随我们,一直到最复杂、最危险的现实世界,是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主要生理资源。换句话说,没有这种特殊的神经细胞,我们就不会建立共情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为我们敞开了世界的大门,在很多情况下为我们的情感赋予了具体形态。

通过研究认知的变化来解读情感产生的来源可能会带来一些误解,但这本书尽量避免了这些误解。我们每个人都会遭受痛苦或享受喜悦,全力参与或漠不关心,不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交场合下,这些感情全凭我们的某个特定动作来展现。情感表现的首要功能就是在不同主体间创建一种联系或一种关注。从这个角度看,情感不仅是一种能够制造崇拜或恐惧、团结或自私的因素,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感觉的纽带。

再说得具体一些,一个感性和具有共情能力的主体是否也是理性或具有分析能力的主体呢?对此我们暂不做讨论。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在情感频率被激活的情况下可能会重新定义主体的角色,这一观点在人们的认知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如此看来,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德国哲学家,现象学流派奠基人)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考方向, 此外或许还要加上他的学生艾蒂特·史坦茵(Edith Stein)的思想。我认为,在谈到神经科学话题时不可能忽视现象学哲学流派的贡献,现象学中的“Einfühlung”(移情)指的正是我们讨论的共情。

到底什么是共情呢?是一种没什么特殊作用的多余情感?是一种把自己和别人同一化的感觉?还是我们和互相观察的对象统一阵线的机制?里佐拉蒂将在谈话中触及这一问题的核心,给我们展示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共情”:我知道你离不开我,因为我也同样不能没有你。共情是被完整编入我们复杂认知中的一项本能,社会只能选择激发或是抑制它。因此,那些在社会系统中表现出共情缺陷的人有权提出抗议,他们已经经受了很多艰辛与不公正待遇。新世纪可能被众多“负面情感”所推进,也因此,人类会呈现出愤怒、憎恨、恐惧与自私等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