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感引擎:手如何连接我们的心和脑

> 触感引擎:手如何连接我们的心和脑

大卫·林登
浙江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9
9787213088735
69.90

人际触摸:重要的社会黏合剂

生来就失明或失聪的人,除了视觉或听觉区域,身体和大脑基本上都能发育正常,他们也能过上精彩且富有成就的人生。但如果新生儿从一出生起就被剥夺社交性的触摸,那么灾难就会降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罗马尼亚孤儿院因人手严重不足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发育缓慢,还出现了强迫性摇摆和其他自我安慰行为,如果不纠正,那么他们在情绪、认知和自控能力方面的应激障碍便会持续到成年期。幸运的是,如果在早期就给予些微干预,如看护人每天抚摸、摆弄小孩的肢体1 个小时,那么就能逆转这一可怕的过程。对人类发育而言,触摸是一定要的。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童年期尤其漫长,没有任何生物的后代像人类那样,长到5 岁还无法独立生活。如果我们漫长的童年期缺乏触摸,尤其是缺乏充满关爱的人际性触摸,那么后果会十分严重。

触摸在早期发育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以前并未获得充分的认识。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创始人约翰· B. 沃森(John B. Watson)在对儿童抚育提出建议时,要求家长们注意别用身体关爱和宠溺孩子:“你的行为应该始终保持客观、亲切而坚定。不要拥抱和亲吻孩子。永远别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么顶多在互道晚安时亲吻其前额,早晨和他们握握手;如果他们非常棒地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那么可以拍拍他们的头。”虽然今天的大多数家长与孩子的接触并不限于偶尔拍拍脑袋,但家庭之外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迫切希望保护孩子免遭性侵犯,还对教师、教练和其他成年督导人员设立了“不可碰触”规定,虽然我们用心良苦,但这反而给孩子们带来了缺乏触摸的负效应。在“恐触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未来也会向自己的孩子灌输这类担忧,于是整个社会就会进一步缺乏人际触摸。你可能会说:“好吧,我明白孩子更敏感,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缺乏触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摸摸碰碰、搂搂抱抱,这都是嬉皮士们才做的事情,太浪费时间。赶紧拿消毒水洗干净手,回去做正经事吧。”让我来告诉你问题在哪里。人际触摸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黏合剂,它可以把性伙伴黏合成长久恩爱的夫妻;它可以巩固父母与孩子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它可以把社群和职场的人联系起来,培养出感恩、同情和信任等情感。在餐厅被服务员轻轻碰触的人,往往会留下金额较多的小费;那些触摸病患的医生也会被认为更有爱心,而且他们的患者的应激激素水平也会降低,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就连商场里拿着调查问卷到处让人签名的人,如果他们能轻碰你的胳膊,那么你也会更容易被打动。

揭开触摸的神秘面纱

本书不光是要提出触摸很好,触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本书要解释我们身体中这条从皮肤到神经再到大脑的触摸回路的具体组织形式。这是一整套奇怪的、复杂的、经常违背直觉的系统,并且这一组织的特点,正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消费者的选择到性行为,从用于缓解慢性疼痛的工具到整个痊愈过程,触感所涉及的基因、细胞和神经回路,对造就人类独特的体验都至关重要。

触摸的超然性质,存在于细节当中,这些细节是由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所塑造的。它们位于皮肤的双功能感受器中,有了它们,薄荷才会感觉凉悠悠,胡椒才会感觉火辣辣;它们位于我们皮肤的神经纤维里,这使我们天生就喜欢温柔的爱抚,不过,只有当抚摸是以恰当的速度在整个皮肤表面运动时才行;它们位于大脑专门的情绪触摸中心,没有这个中心,你会觉得高潮更像是在打喷嚏,你的身体会抽搐、振动,但不至于心醉神迷。我们不光要意识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先天固有的、预先设定好的,而且我们还应知道,情绪触摸中心是感觉与预期相交的神经十字路口,也会受到生命历程、文化和环境的巨大影响。大脑这些区域的活动使人得以判定特定的触摸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过这也要取决于触摸出现在什么样的背景环境里。例如,你可以对比以下两种情境中的感受:在一段无声相交的甜蜜时段过后,你的爱侣轻轻地抚摸你;或者,他在说了些深为冒犯的语句后立即刻意地抚摸你。同样地,安慰剂效应、催眠暗示,甚至单纯的心理预期所触发的神经信号,也都来自大脑的这些区域。这些信号既能让人对疼痛麻木,也会让疼痛变得更加剧烈。事实上,并没有纯粹的触摸感觉,因为当我们感知到触摸时,它已经跟其他感官输入、行为计划、期待以及大量的情绪结合起来了。好消息是,这些过程已经不再完全神秘。近年来,我们对触摸的科学认识有了爆炸式的发展,我们找到了一些新的观点,这大大有助于解释人的自我意识,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所以,让我们一头扎进深水区,好好探讨一番吧。只要你习惯了水温,它就不会再让你感觉那么冰冷,甚至反倒会让你觉得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