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荣格:神话人格

定价 ¥11.00

荣格:神话人格

序言
 
 一位在本民纪享有巨大声誉,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堪称功成名就的伟人,竟然用《回忆梦反思》作为名来传记自己的一生,这不免令人感到有一引起沮丧和吃惊。如果个人的生命价值真像他暗示的那样取决于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敢决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去对他作出身份和地位的判断呢?即将结束的二十世纪为人们提供了那样多的成功机会和就业领域,而他却至今难以被确定为严格意......

在哪儿买《荣格:神话人格》.....

卓越网:7.90  节省3.10
蔚蓝网:11.0  节省0.00

作 者:冯川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7
ISBN:7535413129
定 价:11

目录序言

荣格的生平
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二、命中注定的选择
三、职业生涯和学者地位的奠定
四、与弗洛伊德的恩怨
荣格的思想
一、深海下的海床
二、原型与原始意象
三、“个性化”之路
四、心理的超越功能
五、人及其象征
荣格的方法
一、两种不同的释梦方法
二、“蟹梦”意味着什么?
三、放大与比较
四、现象学吗?
荣格的先驱
一、集体无意识与阿赖耶识
二、荣格与尼采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人的潜能的实现
二、梦的预言与应验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一、精神分析的语言学转向
二、荣格与后结构主义
三、荣格与当代阐释学
四、荣格的后现代意义
荣格的世界性地位与影响
一、“埃拉诺斯”的精神会餐
二、若干当事人的回忆
三、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书摘

此后不久,荣格开始尝试自己开业行医,结果很快就门庭若市,以至他不得不放弃他在医院的职务。在自己私人行医的同时,荣格仍——一直在大学里讲授心理病理 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一直到1910年前后,弗洛伊德的学说始终给荣格以许多灵感。但在独立行医的过程中,他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弗洛伊德不能调和的 思想分歧。
荣格曾特别提到这样一件经历:大约在1910年前后,他治疗过一位患有轻度癔病型神经症的女病人。“在我们那时的行话中,这种病通常都与‘父亲情结’有 关。”所谓父亲情结,是指病人与父亲的特殊关系成了阻碍病人心理走向成熟,甚至导致患病的主要原因。“她与父亲的关系很好,但后来父亲去世了。这种关系基 本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有病人的理智功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因而成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此相应地是,我的这位病人成了一名学哲 学的学生。她对知识的全身心的投入,其驱动力是她需要使自己从与父亲的情感纠纯上摆脱出来。”如果她能够找到一个适介她的男人以取代原来的那种情感纽带, 她的这种努力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不幸的足病人虽然有一位男朋友,这人却并不完全令她满意。她的情感因而始终摇摆在父亲和男朋友之间。“她的人生进程因此停 顿下来,内在的分裂是如此明显以至神经症症状很快显示出来。正常人通常都能以意志的力量从这一或那一方向上挣脱这一情感羁绊,或者更为有利的是,他可能沿 着本能的道路,不知不觉地便度过这一难关,而丝毫意识不到那隐藏在头痛或其它生理反应后面的冲突。但本能的任何削弱(这可以由许多原因导致)都足以阻碍这 种不知不觉的平稳过渡。”这样,人生的进程便迁延下来,而随之出现的便是明显的神经症症状。
“在这种状态中便需要一种新的动机来结束这种病态的没有着落。经由弗洛伊德所说的
移 情,天性间接地和不知不觉地为此铺平了道路。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把父亲在自己心中的意象转移到医生身上,从而使得医生在某种息,义上成了自己的父亲;但由 于医生毕竟不是门己的父亲,所以他同时又成了病大得不到的那个男人的替身。这样,医生便既成了父亲又成了情人——换句话说,成了冲突的对象。在医生身上, 病人内心的)中突和对立得到了统一,并且正因为如此,便成了内心冲突的一种接近理想的解决方式。尽管医生一点也不希望这样,似他所得到的过高估价在局外人 看来却简直难以相信——因为在病人眼中,他简直就是救星或上帝……没有人能够长久地维持这一形象,这恰恰是因为这一形象太理想了……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是 一个给予者。对处在这种移情状态中的病人,这种暂时的解决自然是理想的,但也仪只是最初,到头来她仍不得不陷入同样的僵局。从根本上讲,问题并没有希望得 到真正的解决。冲突只不过是被转移了。但由于成功的移情至少能暂时使神经症症状得以消逝,弗洛伊德还是把它视为一种治疗因素并认为它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当 然与此同时他也看到,这仅仅是一种暂日寸的状态,闪为它虽然使病人有了痊愈的可能,却远远不是痊愈本身。”(《自我与无意识之间的种种关系》,PJ, P74.)
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移情”,医生通常是束手无策的。弗洛伊德最初的合作者
布洛伊尔(Breuer),就是闽 为被病人在移情作用下产生的幻觉弄得十分尴尬而放弃了对病人的治疗。弗洛伊德本人的对策也仪限于向病人指出这种情感源-十其对父亲的感情,从而把病人的注 意力引向对往事的回忆,至于病人能否因此走出困境,那义完全足另一回事了。一些医生主张寄希望于病人的“健全常识”,主张命令式地和毫不客气地对病人指出 “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怎么样。另一些医生则十分刻薄且不负责任地说:“当病人的钱用光了的时候,这种移情自然也就结束了。”这样,对病人 的治疗便成了一场儿戏或一句空话。
但荣格却希望在治疗上找到一条积极的出路。“我的病人早就没有钱了——如果她确实曾经有过一点钱的活——但我却好奇地想要知道:天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 将会发明出什么样的方法解廾移情的死结……我向她建议说,我们至少应留意一下未被我们优越智慧和自觉计划污染的心州领域中所发生的运动。也就是说首先应留 意她做的梦。”结果恰恰是在病人做的梦中,荣格获得了帮助病人走出闲境的启示。
荣格说:在病人所做的梦中,出场的演员几乎毫无例外地总是病人本人和医生。医生的形象在梦中有很大的改变:“有时候他具有超自然的体形,有时候他显得很老很老,有时候他类似于她的父亲,但与此同时又总是奇怪地与自然交织在一起。”例如有一个梦是这样的:
她父亲(他本人身材其实比较矮小)和她一起站在一座小山顶上,周围都是麦田。站在他身边,她显得很小很小,而他却仿佛是一个巨人。他把她像小孩子那样举离地面,抱在手中。风吹拂着麦田,随着麦浪在风中摆荡,他也在手中摇晃着她。
荣格说:他能够从这个梦以及病人所做的其它梦中辨认出许多东西。“第—个印象是她的无意识正毫不动摇地抓住我就是父亲兼情人这…观念,从而我们正力图解开 的那个致命的纽带反倒加倍地牢固了。其次,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看出:无意识总是特别地强调着这位父亲兼情人的超白然的、几乎是‘神圣的’性质,闲而进一 步突出和强化厂因移情作用而产生的过高估价。”荣格因此自问:病人是否至今不甽臼她的移情倾向所具有的幻想性质?或者,足不是即使甽白了这一点,山根无法 改变其无意识中的这一倾向。在万般无余的时候,荣格不止一次地考虑过诉诸病人的“健全常识”,试图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一劳永逸地结束他和病人之间这种精 神上的关系。
“然而当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掂量着这些梦的时候,我突然仿佛灵光一闪地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对自己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梦始终在用我和病人在我们的谈 话中都已经十分熟悉的那些隐喻在说话。病人无疑懂得她的移情倾向所具有的幻想性质。她知道我在她心目中是一个半人半神的父亲兼情人;而且,至少从理智上, 她完全能够把这一形象与实际的我区分开来。这样,这些梦明显地是在重复着她自觉意识到的那些东西,只不过从中减去了自觉的批判精神。”换句话说,这些梦始 终在顽固地与“健全常识”相对抗,并顽固地坚持其幻想的立场。“我因此在心里自问……无意识的这种冲动,会不会仅仅是表面上指向某个人,而在更深的意义上 却是在指向某个神?这种对神灵的渴望会不会是一种从我们内心最黑暗的深井中,从我们本能的天性中汲取出来的激情——它一直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影响,其深邃和 强烈都远甚于对某个凡人的爱?这会不会正是我们称之为‘移情作用’的那种不恰当的爱的最高和最真的意义之所在?它会不会多多少少体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就被 我们意识遗忘了的‘对神的爱’(Gottesminne)?”

然而有的时候,一些早已死去的象征,甚至是一些过去并未引起人们注意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今人的阐释,却可能突然展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某些早已死 去的作家或诗人(例如荷尔德林、卡夫卡),某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例如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别尔佳耶夫),今天却突然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推崇,就正好说明了这种情形。时间的推移使一些东西重新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们迎合了未来的需要或毋宁说未来选择了它们,这样,它们便 仿佛被未来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它们也闪此成为有待削释的象征。
象征的另一作用是它具有预言的性质,这一点特别表现在荣格对梦的理解中。在荣格看来,梦是一种特殊的象征,它往往具有预言作用;正像人的白觉意识总是在筹 划未来一样,人的无意识也总是酝酿着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把“自我”(the ego)视为自己的主人,但我们真正的主人却是隐藏在无意识小的“自性”(the self);自性不仅对我们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而且能够预见到我们的将来。这种预见往往出现在梦里,从而使梦作为象征具有了“先知”或“预言家”的意 义。
荣格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梦作为象征所具有的顶言作用。第一例子(也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个小女孩做的梦想。这个小女孩的父亲也是精神病医生,有一 天,他带着他女儿在圣诞节时送给他的礼物来见荣格。这礼物是一本小册子,上面记载着他女儿做过的许多梦。这些梦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一只仿佛是蛇但却有许多角的怪物,杀死和吞噬了所有其它的动物。但上帝从四个角出现,表现为四个分开的神,并使所有死去的动物获得再生。
一群小动物使小女孩感到害怕。那些动物逐渐变得巨大,最后吞噬了小女孩。
许多人在蚂蚁堆上打滚,受到蚂蚁的进攻。小女孩惊慌大措,掉进了河里。
月亮上有一片沙漠,小女孩陷进去很深很深,一直陷入到地狱。
女孩梦见自己患了重病,但突然从她的皮肤里飞出了一些鸟,她的病立刻就痊愈了。

不幸的是,病人从X太太的身上,得出的却是另——种结论。她把X、太太的患病和早死,
看 成足命运对X太太的惩罚。(这又是一种原始思维!)尽管病人一直不承认,们在病人意识不到的心理层面上,她其实足羡慕X太太那种“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 的。但这样一来,X太太的患病和早死就成厂命运对病人发出的警告。在一种不妨称之为“防卫过当”的心理机制下,病人不得不继续以道德的面具掩盖其内在的 “轻浮倾向”,不断以X太太的早死来吓唬自己,从而只能死死抓住自已的女朋友,以此逃避走向正常的生活——并最终阻碍了自己人格走向发展和成熟。
……

书评

序言

一位在本世纪享有巨大声誉,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堪称功成名就的伟人,竟然用《回忆·梦·反思》作为书名来传记自己的一生,这不免令人感到有一些沮丧和吃 惊。如果个人的生命价值真像他暗示的那样取决于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取决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去对他作出身份和地位的判断呢?即将结束的二 十世纪为人们提供了那样多的成功机会和就业领域,而他却至今难以被确定为严格意义上的医生、科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这会不会正是因为他注重内心 生活的完整更甚于外部世界的破碎呢?当一个人把他的兴趣更多地从外部生活转向了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阐释“心理”的种种象征而赋子人生以意义时;我们能够 因为他曾经当过医生,从事过科学研究、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写作过各种各样的著作和文章,就把他定位为医生、科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现代意义卜 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吗?
这里,我并不是要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仿佛我们面前的这位伟人是一位“古代”意义上的圣哲或先知——他醉心于神话、艺术、宗教,执著于一切精神产物和神秘 象征的“文本”阐释,始终不懈地致力于透析梦的预兆以及梦中包含的启示。尽管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德性,我还是更宁愿和那些思想较为开放 的传记作者一道,把他视为二十世纪最值得注意的精神现象之一,看看他究竟能否给我们以某些有益的启迪。
毫无疑问,从职业上看,荣格首先是一名医生。但作为医生,他的确与其他医生大异其趣。这倒不是因为他并非一般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而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和心 理医生,而是因为他根本不像大多数医生那样对医学问题持一种“科学的”、“唯物的”态度。例如,他居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甚至断言死后的情形至今仍 然未知——“死’亡以后的‘科学’证据在哲学上根本是不可能的。对这种事情我们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人生诸阶段》)他认为对那些因死亡逼近而感到人生 没有意义的人来说,相信灵魂不朽、相信死亡以后生命仍然存在比不相信要好一些;他认为信仰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因此即使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考虑,有信仰也比 没有信仰要好一些。对被迫处在死亡恐惧中的人们,他提倡以一种更能适合自己的解释去消除生命在死亡威胁下可能给人带来的毫无意义感。站在医生的立场,从治 疗的角度考虑,他居然认为宗教信仰是符合心理卫生的;“作为医生,我认为从死亡中发现一种能够为之努力的目标是符合‘卫生’的,反之,在死亡面前退缩则是 不健康、不正常的,它使我们的后半生完全失去了目的。我因此认为拥有一个超世俗指向的宗教,从心理卫生的观点来看显然是合理的、可取的。当我住在一间房子 里,心里却知道它在两周内就要塌下来砸在我的头上,我所有的生命功能便会因为这一想法而受到损害,但如果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就能正常而舒适地居住在里 面。因此,从心理治疗的立场,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转换,看成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其范围和延续均在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外,我认为是可取的。”(同上,p21) 这哪里还像一个医生,哪里还像一个相信科学、相信生命是一种“蛋白质现象”的人说的话。这倒像一个用廉价谎言,用精神鸦片欺骗和麻醉病人的江湖郎中。—— 但这些话中真的就一点深刻的智慧也没有吗?
同样,我们也不能把荣格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一般的精神分析学家通常都把自己对病人的帮助,理解为帮助他人“适应”现实、“适应”外部世界。他们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通过分析病人的深层心理,找出其不能-与外界和谐的隐秘原因,并通过使病人最终摆
脱 这些梦魇的纠缠而走向对外部世界的顺从和适应。但荣格心理学却抱着与此完全不同的宗旨。在荣格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达到精神的综合,这种 综介只有在病人的心理取向从外部价值的执著,返回到内在。价值的追求时才能实现。心理治疗不能着眼于“向现实认同”而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相反它必须同时 也接纳和吸收来自精神深处的“他性”(the other)并经常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作相互,理解的对话。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为了适应当前的现实而压抑那些一直是生命根本的需求,不能为了适应现 实而使自己陷入精神的单一、枯竭、分裂和破碎。在心理治疗中,荣格一直着眼于这样一条宗旨,那就是帮助病人摆脱囿于外部世界而不能回归精神故乡和重建精神 家园的处境。在对梦、幻觉和各种“症状”的重视中,荣格最终是要病人通过对“自性”(the self)的阐释,达到完整的自我认识并由此而把握住人生的意义。可见,作为特殊意义上的精神治疗者和“现代先知”荣格与一般的精神分析学家是大异其趣 的。
……

标签

冯川 人格 荣格

评论0

最新评论

荣格与心理分析 » 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