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定价 ¥10.00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作为心理学家的阿德勒对儿童格的形成及其培养的理论,既独到又深刻。虽然这本书发表距今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见解在当今中国,对于人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是译者的看法,也是译者翻译这本心理学和教育学名著的原因。当然,所有喜欢了解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人都会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教益。

在哪儿买《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卓越网:7.70  节省2.30
当当网:7.00  节省3.00
蔚蓝网:9.50  节省0.50

作 者:(奥)阿德勒 著,韦启昌 译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2
ISBN:7202032287
定 价:10
丛 书: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简介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作为心理学家的阿德勒对儿童格的形成及其培养的理论,既独到又深刻。虽然这本书发表距今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见解在当今中国,对于人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是译者的看法,也是译者翻译这本心理学和教育学名著的原因。当然,所有喜欢了解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人都会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教益。

编辑推荐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和它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书摘

千不不要相信用羞辱的方式能够改正孩子的行为,虽然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由于害怕别人耻笑似乎改变了举止。用取笑孩子的刺激方式是行不通的,这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得出来。一个男孩由于不会游泳而受到伙伴的取笑。终于,他忍无可忍,从跳板跃进了深水之中。人们几经努力才把他救了起来。一个胆怯的人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或许会铤而走险以抗衡他的胆怯,但他做的这些事情极少是恰当适宜的。通常那只是对付他的胆怯的一个无用的方法,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例子中的男孩内心是胆怯的,他害怕承认不会游泳,因为这样他担心会在朋友当中失去地位。他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并没有克服他的胆怯,他不敢面对事实的胆怯倾向反而更得到了加强。
怯懦这一性格特征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老是对自己忧心忡忡的孩子再也顾不上理会别人;他会不惜以他人为代价去赢取自己的尊严。怯懦带来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破坏人的社会感情,虽然它远远不足以消除对他人意见的恐惧。一个懦夫总害怕遭到别人的讥笑、蔑视或者忽视。他犹如生活在一个敌国,他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这种怯懦型孩子很多时候会变成尖酸刻薄、唠叨挑刺儿的人;他们不愿意赞扬别人;如果别人受到赞扬,他们就会羡憎交加。所以,一个人不是凭借自己的成就去超越别人,而是通过贬损的手段达到目的,这就表现了他的怯弱。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苗头,教师就要责无旁贷地帮助孩子消除对他人的敌意。没有发现问题的教师当然会得到谅解,但这样一来.应该如何改正孩子的那些不良性格特征就无从谈起了。当明确了我们的目标:让孩子跟生活和世界达致和解,让孩子看出他的问题所在 ——电的错误就在于他期望无须通过努力就能赢取别人的敬重——一旦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如何着手帮助这个孩子了;我们就懂得应该培养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应该教育孩子不要蔑视别人:无论别人做了错事,还是功课得到很差的分数。不然,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剥夺了孩子的勇气。
一旦孩子被剥夺了对将来的信心,那结果就是他从现实中退缩,从生活中消极无用的方面寻求补偿。教师最重要的任务——甚至可以说他的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学生不会失去信心。那些剐入学就已经灰心气馁的孩子需要通过学校和数师的帮助重拾信心。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为假如孩子们不是以希望和喜悦期待着将来,那么,要教育好他们是近乎无望的。
有一种气馁只是暂时性的,那些目标过高的孩子尤其体会过这种气馁;有时候,尽管他们一直学习进步,但当完成了学校的毕业考试,他们必须面临选择职业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目标过高的孩子,一旦没有取得名列前茅的考试成绩,就会泄气好一段时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在小知不觉中酝酿已久的冲突突然爆发。孩予变得全然不知所措,或者神经焦虑不安。如果这些泄气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就会变得做事有始无终;他们长大以后,会频繁变换职业;他们总不相信能完满地做好一样工作,并且他们总是患得患失。
孩子对自己的评估很重要,但用问问题的方式不可能知道小孩对自已的真实看法。无论我们的问题提得多么巧妙,我们得到的只是不确切和含糊的回答。_些孩子会认为自己感觉_良好;另_井些孩子则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对后一种情况稍加考察,就可发现这类孩子身边的成人,曾经反复多次地跟他们说过“你确实一点用处都没有!”或者“你真蠢!”之类的话。
孩子很少有听到这样严厉的责备而又不受伤害的。但有些孩子会采用低估自己的手段来保护自我
如果孩子对问题的回答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对他们自己的判断,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他是如何面对碰到的难题。例如,他是否以自信、果断的态度迎向困难,抑或在困难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是缺乏信心和勇气最常见的迹象。他或许一开始会豪气十足,但当真的要和困难短兵相接的时候,他就缩手缩脚,甚至裹足不前了。有时候,这些孩子被形容为懒惰,或者心不在焉。这些形容尽管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他们不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解决问题,而是把全部精神集中于遭遇到的困难。有时候,一个小孩会蒙骗大人,使他们错误地认为他能力欠缺。当我们了解情况的原委,并且以个体心理学的原则作指导,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是缺乏信心,也就是过低地估计自己。
人在追求优越感时会选错方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经常可见那些内心苦苦追求优越感的孩子,全然不考虑到别人。他们敌视他人,违法乱纪,自私自利。
但那些行为最为恶劣的孩子都有一种绝对是人性的特征:无论怎样,他们始终隐约感觉到自己是人类大众的一员。虽然他们生活的计划越远离人与人共同合作的概念,他麴就越缺少社会感情,但他们的自我与他们周围的世界形成豹关系始终以某种方式表示出来。我们必须找到能暴露出他们隐藏的自卑感的那些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孩子的眼神就是其中之一。眼睛这一器官并不单纯接受和传递光线,它们还服务于社会交流的目的。一个人打量他人的眼神,显示出他对与人交往的愿意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那样重视一个人的眼神。根据一个人打量我们的眼光就可以判断出他对我们的看法;从袍的眼神可看到他灵魂的一部分。虽然演绎有可能出现误差,但从一个孩子的眼神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友善的人——这还是比较容易的。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正视大人的孩子都心存疑虑。他们并不一定感到良心上过不去,或者沾上跟性有关的不良习惯。他们回避的眼神只不过显示出他们想尽量避免和他人发生哪怕只是短暂的紧密联系;这显示出这个孩子并不合群。召唤一个孩子过来时,他靠近你的距离也是一种信号。很多孩子会保持一段相当的距离,他们首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然后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才接近你。他们以怀疑的态度看待与别人紧密的接触,这是因为他们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他们把自己片面的体会视为一种普遍的情形,并错误地应用这一看法。
……

译序

本书著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一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卑感的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亦即心理、感情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关于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这一核心理沦,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他推而论之,认为人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克服人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尤其是在人的幼年时期。人的冲动就是要努力达致完善,这表现为争取获得优越感——也就是对人的不足感和自卑感的一种过度补偿。个人的人格——包括他的目标、他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努力方式——决定了他一整套生活方式。个人的人格,或者说他的生活方式,在一个人的早年业已形成。他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他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及对事物做出的反应就都尤不以他的这一生活方式为依据。另外,阿德勒强捌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分子,一个人对待他社会中的同类的态度.以及他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他的理智、他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他对于自卑的克服为标志;精神疾病则是以自卑感肆虐、自我中心、全力寻求自己的利益而罔顺他人等特征为记号。由于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找出人格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人手。另外,既然关乎人的一生精神健康的人格形成于儿童期,那么,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教育”一词在阿氏心目中的含意。阿氏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他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论是他作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的成果,或者说,副产品。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理论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仅仅理解为致力于向孩子灌输空洞的道德说教、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阿氏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和上述对教育的见解迥然有别的理论。阿氏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晶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如何帮助孩子积累书本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智力一类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心理,才能客观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所谓的智
力,不也就是客观地理解和处理人和事的能力吗?阿德勒甚至指出:儿童太过沉迷于阅读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应该多在户外活动,和他的伙伴一起玩耍;阿德勒提醒我们注意那些阅读量超乎寻常的孩子:他们有可能利用积累知识来追求优越感,而这种争取优越感的方式其实并不足取,这种方式和一些孩子的搜集物品的倾向和哗众取宠的习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各种各样,孩子的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或者无心向学,甚至打架闹事、触犯法律——所有这些问题都在这本书里得到细致的分析。


标签

阿德勒

评论0

最新评论

精神分析 » 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