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就是硬道理

> 童年就是硬道理

陈天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5-6
9787313129611
42.00

女高管:三岁女儿为何总是打自己

倾诉女主角:丽鸢(化名),36岁,外企高管

心理咨询师 陈天星

丽鸢,一位全球500强外企的人力资源总监,她身材窈窕、面容美丽、言谈睿智,看我的眼神专注而有力。然而坐定下来后,说着说着,她突然流露出了困惑、自责的神情:“我虽然掌管着公司在全球1000人的职场沉浮,但是,我却无法让三岁的女儿停止伤害自己。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成功和强大……

女儿平时表现都很好,去年上了幼儿园后,老师也说她是班上最听话的孩子。她看上去温和宁静、懂礼貌,假如哪个小伙伴违反了纪律,她总是会去纠正。但是,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女儿在家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拿自己的身体出气。比如,我们都在看电视,她突然拿起遥控器换台,我马上告诉她,不该这样不尊重别人;然后,她就开始打自己的头。

仔细回忆的话,女儿打自己的问题似乎就是由此而起的。记得一开始我批评并严厉禁止她某些不好的言谈举止时,她会打我;于是,我把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之后她倒是不敢打我了,却开始打自己。甚至有几次她在梦中都边哭边喊:“都是我不好,妈妈,不要训我。”每当这时,我都很抓狂,我不知该怎么办了。难道是因为我的教育,让她伤害自己的吗?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是温暖和谐的,怎么会变成像现在这样紧张压抑呢?

其实,我真的拼命地想去爱女儿,从来都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训斥她,只是想让她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举止习惯,可是,在她心里,怎么就会把我理解成一个严厉恶毒的母亲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自然地想到了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标志性名言:“从来没有幼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幼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了照顾他的母亲。”于是,我要求丽鸢下次咨询的时候,把女儿一起带来,我希望看到她们母女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为孩子比较小,我决定引入沙盘游戏来观察。当丽鸢的女儿小美(化名)一见到满屋的沙具时,表现得非常兴奋,立刻就要开始玩耍,甚至等不及我来告诉她怎么玩。这时,丽鸢把她拉住,告诉她需要先听我说好怎么玩再开始。我说没事,她能自发地玩也好,没有太多的规则。于是,丽鸢就放手让小美去玩了,但是,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因为她的眼神不时地在关注小美。当小美把沙子拍出了沙盘时,她快速地走过去,拉着小美的手严厉地说:“不能把沙子搞出来,这样地板就被弄脏了!”可是小美显然不愿意停下游戏,她努力想要挣脱,但是丽鸢把她抓得死死的,小美突然用另一只手开始打妈妈。这时,让我吃惊的一幕发生了,丽鸢抓住小美的手告诉她:“你要是打妈妈的话,妈妈也会打你!”然后,小美继续打妈妈,丽鸢也开始打小美的手。这时,我对小美为何总是要打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些线索。

[心灵对话]

我:我注意到你好像从小美开始玩沙盘起就比较紧张?

丽鸢:嗯,我担心她会闯祸。

我:她这么小,会闯什么祸呢?

丽鸢:你不知道,她虽然小,但有时脾气也很大的。

我:就像刚才她打你时那样?

丽鸢:是啊,我感觉有时候她就像一头失控的小野兽。

我:你是说你能体会到她身上的攻击性?

丽鸢:对,一种攻击性,我很害怕要是不管理这种攻击性的话,以后她长大了就无法无天了。

我:哦,或许是你的母爱让你太紧张了。

(此后的一次咨询中,丽鸢表现得无精打采。)

我:今天怎么好像没精神?

丽鸢(随意地回答):今天来得太匆忙,忘记喝酒了。

我:喝酒?你平时经常喝酒吗?

丽鸢:是的。平时压力比较大,闲暇时我喜欢放松一下,喝点红酒。

我:还有别的发泄方式吗?

丽鸢:有时会喜欢开快车,加班会多次喝类似兴奋剂的功能性饮料,也会在家泡澡……

我:有没有觉得其实你的这些爱好中,也隐藏或者说压抑了某种攻击性?而且这种攻击性指向的是你自己?

丽鸢:是吗?我以前还真没这么想过,不过现在被你这么一说,感觉确实挺有道理。

(接下来,我们的咨询由孩子的问题转向了丽鸢身上。)

丽鸢(回忆起自己身为企业高管的母亲):小时候,我害怕母亲,她是那么成功、威严、强势,我敬畏她、崇拜她。她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很完美,领导和下属对她永远满意。我感觉我们之间距离很远。我一度想做个完美的孩子,也努力向她看齐,做个令她满意的女儿。在母亲面前,我好像不知道什么叫自主性,她就是我精神的主人。她给我挑的小学、初中、好朋友。读高中时有个男孩子追我,母亲知道后带着我到人家家里,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以后要考大学,现在不可能因为谈恋爱而放弃前程。当然,我的大学专业也是她挑的。甚至,我的老公也是她挑的。

(说到这里,丽鸢哭了。)

五岁时,我想去游乐场玩,母亲不同意,但我坚持一定要去,她也同样坚决地告诉我:“你要是不跟我走,我是不会回头找你的。”于是,我赌气一个人去了,可当我走到游乐场门口转身看不到妈妈时,我是那么恐惧和绝望。我后悔自己又让妈妈失望了,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现在想想,那时候妈妈要是可以包容我的坚持,哪怕只是站在原地,那么,我也会飞奔回她的身边,因为,我明白至少自己的坚持不会是那么“十恶不赦”,我的坚持也不会摧毁心中最爱的人。

[解码]

这里想向大家介绍亲子关系中的“容器”理论。“容器”是指母亲应该具有一种功能,当幼儿开始发泄情绪、或者说具有攻击性时,母亲可以吸收和转化这些负面的心理能量,经过过滤后把一些不那么强烈的情绪返还给幼儿。

当幼儿出生后,他的自主性也开始出现,幼儿不可避免地感到来自体内的强烈的情绪刺激,可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功能还比较脆弱,无法过滤和处理,就需要母亲来帮助他过滤和处理。

其实每个幼儿都有攻击本能,表现出来就是愤怒情绪,一旦他们的自主性得不到尊重,攻击性就会出现。而当幼儿向外表达攻击性时,其实也会害怕;但是,如果不把攻击性释放到外部,攻击性就会指向内在,也就是攻击自己,就好像小美在打妈妈被制止后,改为打自己的头。如果母亲可以承受孩子的攻击性,那么,对幼儿来说,就意味着自己的攻击性虽然强大,但还不至于毁灭母亲。或者说,母亲一次次地在幼儿的攻击性下复活,这样,幼儿就会感到其实自己的攻击性也没有那么可怕,这样,他就会开始接受现实,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而不会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

经过几个月的咨询,丽鸢渐渐体验到“容器”的重要性。随着她对女儿攻击性的包容和转化,女儿也越来越减少了自我伤害的行为,母女关系也趋于真实和亲密。

[支招]

作为一位母亲,假如你想生一个健康的宝宝,你就必须关注和呵护你的“子宫”,让它可以提供和滋养宝宝的各种生命物质需要; 假如你想培养出一个自主的孩子,那么,你就必须关注和锻造你的“心理容器”,让它可以包容和转化孩子的各种情绪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