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 嫉妒

维多利亚·格林利夫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11
9787302478683
69.00

第一章我的真实体验

早年,经人介绍,我为一名年轻人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他就读于一所常春藤大学,是法语专业的高材生。他曾在巴黎留学,在那里待了几个月。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留学期间一直努力将平均绩点保持在4.0,这给他带来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出门在外还要处理与寄宿家庭间的关系,“内忧外患”使他濒临精神崩溃。于是,他离开巴黎回国,向我寻求帮助。

离开了引发压力的环境,加之适当的药物治疗,当然,毫不客气地说,还有我的心理治疗,他的状态恢复很快。疗程结束后,他送了我一幅挂画,上面画着郁金香,他还请了一位业余厨师,计划烘焙一个香橙味蛋糕,结果试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家中的鸡蛋都用完了。

随着治疗的推进,他的状态越来越好,而我却感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我不断审视自我,反思我的态度、举止和话语,这种自我剖析的频繁程度超出了心理治疗师的惯常水平。从一开始,我就察觉到有一个因素始终在干扰我的治疗工作。

究竟是什么因素呢?是这个年轻人的母亲。我们素未谋面,仅仅在电话中交谈过几次。我遇到的麻烦是,我发现自己对她一直心存嫉妒。原因是这样的,我的大儿子丹尼尔(Daniel),比来找我治疗的年轻人小两岁,同样在一所常春藤大学就读。

令人苦恼的是,他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行为举止常给人造成伤害,大家都不愿与他打交道,但考虑到他出众的智商,有时也会把他找来。最后,学校不得已将他送上法庭,开除学籍。1我始终在问自己:为什么我能够帮助那个天资聪慧的年轻学生?为什么我和我的丈夫,以及这些年来咨询过的专家,没有一个让我那个聪明却固执的儿子走上正轨?为什么我孩子的病治不好,更别说拥有一个正常的孩子了?为什么我没能逆转这种越来越糟糕的发展态势?我也是一个好妈妈!在这个孩子到来之前,我有过三次失败的怀孕经历,我渴望他的降生,我爱他,我尝试过各种办法——解释、教育、奖赏、惩罚,可惜均未奏效,更别提专家们给的各种建议。

我如此轻松地帮助了这位学法语的年轻人(我手上也有过棘手的个案),其他的专家竟帮不了我的孩子,这是多么讽刺!

“为什么那个女人的孩子能被治好,而我的孩子却在校园里惹是生非,两次被告上法庭,最终被开除?”【1】

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让我更加生气,甚至感到羞愧,人们认为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生来就是一块白板,就看外在世界(即母亲)怎样书写。因此,1  在《一把尘土:一个母亲的不幸》(A Handful of Ashes: One Mother's Tragedy)一书中,我讲述了我与我大儿子之间的故事。

一旦孩子做错了事,人们往往会说:“找他妈去!”【2】当时还处于20世纪下半叶,对于像我这样的母亲而言,这话就是一块压在心上的大石头。更为讽刺的是,精神病学的专业背景让我对“母亲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观点难以释怀。我疯狂地审视自己,在对待儿子上,我是哪里做错了,或是哪里做得不够好、不到位。我应该算得上一个称职的母亲,而投入与产出却不对等,尽管尝试了各种办法,结果依旧未发生改变。

治疗效果在那位年轻人身上逐渐显现,预期目标实现后便可结束治疗了。我盼望他回到校园,我同样盼望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摆脱嫉妒的困扰。

那几个月,我对于涉及病患的嫉妒情感特别敏感。精神病患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难题,所幸,很少有人诱发我产生嫉妒和不平,即上述的那种感觉。可后来,类似的感受再次袭来,这次的嫉妒来自我先生治疗的一名患者。我先生涉猎广泛,擅长治疗各种有关机体失调的疑难杂症。有一天,他接到了他高中朋友唐(Don)的电话,他们有好几年没联系,唐这次联系是为了孙子。

“坐飞机来吧!我觉得我能帮上忙!”我先生说。他先从孩子母亲那里了解了详细情况,之后带孩子到医院做了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在治疗开始之前,还让护士给孩子打了一针。神奇的事发生了,孩子的状态在几天内逐渐好转,几周之后便出院了。

孩子的奶奶听闻我正在收集食虫植物,从佛罗里达州给我寄了猪笼草表示谢意,她还给我的孩子们寄了一条短吻鳄宝宝,有一次,我那个近视的小儿子凑近了去研究它,鼻子还被咬了一口,幸运的是有惊无险。(有几个人能从短吻鳄嘴里逃生?)几年过去了,孩子和他爷爷一直心怀感激,说我们救了他一命。

这件事倒是没有那位法语专业的学生让我揪心,一来毕竟这孩子不是我亲自治疗的;二来我那个惹事的大儿子还没发展到违法犯罪那一步。可是,我能感受到那种熟悉的嫉妒,在我先生的帮助下,那孩子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而我的大儿子依旧如故。

我忐忑地问丈夫面对这两个病患时,他是否和我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你能治好唐的孙子,却对我们的儿子无能为力,你没有感到苦恼吗?”他很惊讶,只回了一句“这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他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宽慰我。我接受过古典精神分析的熏陶,有着超强的自我觉察力,能精确地感知内在情感,它帮助我成为一名良好的心理治疗师,缺点却是心里藏不住秘密,很难把这些令人不悦的关于自我的消极感受藏匿在无意识中。我先生从未分析过这种感觉,从来没有感到自己心存嫉妒,当然,他的专业领域也不需要他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我对那名法语专业学生母亲的嫉妒揭示了嫉妒的一些特征。

第一,嫉妒大多包含相互比较,嫉妒他人常让人感到心情 不悦、有负罪感和羞耻感。

第二,嫉妒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也不会从中体会到快感,人们把嫉妒归为“七宗罪”之一,认为这是一种人类恶行。人一旦体会到自己产生嫉妒之情,常常会感到羞耻,对于那些平时品行修为要求较高的人来说,嫉妒加上羞耻,就好比雪上加霜。

第三,嫉妒者能够在语言等各方面佯装若无其事,嫉妒对象难以察觉。(通常嫉妒者的嫉妒之情会被“压抑”这一防御机制带入无意识,所以会莫名其妙感到不适。)

第四,旁观者更容易找出嫉妒者行为举止中的破绽,嫉妒者极少坦白自己的感受。这些行为可能是突然的沉默或躲闪,也可能是攻击行为,甚至有时是在对嫉妒对象的溢美之词前加上了“但是”。

第五,人们难以摆脱嫉妒。人们常常嫉妒他们喜爱的人,或者是亲近的人,亲近可以是社会交往上,也可以是情感交流上,或者仅仅是距离近,比如说,在一起工作,所以,嫉妒者与嫉妒对象打照面是无法避免的。

第六,嫉妒者可能存有伤害或攻击嫉妒对象的行为倾向,尽管这无济于事。纯粹的嫉妒是一种内在情感,仅仅影响嫉妒者本人。然而,嫉妒一般不会单独存在,它常常与其他情感交织在一起,这之中绝大部分是令人痛苦的,比如贪婪、愤怒、狂妄、怨恨等,这之中也有少数积极的,比如爱慕。有一种较少见的情况,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却无法拥有,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能够帮助那位年轻人恢复健康,却治不好自己的儿子。

将儿子与自己的病患(甚至是先生的病患)相比较而产生的情感冲突仅仅是几次嫉妒经历中的一个,也正是这种体验促 使我记录下这种感受,有我自己经历的,有我在家人间、朋友间以及治疗过程中看到的,也有从文学作品中读到的。

在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本写“嫉妒”的法语著作,作者欧仁·雷加(Eugene Raiga),该书于1933年问世,尚未翻译成英文。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它,并将其全文复印。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已退休的法语教师,答应与我一同翻译该书。

他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从未经历过嫉妒。”【3】“也许吧!”我笑了笑。

一天晚上,我和先生去听音乐会,顺道把书给了他,请他预览一番。回家后,我收到了朋友的留言:你是在哪里发现这本书的?这本书让我震惊!

——————

 【1】学校告诉我,他们历史上有五次把学生送上法庭,两次发生在我孩子身上。

【2】  多年前,我还是一名精神科的住院医师,我认为治疗儿童患者,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从中发现端倪,特别是孩子的母亲。一开始,医院将我分在儿童病房,我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个八岁的自闭症患儿。一般而言,病情严重的自闭症患儿,其父母的婚姻关系中矛盾重重。至今,仍能够记得那孩子母亲脸上痛苦的表情,在今天看来,当时我应该首先安慰两位家长,而不是关注他们的婚姻问题。那时,我们那儿有一位来自多伦多的客座教授雷·基勒(Ray Keeler)博士,学界领军人物,我十分钦佩他,他独自一人坚持研究儿童自闭症的生物学基础——“瞧!他一直在摇晃、翻转、击头。我们可能不了解原因,但这些行为一定与神经有关”——然而,其他同事都在背地里或当面嘲笑基勒博士,我们主任说:“基勒估计连身份证掉了都不会发现。” 唐描述了他孙子的症状,家里人四处求医,医生都表示为难。

【3】每个人对于嫉妒的反应各不相同。我遇到过许多次,索尔格也和我有过相同的体验。有人却说:“嫉妒?我没有意识到。”他们难以察觉和体会这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