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爱情

> 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爱情

斯蒂芬·A.米切尔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12
9787518435388
56.00

推荐序

世界上充满了才华横溢的思想家。人类明显具备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复制出人类智能的潜能,关于这种潜能的详细阐述也越来越多;遗传学领域也包含着许多复杂难懂的知识;随着研究的推进,人类制造出能够独立存活的克隆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些让人惊叹的信息洪流经常冲击着我们的思想。然而,日常经验中最能触动人心的议题依旧模糊不清、神秘未解——仅有在概念层面的描述,实践层面却悬而未决、难以令人满意。生命仅有一次,我们希望它充实而富有意义,希望终生维系着爱意与激情。大部分人都渴望着与某个重要他人拥有激情之爱—爱意初萌芽,继之以浓情,长长又久久。我们似乎可以轻易地提出这些问题:是什么让人觉得亲密关系是既饱含激情又富有意义的?这种富有意义的激情体验能经久不衰吗?考虑到各种待承受的挑战——为生计而奔波、处理家庭琐事、养儿育女、日渐衰老—激情体验又如何从中幸存呢?

最杰出的思想家似乎也很难给出答案。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尽管有着非凡的天赋,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但其理论构想对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当然,他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太乐观。在他对人类心理的构想中,性欲的激情与持久的爱意有着不同的起源,前者是远古的遗传,后者是文明的教化,两者之间成反比而且相互锁定。关系中的性欲激情预示着缺乏足够的温柔和尊重,反之亦然。精神分析因为能够最深刻地理解情感生活而自豪,但此时它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概念上的死胡同。弗洛伊德所生活和著述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然而在这样一个从根本上影响了所有人的领域里,一直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思想。

我和斯蒂芬共同生活了近30年,一起工作养家。我一直很喜欢他对待思想的普遍主义倾向这个品质。在当代和后现代智识风潮中,他的思想蓬勃发展,他愉快地建构又解构着那些通过广泛阅读和临床工作搜罗的思想。

他天生严谨、理性而诚实,无论研究哪个学科,他都着迷于那些精妙的思维过程。他喜欢各种思想,喜欢和它们“玩耍”、抓取它们、观察它们如何支撑起人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索。最重要的是,他喜欢与他人分享。他欣赏且感激他人的见解,将之视为慷慨的礼物。陪他去书店就像带孩子去糖果店——最终不得不离开时,沉甸甸的包裹里总是装满了哲学书、诗集、最近出版的小说、吸引了他注意的晦涩难懂的物理学书籍,还有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佛学方面的书籍,有时也有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潜在的竞争:在他宣布安放一个新书架到墙边之前,我能否先一步把画装裱好并挂到墙上。他锻炼时还会听音乐史之类的录音课程。当偶然发现某个特别好的措辞方式或者发人深省的表述时,他喜欢清晰地呈现这些观念,并向家人大声地朗读相应文章。 

斯蒂芬从家族中“继承”了对权威结构的审慎态度,所以不管对专业领域的挑战和质疑会带来多少忧虑、烦恼和混乱不安,他都能很快挣脱精神分析中那些僵化原则的束缚。在职业生涯早期,也就是他刚完成临床训练不久,“同性恋是病理性的问题”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而他是传统精神分析中第一批公开并且富有成效地挑战这一观念的人之一,最终这一错误概念被从精神病学官方疾病命名体系中移除了。

斯蒂芬轻松涉猎了大量精神分析文献,在那个年代,这些文献被严格划分进互相竞争的几个理论传统中,并且主要由经典弗洛伊德取向所主导。这种主导取向宣称其他几种非正统取向是“非分析性的”,也是边缘化的。为了鼓励更具有创造性的见解,他创办了杂志《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用以发表那些被认为是非经典的、边缘化了的著作,这对那个时代来说是个具有革命性的创举。他还组织多位不同理论信念取向的分析师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讨论,这使人们得以在互相对比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的临床取向和理论构想。他组织了多场会议,邀请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来参加,以研究人类经验中那些普遍性的问题。

斯蒂芬沉浸在精神分析各个分支和各种争议中,并开始感兴趣于那些他觉得相对不被主流承认却又具有扩展性和普遍化潜力的思路——从表面上看,这些思路在沿着彼此矛盾的路径推进。他和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重新定义了精神分析的类目,将关注的焦点从阐释性欲和攻击欲及症状消除方面转移到生活的品质、个人体验的意义、自我感和与他人的联结等上。当时的文化氛围认为分析师的知识和权威已经定义了分析过程,而斯蒂芬的临床取向则被定义为“关系性精神分析”:强调来访者和分析师间的协作性和开放性,通过发人深省的提问来赋权来访者对咨询过程的参与,而不是假定分析师的陈述性诠释可以揭示来访者心理上“真正发生了什么”——“陈述性诠释”这种表述方式也暗示了分析师拥有某种特权式的知识。

斯蒂芬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感兴趣,但“激情关系如何保持生命力”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中,频繁地成为他临床著作的关注点,也是我们彼此交流时的常见话题。

在非常仔细地保护来访者身份和隐私的同时,我们也乐于和对方探讨临床工作中的困境,分享新颖的见解,深入反思临床工作所带来的那些困惑又迷人的议题。一位女性觉得和约会对象从来“不来电”或一位男性发现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上了另一个人,这种现象隐含的剧本是什么呢?如何在治疗过程中打破这些凝滞的僵局,将之激活,为之充能?她或他如何能找到真正有意义的答案?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更加自由的性习惯?是否也意味着对伴侣多样性有更大兴趣?后者会导致已婚或承诺彼此忠诚的伴侣出现频繁的外遇。或者,这些解释只是一个简便而令人舒适的借口,以掩盖个体难以和伴侣变得亲密的真相。是否有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对象若不是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感情就会变成“一地鸡毛”吗?一个人应该在两性关系中付出多少精力?一段关系中哪些活动是有滋养作用的—而不是试图通过乏味的过度分析来避免承认这段关系事实上已经难以维系?鉴于斯蒂芬和我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也都非常关心彼此关系的质量,当来访者因这类议题来寻求帮助时,我们会觉得与来访者建立了同盟关系。

斯蒂芬不会随机开展研究项目——他被那些在他看来存在错误或者见解过度狭隘的重要领域吸引,他关注的议题包括:精神分析专业的结构、同性恋者的边缘化、精神分析领域中被剥夺了话语权的理念、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而被重新概念化的精神分析等。过去他写了许多书籍和论文,现在他想挑战一个真正困难的议题!他决定更系统地思考和论述关系承诺中的爱意和激情。在这个研究中,他想要采用精神分析领域中那些最新的、更有创造性的见解,也给人们更多渠道去了解精神分析领域的新成果。在通俗文化中,人们频繁地忽略这些最新的成果,轻易而盲目地把精神分析等同于过时的弗洛伊德式构想。斯蒂芬也想使用源于精神分析领域以外的那些成果——源于哲学、历史学、文学的成果——以便更深入、更有成效地研讨这些议题。他希望促进精神分析与更广阔的观念世界发展出更好的联结。

斯蒂芬得出这样的结论:太久以来,精神分析将它对某些问题深思熟虑的成果置于“特权”位置,而这既无必要,也无帮助。因此,他决定这本书不应该直接面向精神分析师的专业团体,而应该适当地面向大众。

读者可以期待些什么呢?多年以来,斯蒂芬在私人学习小组里教授过数百名学生。他在精神分析领域的教学是传奇式的:人们加入了他的学习小组,持续数年沉浸其中——因为内容从未冗余重复,也从来没有一个“派别路线”可以定义他的教学。有时他会和我谈起某个特别令他沮丧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只有在阅读到和其观点不同的材料时才会变得有批判性。他将自己的教学描述为:努力点燃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思考作者试图解开的棘手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新颖的角度审视同一个议题,或者在认真考量某个作者理论取向的背景信息后,理解他做出了多么具有革命性的贡献。

某个学生这样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学习小组中听斯蒂芬授课时,我经常把他想象成一个织布工。他总是把颜料和纹理添加到做工复杂的纺织品上,利用每一根纤维、每一条思路。”斯蒂芬当然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受尊重的思想家,但他对学生是否支持他的某个具体见解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于激发学生去思考。

阅读本书就像应邀进入一个类似的学习小组。“爱情能长久吗?”思考这个有趣的问题令人很愉悦,本书有时也写得诗意盎然,故事中的困难情境和人物的内心挣扎让人感同身受。这绝对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它并没有简单地把信息像食物一样放到精美的盘子里送给读者,让读者被动地等待启蒙。就像临床工作一样,斯蒂芬认为本书最有力量的影响来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的个人卷入。他会潜移默化地邀请你和他一起思考,共同解密充满激情的关系中人类体验的矛盾本性。本书提供了一些材料,阐释人们在所承诺的关系中为了维持浪漫而遭遇的挑战。当你思考这些临床材料时,他也会邀请你暂停,一起探索自身这方面的思考和体验。斯蒂芬邀请你与他合作,并用这样的方式致敬你的智慧,支持你用它更好地掌控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想你可能会带着自身深深的感触去阅读这本书。如果持续阅读下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带入了过往那些亲身经历的细节,带入了那些私密关系的“缝隙”—这些可能都是以前从没有真正思量过的陌生之地。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既兴致盎然又困惑迷蒙,仿佛内心打开了一道门,通向了一间房,而这心门和心房却从不为你所知。

“爱情能长久吗?”斯蒂芬不是在提出一个反问,而是在向所有人发出邀请,邀请我们和他一起重新思考人类在爱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那些最深刻、最根本的方面,去探索和领悟属于我们自身的答案。 

玛格丽特·J.布莱克(Margaret J.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