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巴菲特
新世界出版社 2011-3

Chapter 1 安于平凡

  你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

  自我出生以来,曾听过很多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并非对我个人,而是对我的家庭。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普通",说穿了就是一个人可以"正常生活",被周围的人所接纳。换句话说,"普通"就是一个人有绝佳的机会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

  这种自我展示的能力来自于我们所拥有的人际和情感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从家庭中学习来的,确切地说,是我们通过耳濡目染吸收来的。

  我在本书中谈到的一切内容,均建立在这些核心价值观之上。因此我们不妨对其中一些观念稍作审视,也思考一下它们是如何代代传承的。

  如果要列个清单,我认为"信任"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信任可以理解为对美丽世界的坚守。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使其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抱持"信任"的态度会助你一臂之力!

  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人类的信任,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人们都希望做正确的事,但很多陷阱和诱惑会将我们引入歧途。做错误的事情绝非正途,而我们真正的本性,应该是公正而善意的。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有人觉得人性本恶--贪婪、好斗、溺于谎言和欺骗。坦白地讲,我很同情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们无法维系友情、做生意时,无法摆脱算计和猜疑,甚至无法去爱别人。他们吝于付出,生活注定是一种煎熬。

  人性本善的信念,是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它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这种至关重要的信任感从何而来?它首先来自于一个爱意融融的家庭,以及要有一个安定而互助的社会。

  我的成长过程非常幸运。在美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拥有一个极其稳定的家庭。伴我成长的那栋房子建于20世纪初,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独栋小屋。我父亲在1958年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距我母亲儿时的家只隔了两个街区。当时我的外祖父母仍住在那里。我们的周边是所谓的城乡结合部,那时奥马哈市才刚刚开始发展。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进出城的主干道,但我们的房子更像是一个谷仓,有着电影《鬼哭神嚎》中阴翳的阁楼通风窗。我们还曾经单纯为了好玩,在小小的侧院中栽了几行玉米。

当父母看到我能够在过马路前小心看好来往车辆时,便允许我步行去看望我的外祖父母。前往外祖父母家的路上,我就像是置身在一个充满爱意的气泡或长廊中。一路上都有亲人与我拥抱。我的外祖母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可能现在已不多见,她曾以此为傲。她总是忙着做饭或是在房子周围忙活。我每次去的时候,她都会给我做冰激凌甜筒,并在里面加入糖果,给我惊喜。而外祖父则总是询问我当天在学校的收获。在我步行回家的路上,邻居们会向我亲切招手或按喇叭示意。

  是不是有种田园诗般的恬淡?不错。但是我深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幸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成长环境。没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恐怕得走更多的弯路,才能学会去信任这个世界。

  但我要说的是:让我在儿时获得安全感并学会信任的,既非金钱,也非物质上的帮助。

  我们的房屋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爱心满溢。周围邻居的富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可以倾心交谈、彼此照料。我对他人的信任,来源于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温情,这种温情是在相互拥抱、品尝冰激凌甜筒以及辅导功课的过程中获得滋养的。

  如果说"信任"能使我们乐观地看待世界,那么"包容"也同等重要。坦诚地讲,如果人们之间毫无差异,比如来自同一种族,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性取向和政治倾向,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加简单。但是,那样岂不是乏味透顶?正是这种差异调剂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差异的包容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反,当我们成为偏见的俘虏时,我们的生活将变得狭隘而贫乏。你不相信职场上的男女平等?好吧,你的世界正好缩小了一半。你无法接受同性恋?嗯,你的社交人群又要减少百分之十。你讨厌黑人?拉美裔人?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假如你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待见,最终你的世界里将只剩下你自己,以及几个外表像你、思考方式也像你的人,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散发着傲气、死气沉沉的小型乡村俱乐部!这样的一个世界,还值得我们去生活吗?

  宽容是我在家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我的父母都积极参与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对此我感到很骄傲。当时我还只是个孩子,无法理解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可怕的历史因素。但我并不需要关心种族主义和固执偏见的说教,我需要做的只是留心去看。

  我的母亲从来不羞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她在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写着"好人不分肤色"。一天早上,我们发现有人在"不分肤色"上打了个叉,并潦草地改写上了"白人"两个字。这种愚蠢的破坏行为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经认为种族主义只会发生在像亚拉巴马州塞尔玛这样遥远的地方,并且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但这是在奥马哈,被认为是公正和人心开化的圣地,种族主义竟然也如此盛行。

这种情况令人无比失望,但我也从中领悟了一些道理。首先,人们永远也不应将宽容看作是天生的事情,而是要积极地去培养这种态度。其次,自欺欺人地认为偏见是别人才有的缺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如果种族主义给我上了最富戏剧性的"宽容"课,那么显然,它不是唯一需要深究和学习的课题。

  我的母亲一直在向我们灌输宗教"宽容"的观念。我十几岁时,她经常带我去不同的教会,让我体验各种礼拜仪式。我们曾经去过南部浸信会教堂,那里的一位极具煽动性的牧师会通过诠释教义使集会人群达到癫狂状态,站在走廊里的身着白色制服的妇女会随时准备扶住并照顾那些由于过度兴奋而晕倒的人们。我们还去过犹太人教堂,那里的稀奇语言和古老仪式虽然少见,但同样令人敬畏。我们家也有很多相关的书籍,内容涵盖了伟大的佛教和印度教等东方宗教。

  不断地学习让我懂得,每一个信仰体系都是到达精神彼岸的一条真切、有效的途径。它们无关对错。那些膜拜者也只是试图触摸神灵的普通人,因此他们可能粗鄙、有瑕疵,但每一种宗教都应获得尊重。我母亲深信,宗教应该将那些追求共同意义与自我超越的人们团结起来,而不是分裂他们。

  我母亲在培养我们的"宽容"方面,非常坚定并富有激情,因此我喜欢叫她菩萨妈妈。如果她可以去中东传授教义(有人听的话),今天的世界可能会更加和平!

  我们家这些有关宗教和种族的看法,其实是为了教育我们要保有一颗开放的心。一个人应当时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念。一个人总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是道义使然,也是智慧使然: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可以让我们的胸怀更宽广。

  我母亲高中时一直是辩论小组的成员。她沉迷于激烈而又文明的讨论,于是巴菲特家的厨房也因此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我的哥哥豪伊也是一个辩手。这使我的成长过程充满挫败感。每次展开家庭讨论,他总是显得更敏捷,更具有说服力。他懂得好多有学问的词汇,像是"纵然"、"反之"什么的。虽然我常常在家庭辩论中落败,但我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这让我在这些讨论(甚至争论)中感到更自信和放松:没有人能够成为谈话的赢家,也没有人会是输家。

  你可以赢得一场网球比赛,你也可以输掉一场棒球比赛,但讨论却不是这样。讨论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并衡量不同观点的优劣。此外,论战中的"输家"实际上也是"赢家",因为他们在交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

  这使我想起我们家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崇尚教育。

  这里需要做一下区分。这年头所谓的"教育",即使到了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一个特定的专业,就仿佛一张通往特定学位的门票,进而是通向一个特定职业的门票。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人,我并不是在抨击这种现象。如果你立志成为投资银行家或管理顾问,获得MBA文凭自然是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而学习政治学专业,也的确是进入法学院绝佳的途径。

但我认为这种相对狭隘、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并非教育最重要的方向。人生由你打造,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去学学,不只包括必要的谋生技能,还包括专业以外的无数知识。

  "从书中学习"当然是教育中很棒的部分。我是通过观察外祖父得出的这个结论,他向我展示了安静地读一本书时,是可以如此的安宁和愉悦。我还记得他悠然地躺在按摩椅上的模样,他的裤子提得很高,摘下来的假牙好像放到了身边的玻璃杯中!外祖父是我们家的学者,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我在初中时就学习了拉丁文。

  学习拉丁文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但是,我很高兴能够由此了解到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换句话说,这有点像为了教育而教育。另外,外祖父陪我做拉丁文功课,我们会一同翻书查找不认识的单词,在这种偶尔协作的瞬间,我们体验到了亲情的美好。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家的做法就是广泛讨论各种问题,并经常提议"查一下"。当我存有疑问时,当某一讨论或学校功课需要更多信息时,我就会求助于家里的《世界百科全书》或多年累积下来的《国家地理杂志》。

  需要说明的是,在还没有Google搜索的年代,信息查询真的是件体力活!我小的时候会花很多时间趴在地上,查找关于"东非鸟类"或"亚马逊原住民"的文章。查询资料就像是寻宝,虽然途中充满悬念和险阻,但最终找到宝藏时,就会无比的欣慰。在搜索框中点击几下的做法虽然很省时,但你不会获得满足感!很多时候,我临睡前都抱着好几卷百科全书,那些有关风土人情的故事常常令我着迷不已。

  我父母还积极关注我的学校生活,这也是他们重视教育的一种方式。

  我觉得有太多的家长将子女的学校看成是"神秘城堡",他们只负责每天早上把孩子送进去,晚上接回,却并不关心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只要成绩不错,不违反纪律就行。当然,偶尔会有家访日或家长会,但这些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或许他们还会觉得异常煎熬!

  我的母亲却有着不同看法。她在我上小学甚至高中时常常去我的学校(她很熟悉那儿的环境,毕竟那儿曾是她的母校)。她会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后排,观察上课的学生,看看老师正在教什么内容,用的什么教学方法。她的投入程度让我感到自豪,并使我明白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我母亲看重的不是我一年带回家几次的成绩单,而是我日复一日的实际所学。如果有更多的家长像这样关心子女的教育,我认为孩子们会怀着极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度过他们的学校生活。

上学和读书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那不是教育最关键的部分。的确,像物理或统计之类技术性的学科必须依靠正规学习,别无他法。但从使我们的生活尽可能丰富而有价值的角度而言,书本和学校可能是教育的工具,但并非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理解。这里的人性既包括我们自己隐秘的内心,也包括和我们迥然不同的那些人的动机和渴望。这种教育并非来自百科全书或落满灰尘的旧杂志,甚至Google搜索,它来自与他人互尊互敬的交往,以及用心聆听。

  在我母亲对我灌输的价值观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一听的故事。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便决定尽可能让我了解更多的人和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接待了几个来自欧洲和非洲的交换生。其中有个捷克学生和我们一起住了很长时间。我们家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来访者。有时我放学回家吃午饭时,就会看到母亲在和客人兴趣盎然地交谈着。母亲通常会轻柔而又犀利地提些问题: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与之抗争?他们有什么样的抱负和梦想?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尽管对方的回答我无法完全听懂,但在耳濡目染中,我明白这些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我还想提一提,我从家里学到的另外一个价值观。我要感谢父亲让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那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工作态度。

  什么是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呢?

  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每天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即使他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甚至心生厌恶。按照上述思路,单纯的努力、压制自己的喜好和时间上的付出,都算得上是基本的美德。

  但是对不起,这不是美德,这根本是在自虐!换句话说,这反而是惰性和缺乏想象力的表现。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为什么不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干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在我父亲看来(现在我也这样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勇于发掘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产生一种神圣感。

  在我童年时,父亲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我后来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线》和《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即使我父亲研究的都是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但他依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达到类似犹太祭司研究卡巴拉圣典或佛教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够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当前的工作合而为一。

 众所周知,极度的体力消耗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可以消除疼痛感的自然药物,它可以让我们感到时间放缓,并产生一种充满幸福感的喜悦状态。我父亲埋头工作时的状态说明:极度的脑力消耗也会释放内啡肽。通过观察父亲的工作状态,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工作有时艰难且耗费精力,但却能让人乐在其中。

  是什么秘诀让我的父亲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如果我的父亲以金钱为奋斗目标,那么他的努力将会很快变成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仅仅是一份差事而已。多年来,是源源不绝的挑战,使他保持了思想的敏锐和投身事业的激情,这些挑战不断循环,让他每天都有新鲜感。

  有些人在谈论对待财富的态度的时候,会认为他们是在谈论工作态度。他们声称自己非常看重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他们并非真正推崇这些素质。他们真正推崇的是这些素质带来的财富。他们崇尚的是收益,而非过程。

  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逻辑上,都很容易驳斥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不过,我想提出一个很实在的观点:崇尚工作报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有可能随时被夺走。

  凡是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假如有人在自身无错的情况下公司倒闭了,那是否就能由此推断:他前一天很成功、后一天很失败呢?假如有杰出的企业家,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动荡失手,是否就因此认定他已经一无是处了呢? 

  为什么人们要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压上自己的全部自尊呢?

  一个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态度所强调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利益报酬,而是工作本身:实现工作目标的热情、专注和用心。

  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