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巴菲特
新世界出版社 2011-3

Chapter 2 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

  没有人自己要求来到这个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地。

  我们人生的起点,可能是在美国郊区的一间温馨、舒适的卧室,也可能是在非洲西部一间土屋的草席上。父母可能住在林边大道的阁楼里,也可能是勉强维持生存,在公园里流浪。他们可能身体健康,也可能感染了艾滋病毒。他们可能是运动员、学者,也可能是瘾君子或罪犯。他们可能是坚贞相守的夫妇,并将父母亲情视为人生的重心,也可能只是逢场作戏,毫不在乎会产生什么后果。

  事实上,可能性无穷无尽。这些随机事件会对新生命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但请允许我说一个显而易见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

  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不值得以此为荣。而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也不应当以此为耻。为什么要感到荣耀和羞耻呢?我们甚至连无辜的旁观者都算不上,因为在抽取出生的彩票时,我们甚至还不存在!

  很显然,在生命的伊始,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没有人应该富有或贫穷,享有特权或受到压迫,身体健康或带有残缺。没有人应该拥有好的父母或不好的父母。所有这些随着生命的开始而随机发生,不论公平与否,只是简简单单地发生着。

  在运气的一端,那些出生伊始就霉运缠身的人往往会满腹怨恨,怀疑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这种抱怨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在运气的另一端,那些人会认为他们出身富有或长相俊美,是因为他们理应如此。虽然这种观点毫无依据且不合逻辑,但人们却喜欢这样想,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心里很舒坦。

  事实上,在生命伊始,一切都是随机的。我相信我们若能接受这一事实,就能懂得谦逊,也才能务实地展开属于我们自己的最独特的一生。

  我前面提到过,小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家人常鼓励我"查一下"。直到成年之后,我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有时候我会查找一些常见字,只是为了看看能否在它们的定义中发现新东西,有些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和概念,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我了解到,"应得的"(deserve) 这个词源于古法语,并且自13世纪以来,一直用在英语当中。字典对其定义如下:"因自身的行为或品质而赢得、获得或有权拥有……"

  看吧! "因自身的行为或品质"。

  换句话说,"应得"就是"赢得"。它与出生环境无关,而只与如何利用这些环境相关。

  我小的时候曾经注意到,有时谈话中提到"应得的"这个词时,我的母亲就会稍显愠怒。对此我常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是什么惹恼了她。现在我懂了,不仅因为这个词本身用得不准确,而且它反映了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有些人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成功、快乐和赞誉,而其他人却并非如此。这种观点曾经令我母亲不悦,现在也令我不悦。

  在我母亲看来,如果"某人"应得好运,那么"每人"都应得好运。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好运气明显分布不均,所以也许"应得"的可笑观念,从根本上就存在缺陷。

  "应得"好运和"赢得"好运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应得"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随机事件,抑或仅仅是我们的臆想,而"赢得"则是我们通过实际行动所争取到的东西。

 换言之,我们可以在获得幸运之后不辜负它。如何做到呢?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好运看作让他人也享受幸运的契机,而非一项权利。将我们的优势看作是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跳板,而非摆脱辛勤工作和个人挑战的一块挡箭牌。

  我在这里打个比喻,希望可以通过它产生共鸣,并阐明我的观点。

  "恩典自会显明"的加尔文主义思想认为,上帝将特殊恩典施予某些人,但由于上帝的意志深不可知,所以我们无法直接得知:究竟是谁获得了这份恩惠。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就,来推断出这份恩典的拥有者。如果一个人成就非凡,则证明这份恩典一直伴其左右。虽然这种推论无从验证,但它有着良好的道德导向。人们心存善念,以证明他们配得上这份被赐予的恩典。

  如果远离所有的宗教教义,用普世观念来代替"上帝",你就能更加领会我的意思。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经济上的保障,其实都可以被当作是一种恩赐,一种我们已经享受到的、未经奋斗而获得的恩赐。但是,这份恩赐意味深长,能否真正拥有,取决于我们用何种方式对待它以及如何将其回馈世界。

  我们应如何利用起跑线上的领先优势?我们应如何珍惜并尊重所获得的恩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回馈,而不是将其挥霍?我们应怎样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虽然我们都很清楚,没有人一出生便应该位于某个起点,但仍然有人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冥冥中就拥有获得好运的资格。有时这些人会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身居高位,好像上帝除了让他们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外,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传承,好像从前获得政府赠地或创办企业的某个祖先与他们自身价值有直接关联一样。有时,这些自以为是者,甚至丝毫不去劳神思索。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受到了好运的垂青,那又何必刨根问底呢?

  可能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学校里的势利小人,工作中温文尔雅却总是逃避责任的庸人,这些人认为政治头脑可以代替辛勤工作。他们往往是高尔夫球场中爱耍手段的一员,在打网球的时候,他们往往竞技状态良好,但却缺乏运动道德。在交友时,虽然他们娱乐性十足,但却完全不可信赖。

  总之,这些人出生时享尽了意外的好处,因此完全被宠坏了。

  如果不是近距离观察,只看重他们的风光表象,我们很容易对这些人心生羡慕。他们往往举止优雅、坐拥香车,他们喜欢帆船和马术等高雅嗜好。他们即使看上去没有出众的智慧或敏捷的思维,也往往拥有名校文凭以及对事业起到助推作用的人脉关系。当大多数人在艰苦奋斗时,这些人总是平步青云。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拥有特权,漫不经心地享受着各种优势,他们似乎是在乘船游览的途中便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很令人羡慕?是不是?

  如果进一步探究,或许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很多享有特权的人往往外表精致、举止优雅,但这背后似乎缺失了什么。他们表面的自信其实非常脆弱和易碎,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自信,而仅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习惯。他们对名车、游船和避暑山庄的疯狂迷恋其实是在补偿某些更加珍贵、微妙的内心缺失:使命感、对于真正自我的认同和接受,无法将拥有的和内心渴望的东西做有意义的联结。

  最主要的是,这种玩世不恭往往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尊心的缺乏,但这样的精致面具最终都会失去效力。自尊心只能靠拼搏赢得。这一点极其重要。许多养尊处优但内心空虚的人已经在无意间被剥夺了有价值的冒险机会。他们的家庭给予他们的是奢华但已缩水的人生。正如我父亲说的,他们出生时含着的金汤匙,有可能会变成背上扎着的金匕首。

  没有哪个父亲会剥夺子女活出饱满人生的最佳机会。没有哪个母亲会阻止自己的孩子去找寻自尊并实现个人价值。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却总是好心办错事呢?

  原因之一就是富裕家庭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危险没有被足够重视。人们都清楚金钱买不到幸福,但也心照不宣地承认幸福换不来金钱!的确,有了钱,就可以更容易地解决一些生活压力,但这并不证明金钱无所不能,更不能消除个人的痛苦。说实话,当太多家庭挣扎在贫困边缘时,我们很难对富人的后代产生好感。

  不过,所谓的富家子女,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诱惑。这些问题真实存在,虽然它们可能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无关,但也不容小觑。

  许多临床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前不久我偶然看到《特权的代价》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博士马德琳•莱文的研究报告。莱文博士基于2007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有30%至40%的富家子弟患有抑郁症。在这项统计数据中,年轻女性占到了22%,是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10%至15%,最终选择了自杀。

  显然,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即使有些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者恶劣后果,情况也令人担忧。家长们到底犯了什么错,导致他们的孩子在无意中受到了伤害?

  这些错误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就是用金钱代替爱。

  各类指导手册上对于如何为人父母都有大量描述,而我想说的是,富有的家长往往太关注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他们给了子女大量的金钱,却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

  手中的信用卡可以让你很轻松地就能给孩子买个玩具,这会使孩子兴奋几分钟,也许某些家长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只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能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了。可他们却不知道,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是父母能够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观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并尝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是,这需要真正的投入,而不是一张信用卡就能敷衍了事。同样,拥有金钱和人脉关系的家庭,可以将子女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但这和切实关心他们的教育完全是两码事。约翰在那所贵族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他在功课上是否需要帮助?学费真的是给孩子的礼物?还是父母在培养子女、答疑解惑和激发好奇心方面,为了逃避责任而支付的费用?

  小孩子是不容易被这类事情愚弄的。我认为他们具有一种长大后就淡忘的智慧。孩子们懂得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而成年人,尤其是当他们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尽情享受公司分红的时候,往往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之后,当金钱失去吸引力而时间变得紧迫时,他们才蓦然回首。但那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未曾共度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几年前,哈里•查宾曾在一首歌中对这种悲剧作过唯美的诠释,歌曲的名字叫《摇篮里的猫》。副歌部分首先是以一个忙碌的父亲的视角进行演唱,然后是一个儿子的声音。"我们很快会快乐……我们很快会快乐……我们很快会快乐。"但直至歌曲结束,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富有的家长常犯的第二类错误,与我们探讨的主题关系更密切。如果说人生由我们打造,那么关键是我们必须自己打造人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帮助,或者不准利用我们的优势,只不过这当中会有很多界限和灰色区域。当善意的父母给子女铺就的道路太过平坦时,就会剥夺他们赢取自尊的机会,使他们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丧失战胜挫折的机会。而只有战胜这些挫折,才能使一个人拥有真正、持久的自信。

  我父亲常说: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应该够做任何事,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有个良好的开端是件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却往往会害了他们。某些时候,子女应该尽早脱离家庭这个温室!

  富有的家长为子女铺路时,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加入家族企业,或引导他们进入先辈的成功领域。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善意: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金饭碗,并为他们的发展扫清障碍呢?当母亲是法律或医学界的资深专家时,为什么不让女儿也轻松进入这一领域呢? 

  不过,当我们对这些情况进行深思时,隐藏的问题就会浮出台面。这些表面上的善意到底真正扮演着什么角色?进入家族企业真是儿子的最佳选择,还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虚荣心?这是儿子的梦想,还是父亲的权威和对继承问题的考虑呢?求助于业界的人脉关系,让女儿轻松跟随母亲的职业足迹,这种做法又怎么样呢?难道真正的动机只是想帮助女儿吗,还是为了跟权威同事进行利益交换,从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呢?

换句话说,帮助孩子和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意志而操纵孩子,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呢?这问题的答案,只有每个父母的内心最清楚。

  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希望我们兄弟姐妹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这是父母对我们的"祝愿",而不是期望。他们知道寻找激情是一个艰难而神秘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家人若给大多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鼓励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另外,我们也从父母的教导中懂得职业地位或财富潜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假使我宣布自己的乐趣是捡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待在垃圾车上,也会感到欣慰。只要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父亲是否曾给我们压力,让我们进入家族企业或跟随他的人生足迹呢?这么说吧,我哥哥豪伊是个农场主兼摄影师;我的姐姐苏茜在奥马哈市养育了两个了不起的孩子;我则投身音乐创作。所以我想我已经给出了答案!

  如果我选择在华尔街开始职业生涯(我确实考虑过大约15分钟),父亲会帮我吗?我相信他会,如果我提出这个要求,他会不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替我安排好一切?我想会的。但是,我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有责任证明自己具备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才能,即便我想走捷径,我父亲也不会帮我。这并不是在善用优势,而是在自贬身价了。

  我说过,有些自以为是者,似乎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具有优势,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生命伊始,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这些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但却不懂得感恩。他们环视四周的时候,看不到这世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反而觉得身处的这片小天地还挺舒适的。

  这些人只是那些生来享有优势的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完全缺乏良知的人,才会如此自以为是。

  绝大多数优势群体的情况更加复杂和微妙。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知道这些好运带有随机性,并非自己打拼而得。他们希望享受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有良知的人,他们又难免遭受良心的折磨。看到那么多人在受苦,他们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好运呢?

  同时,当他们在享受优势却又感觉受到束缚时,便会滋生出一种不满。嘿,又不是我自己要求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生的不公平,难道是我的错吗?

  随即又会对这种不满感到羞愧!

  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绪,有时被统称为"恩赐罪恶感"。

  "恩赐罪恶感"是一种莫名的不安,这种不安破坏了安逸生活的乐趣。这种可怕的疑虑会使人觉得自己永远不配拥有这些好运,无论怎么做都证明不了享受这些优势是实至名归。"恩赐罪恶感"是一种负担,使人精疲力竭……但是你知道吗?更好的方法是去感受它、承认它,而不是掩耳盗铃。

  这就是那些自以为是者的隐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表面的自信只是假象,以及为什么他们为所欲为的举止背后只是空虚和自卑。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那些我们隐藏、埋葬的东西,往往困扰我们最深、最久。当自以为是者拒绝承担责任时,他们便注定要过着虚假和不安的生活。

  反之,如果我们承认这种"恩赐罪恶感",我们就能够直面这个问题,并设法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