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技术丨共情的误区:“共情”与“同情”的区别《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时间:2020年10月17日|2659次浏览|1次赞

1.

很多咨询师会认为自己在很努力的共情来访者,但其实做得并是共情,#有时候他们做的是热情,有时候他们做的是同情。

 

共情和同情的差别。

 

“同情是两个人经验的一致性,一个人的感受和另一个人的感受相似。

 

而共情式倾听则是基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感经验的代替性的经验以及这个情感经验对第二个人的意义。

 

共情是指对来访者经验的一种倾听方式,而同情则是治疗师对来访者与治疗师相同经验的一种反应。”《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也就是说,共情是在倾听来访者背后的经验。重点是在倾听上

 

有些咨询师会替来访者说出自己的感受,但这其实不是共情。

 

在《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书中举例:

 

“来访者为了完成任务,周末还要工作,治疗师可能回应说:‘哦,你为了完成工作而失去一个周末,对此你感到十分愤怒’”

 

这里的“愤怒”并不是来访者自己说出的情感经验,而是咨询师给出自己的反应。也就是咨询师在同样的情况下可能会“愤怒”,所以他给与的是“同情”,而不是“共情”。

 

这对于我们在上一篇《热情与共情》文章中提到的:那些无法命名情绪的来访者,或许是有效果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很可能咨询师会搞错,以至于没有跟来访者的情感协调,导致共情失败

 

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咨询师。

 

有一次我跟一名预约的咨询师连接网络视频的咨询,但是信号不好,导致每句话都很卡顿。我当时的心理是着急而且不安,担心我所表达的内容咨询师接收不到。

 

但是她并没有倾听和询问我的感受,她慌忙地说着:“我知道你很生气,这种情况肯定很生气。”

 

这就是失败的共情体验,以至于没有办法建立起更加有治疗作用的关系。

 

所以共情的前提是要懂得倾听。咨询师体验到了什么情绪并不重要,来访者的情绪体验才是重点。

 

2.

另外,《主体间性心理治疗》还提到,很多人误解共情是要给出一种反应

 

所以有些咨询师就会用:你很棒。你做得对。我支持你。类似的方式来回应。

 

但共情并不是这些回应。

 

甚至有时候,我们其实对来访者的做法和情感并不认同。比如偏执型人格会扭曲他人的看法,甚至有些被害妄想。我们无法认同他们被害的想法。

 

但是共情既不是去认同他们,也不是去改正他们。

 

共情只是去理解和接纳来访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体验。

 

首先,倾听他是什么样的情绪?

 

其次,他为什么拥有了这样的情绪,这时要用来访者的经验去理解他的情绪。有可能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小时候的经历。

 

他为什么恐惧?他为什么愤怒?他为什么悲伤?

 

最后,是接纳来访者的情绪体验。

 

通过了解了来访者的经历或思维方式,我们就能更好的接纳来访者在这样的思维下会有这样的情绪。

 

所以,简单的步骤就是倾听——理解——接纳。这个过程才是共情。

 

举个例子,对于偏执型来访者,当他出现被害妄想时,我们就可以去先倾听他的情绪。

 

咨:你觉得他想要伤害你,这时你会有什么情绪?

 

来:我感到很害怕。

 

然后去理解他的情绪经验。

 

咨: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害怕?

 

来:他瞪了我一眼,并且很愤怒。我感觉他可能会追出来打我,或者找人来打我。

 

最后是接纳。

 

咨: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确实是很可怕的。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认同来访者的被害妄想,但是却理解和接纳了对方的情绪体验。

 

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共情。

 

如果咨询师着急地去给与来访者意见,或者纠正来访者的思想,比如告诉他:他怎么可能会这样做呢?这样做是犯法的。

 

那就远离了共情,来访者会觉得你与他的情绪体验并不协调,并无法建立好的自体客体关系。甚至重复了他早年父母带给他的创伤。因为他的父母可能一直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并且他的父母也不接纳他的情绪。

 

有些人会担心这种共情是不是会加强来访者的症状,比如强化来访者的被害妄想。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也提到:“如果一个人可以持续地体验到他人与自己的情感相协调,那么他也会慢慢发展出对他人情感协调的能力。”

 

即,如果咨询师跟来访者协调一致,来访者就会慢慢跟他人也协调一致了,就会治愈他的被害妄想。

 

不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前期共情充分的情况下,来访者已经信任咨询师跟他很多时候能够协调时,对于偏执型来访者也可以给与一些认知上的调整。

 

这时可以适当地告诉他:“对方这么做的可能性也许会有,但是这确实是犯法的,所以可能性很低。”

 

但在没有充分共情的前提下,这部分干预并不适合进行。

 

3.

另外,还有一些来访者会对自己的情绪不接纳。

 

这时候共情起到了咨询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通常会担心某些情绪会破坏关系。《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比如对母亲愤怒的女儿,担心愤怒会破坏母女关系,所以选择压抑愤怒,并转向攻击自身。如认为自己是不够优秀的、不够孝顺等。

 

在这种情况下,先耐心并真诚地去了解到来访者真实的情绪体验,如愤怒。因为他们可能会否认这些情绪,这时咨询师可以谨慎试探:你是不是对母亲也有些愤怒呢?

 

接着是通过询问经历和过往理解她的情绪经验。咨:因为母亲做出这些行为,或说出那些话时,所以你会感到愤怒。

 

最后做到接纳,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愤怒的。”

 

这种真诚地共情会让来访者回到自我认知,更加客观地看到自己,并接受自己。解决她长久以来逐渐失去自我,陷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的局面。可以提高来访者的整体感、现实感和存在感。

  



作者:许艳丽 

进入心理学领域十余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

擅长:个人深度探索,家庭关系,情绪压力困扰,婚恋关系等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