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应从家长培训制度化做起
时间:2013年11月21日|2240次浏览

摘自《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第四章第五节导致精神问题的环境因素(节选)p216-218

相关文章:http://hi.baidu.com/bjlf1/item/58738bbb40059cf462388e2c(各年龄段孩子家庭教育的制高点)

…………

三、早期成长过程中重大负性事件的作用


较之生存压力和灾难事故,个人早期成长过程中负性遭遇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对于儿童早期成长环境的关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因为:


1.早期的生命是弱小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完全仰仗抚养人的爱心和照顾,对孩子来说,安全感是第一位的事情,对此,孩子如同弱小动物一样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可能会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会从直接的对自身安全感的关注逐渐发展到对被接纳、肯定、关注以及独立、自由、控制感的关注上来,如果这些需求的满足受到严重阻碍,同样会产生强烈的负性体验,影响孩子自尊、自信、积极、稳定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2.孩子的心理尚处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就是说,其认知结构(经验、常识、策略、有效行为模式等)还不成熟、不完善,有些对成人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对儿童可能就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和不可完成的任务,就是应激事件。


3.根据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成长早期首先是基本心理背底和认知结构潜网的构建,也就是人的内心深处人格结构的构建,任何成功快乐的体验以及与之相伴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相反,任何的消极、负性、失败、痛苦的体验以及相伴建立起来的消极无效或反动的行为习惯都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负债”,可能需要以后相当长的弯路、代价和社会支持才能挽回的损失,如果没有好的契机和社会系统支持,很可能一生都难以“还清”。“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优秀生”,根源在于0-10岁期间成功的家庭教育。与精神分析学派观点一致的是,成长早期负性经验及其形成的情结是日后神经症的主要根源。


4.成人对儿童的无知。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对父母角色、父母“职业”培训的缺位,父母都是“无师自通”或“无证上岗”的。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家事”的范畴,都交给家长自行料理了。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①这真的完全是家事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吗?十几年以后,这些早期家事处理不好,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了;②作为监护人,家长的资格是天然、天生合格的吗?在人类文明越来越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家长如此重要的一种“职业”的资格问题是不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呢?因为这是在关乎青少年的未来,关乎民族兴衰、人民幸福的大事。


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常见负性遭遇

(1)早期(特别是0-2岁期间)爱与安全感的缺失。包括抚养人的分离、任何的孩子欲求长时间不满足(包括遭受病痛折磨)、爱抚及听觉视觉刺激的缺乏等。

(2)父母物质依赖脾气暴躁粗暴对待孩子。

(3)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简单粗暴,或对孩子讥讽挖苦、贬低性评价。

(4)当孩子面父母互相暴力言语攻击或肢体攻击。

(5)婚姻危机。

(6)私生活场景被孩子看见。

(7)过渡溺爱。

溺爱本身不是负性体验,而是一种极度美好的体验,问题在于它是短暂的,负性体验随后将不可避免到来。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这种严重脱离真实社会生活环境的畸形人际互动关系,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影响是灾难性的。因为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剥夺了生存技能和抗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或幼稚、低能,无法适应走出家庭后的社会生活。

(8)捧杀。

“捧杀”本身也不是负性体验,起初也是一种极度美好的体验,问题同样在于它是短暂的,它是“举高了再摔下来”,尽管这不是当事人的初衷。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离不开表扬、肯定和欣赏。但过于廉价、空洞、无原则的表扬与欣赏是有毒的!因为这可能导致“捧杀”,如果孩子在家里得到的信息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是“最好的”、“最棒的”、“最聪明的”,会怎么样呢?可能开始高兴,然后得意,最后导致“欣赏依赖症”,无法容忍半个“不”字。将来走出家门,当发现一次自己失误而别人正确了,或发现原来自己还不是天下“最好的”、“最棒的”、“最聪明的”孩子时,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摔下“神坛”,自信扫地。为了保住“自尊”孩子可能会消极回避可能会遇挫的尝试,会产生敏感、脆弱、缺乏信心等问题。所以要表扬,但表扬要适度、具体、言之有据。

(9)家长基于抚养人监护人地位对孩子的任何威胁、要挟、惩罚。

(10)父母习惯对孩子谈及类似“父母养育之恩如何、孩子应该报答如何”。

(11)遭遇欺负。

(12)性侵害。

(13)其他严重伤害。

 

资料2:首发:http://hi.baidu.com/bjlf1/item/baf3e818a4505b663f87ce2c

与孩子相处我们不是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引言节选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做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父母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惶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如果我们想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该从何处开始呢?可以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反应。这些语言,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听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谈时就是使用那样的语言。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 

    我们对一个忘了带走雨伞的客人会说什么?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每次来我家都要拉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她来我家时,总是很守规矩,你都四十四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敢打赌,如果你的头不是长在肩膀上,你会把头都弄丢的!”我们不会对客人这样说话,我们会说:“这是你的伞,艾丽丝。”也不会再加上一句:“你总是不注意。” 

    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安全、快乐,没有哪个父母故意让孩子变得害怕、羞怯、不体谅他人、令人讨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都经常不开心。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标签: 儿童心理  家长培训  神经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