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孩子家庭教育的制高点(中)
时间:2014年06月03日|2745次浏览|1次赞

首发地址:http://hi.baidu.com/bjlf1/item/51cfb68fefbdf8824414cf2c     

    青春期(11、12-14、15岁)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结构发展

    青春期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划分的形式运演阶段,即能脱离具体的物或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从认知结构发展角度看,青春期达到了逻辑思维的成熟阶段即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具备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的能力,能够进行脱离具体思维内容的形式逻辑推理。实际上,由形象逻辑思维向形式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10岁前后就开始了,到了青春期这种过渡完成。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学科认知结构的建立和人格的社会化重塑。到了青春期,孩子第一次可以完全理解成人世界的“大道理”,再加上身高已赶上或超过成人,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这反映到心理上产生自己已是成人的感觉;但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知识经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地位等都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也没有享受到“成人待遇”,这就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繁重而又“高分要求”的学习任务,使得该时期成为“困难期”、“危险期”、“过渡期”等等。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人格发展健康、适应力强,再加上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适当,则你会看到这“青春期火山”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象征性“冒”了几次,很快复归平静,成为一个懂事理、有活力、紧张忙碌的好学生;反之,如果早期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孩子人格发展有缺陷,再加上家庭学校引导不适当,则问题往往会集中爆发,学习困难、亲子关系紧张、厌学、早恋、网瘾等问题随时可能不期而至。

    1.青春期重要的身心事件

    (1)系统性学科认知结构构建。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分化和成绩排序,这又会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

    初中阶段面临各个学科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并且主要通过这一方式构建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各学科的概念规律(陈述性知识)学习和各种运用知识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各种操作能力(程序性知识)的训练。为了胜任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准备条件:a.思维发展到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否则很难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b.具备丰富的关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经验,这些作为感性知识(认知结构中的意象)是通过思维加工建构认知结构所必须的,虽然通过课堂观察和实验也能获得一些感性知识,但这是不够的,如果想让建立的认知结构显网不是孤立的“空中楼阁”,如果想使之在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小学及以前阶段建构的显网和潜网)基础上,通过认知结构(显网部分和潜网部分)同化和顺应作用,在原来基础上发展认知结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生活经验体验丰富的学生能很快理解新知识,而那些早期被娇生惯养、剥夺劳动锻炼机会的学生理解知识则比较困难。

    (2)人格重塑过程。与人格、品德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建构。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成长。

    (3)身体快速成长接近成人。同时这种变化会反映到心理上(如成人感),影响心理的发展。

    (4)性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同时,这些变化会通过内(激素)外(感官)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发展。

    (5)人际关系范围扩大(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时,这些人际关系问题本身也会成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2.青春期常见问题

    (1)学习分化

    一个群体要统计成绩,必然有高中低的分别。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和正常孩子比学习肯定差距很大。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分化的情况。这种学习分化是指智力差距并不明显,小学成绩都很好的学生会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开始成绩拉开差距,比如原来都90多分,初二以后有些学生只能考60-70分,甚至更少。这种分化尤其在理科学习如数学、物理的学习中更为多见,另外在语文的阅读、写作中分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导致这种成绩分化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个人内在认知结构问题,也可能是外部突发不良刺激导致情绪波动所致,需具体分析。但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原因:

    ①思维成熟度,即是否能够通过形式逻辑方法进行思维,理解事物和处理问题。即科学思维习惯(模式)养成训练问题。有的学生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靠直觉“蒙”的阶段,迟迟不能适应理科运用形式逻辑思维进行推理的任务,这会成为初中初期的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从而导致分化。这在认知结构的静态知识模型中表现为程序性知识的缺乏,即没有形成符合理科或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逻辑进行严密推理的程序性知识,或者其兴奋度较低,容易被“蒙”的冲动(也算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抢头功”。本书后面“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在学习困难辅导中的应用”部分对此有专门讨论,并附有该类问题的诊断题样例和训练方法。从小学后期、初中早期的例题讲解和作业练习中注意突出典型问题的严格规范化思维步骤训练(即强调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的作业)是促进形成这一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而简单布置大量“专家套题”,让学生重复性的“填空”、“画圈”是导致这种“蒙”的习惯的主要原因。

    ②概念不理解或不清晰。这属于认知结构中与陈述性知识有关的问题,根据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理解概念是指在分析归纳感性知识基础上抽象出共同的和本质的内容,并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如果完成了对概念含义的理解,体现在认知结构静态模型中,表现为整理加工后形成意象和陈述性知识,并将二者建立起实质性紧密联系(以后二者可以相互激发),也就是说理解或形成了概念,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典型意象和陈述性知识相配对的结构(如图图2(1)所示)。概念清晰是指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是非常清楚,边界在哪里是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再加一个意象(典型边界例子)来界定这种边界。举例:

也就是说一个理解了含义的而又边界清晰的概念,其认知结构模型是“陈述性知识+典型意象+典型边界意象”的结构,当然,要达到“掌握”或者“运用”水平,上述结构还不够,还需要加入“程序性知识”才行。

    ③人格因素。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任何事情做不好都不排除人格因素。人格在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中指不同于学科能力结构部分的关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课题的感受、态度、知识、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的总称。这是生命过程中在遗传的“意象——本能反射”结构基础上,通过早期主体的“用心”感受(潜意识部分潜网构建)、经验总结(意识部分显网构建)形成的稳定的信念、知识、经验、情感、行为模式结构(即有关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知结构)。人格结构作为认知结构中更深层更一般的部分,对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在的稳定的调节机制。因此,表面上的学习落后,可能是早期人格缺陷的一种效果显现。如果早期教育中形成对学习、读书、钻研的兴趣则有助于在这一阶段沉下心来投入地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而这种成功反过来又会积极地影响情绪和行为,产生正向反馈作用。另外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有助于积极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不会过多积累负面情绪影响学习。反之,如果学生从小痴迷于物质享受、好逸恶劳、上进心缺乏、意志薄弱,或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等,则很难在漫长的、相对比较枯燥而需要持续坚持的学习活动保持平静的心境和高涨的热情,从而促使学习活动得以高能量高效率的保持,而很容易走进负向反馈的循环中无法自拔。如果早期家庭养育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不适应性人格缺陷,则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功,往往需要外界的有效支持,需要付出当初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来补救。当然,如果作为人格问题形成之源的家庭环境如果不能实质性改善而继续施加负向作用,则外部干预的力量也是很有限的。

    ④偶发因素。初中生阶段知识经验仍然不很丰富不很成熟,又容易封闭自己,如果突遇应激事件,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情绪波动,影响学习活动。如突遭“权威人士”的不公正待遇(如老师、家长等的因误解而又严厉的批评惩罚)、突遭人身攻击、性侵害、家庭变故、同学关系危机等等。所以,留意孩子表现,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2)亲子关系紧张

    亲子关系紧张是青春期又一个常见的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极度严重后果。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不喜欢父母过多地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应该说这些表现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青春期内有认知结构的显著发展与不成熟性矛盾,外有上述大量的“青春期身心事件”的压力与刺激,容易产生焦躁情绪,再加上父母养育和教育方式如果没能“与时俱进”,则可能产生矛盾比较严重的矛盾: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变得如此“倔、“不听话”,孩子则认为家长真烦。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3)早恋、网瘾、违纪等

    早恋、网瘾、违纪等问题容易在青春期发生,这一方面与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外部事件影响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跟学习的分化有关,如果在学习方面不断遭遇挫折,这种压力会促使其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寻找突破,找回失去的自信和快乐。因此,对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堵”,而要切实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实现学习上的突破,在充实的学习中找到快乐和自信,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

    3.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要点

    (1)接纳

    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肩上责任和压力的加大,尤其是随着中考高考“独木桥”的临近,分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面对的无论是品学兼优的优秀生,还是暂时比较平庸甚至凸现很多问题的孩子,首先都要接纳。因为,接纳就是承认事实,而承认事实、认清事实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始;同时,接纳又是与孩子沟通和有效干预的前提。接纳不是安于现状、放弃进步,而是承认现实,发现问题,找到改变与提高的正确途径。

    (2)反思

    优秀生通常有两种:一种不妨称为“阳春白雪”型,另一种不妨称为“临寒腊梅”型。前者通常家庭生活优裕、和谐、幸福,书香门第,父母文化水平较高(这跟高学历、高职称、高官衔有相关性但并不等同),教子有方,父母自身的高素养和早期教育的精心与付出,不出意外地造就了优秀生。后者,通常家境贫寒,物质生活不是十分优裕,甚至生活很苦,但是父母一般为人平和、善良、勤奋、勤劳,家庭生活和谐、进取,父母爱孩子,重视子女教育,父母的达观与进取精神加之孩子改变现实的内在强烈愿望共同造就了优秀生。

    反观另一场景:当愤怒的父母怒目圆睁挥舞巴掌面对着“这个可恶的孩子”时,你可知道,真正“可恶的”、应该承担责任的并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受害者,孩子不是可恨,而是可怜!孩子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如果用数理语言,可以这么描述:孩子的行为是“孩子”这种转换系统成的“像”,而真正的“物”,不在像空间,而在成人世界的“物空间”,很可能就是那个瞪着眼睛挥着巴掌的人!

    所以,如果说孩子在10岁以前还没感到明显不同的话,面对进入初中的分化(实际上在小学后期,分化就明显开始了),作为父母,就必须深入反思了(虽然有些晚了)。反思不是质问、惩罚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究竟我的什么原因导致今天孩子这样的结果?”“我怎么做才能使孩子更积极、更进步?”

    (3)平等沟通

    青春期又称“过渡期”、“危险期”、“叛逆期”,孩子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指导和督促,要做到这些,与青春期的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同时,青春期又是非常难以沟通的时期。因此,如何保持通畅、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这一时期父母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实现真正的亲子沟通呢?首先要使孩子知道,你要了解孩子的情况是出于关爱、责任,而不是其他动机;其次,要有接纳的姿态,平和的心态,这样孩子才会告诉你实情;第三,要平等沟通,没有平等便没有真正的沟通;最后,要讲究方法技巧,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说的多好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要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意义,所以要改善沟通方法和技巧,为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服务。

    (4)监护人

    “我不用你管!”;“你要是……我就给你买……”;“你要是不……看我怎么收拾你!”;……

    不谈法律对“监护人”的定义,也不说民间对“监护人”如何理解,单就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看,监护人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监护人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并且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地认识到,监护人意味着: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抛弃了你,只剩一个人无条件的爱着你,这个人就是监护人(父母);如果说这个世界只剩一个人对你无条件负责任,这个人就是监护人(父母);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无条件为你牺牲为你付出,这个人就是监护人(父母)!就是说监护人,有义务有权利,得“管”。当然这种管是出于无私的爱,出于对自己对孩子对社会的负责(稍稍偏离一下:父爱母爱是动物的本能,虎毒不食子,母爱众生同。如果父母对子女没有展现必要的无私之爱,只有两种解释:要么属大义灭亲,要么是禽兽不如)。

    那么监护人有没有权利利用监护人资格和天然优势来“威胁”、“利诱”乃至滥用“家法”呢?至少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监护人是不能这么做的,连威胁这么做都不可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小诗,可以为此注解: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       

却不是你的的化身,        

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属于你。              

    监护人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充分和必要工具有且只有这些:爱、接纳、教育、表达肯定欣慰感谢、表达期望、提供支持。

   (5)批评

    当孩子的言行严重触犯公认的社会价值观、背离教育方向的时候,批评教育是需要的。这里的批评指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后果及危害,明确正确方向的沟通、说理过程。对于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批评,对于期望的行为予以鼓励强化,对于偶尔出现的不期望行为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令其自然消失,因为,幼儿无法理解成人逻辑思维,行为也非故意。但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已成熟的青少年的严重错误行为则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错误行为往往不是孤立的无意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初中生已经完全可以理解道理,也是可以讲清楚的。但即便如此,批评这一工具仍然是需要慎重使用。以下是对“批评”这一工具的“使用说明”:

    批评的适用条件:青少年的严重错误言行,特别是带有经常性和故意性者。

    批评的出发点:批评的出发点是出于爱、出于对孩子负责,是为了把理说透,以后不再犯,而不是惩罚、泄愤、击倒、全盘否定。

    批评的方法:先接纳,后批评,再善后。要让孩子明确,批评不是全盘否定,不是跟他过不去,而是出于爱、出于对孩子负责;批评是泼掉“洗澡水”,而不是泼掉孩子。无论孩子“洗不洗澡”,都不能说不要,这是无条件的,这就是接纳。但为了爱孩子,为了使孩子更健康,你希望孩子“洗澡”,并泼掉“洗澡水”。这样,批评就会被接受,就会发生有益的作用,而不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批评的注意事项:一忌发泄情绪;二是点到为止,不要过多重复和无限上纲;三要适当善后。

   (6)切实的支持

    青春期是“多事之秋”,孩子在学习和心理方面都有可能遇到困难甚至严重挫折(如前述的学习分化等)。由于成长期孩子的局限性,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没有及时支持,很可能会自暴自弃。人都存在着发展的需求,所以放弃,并不是由于他不想发展,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如果给他以及时的切实的支持,帮助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建立起比较殷实的基础,他就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就会追求自我实现。

    也许有家长认为花大价钱或动用优势人脉资源进入重点学校或报各种花样翻新的“提高班”、“特长班”就是支持了,但是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支持”基本上与成功的教育背道而驰。这里的支持是广义的,更多的是及时、到位的心理支持。其实,上述几点做好了,就是对孩子的最好支持。在给予孩子及时到位的心理支持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给予适当的学习帮助或物质支持,帮助孩子补上漏洞、积蓄发展的力量。

    相关文章:各年龄段孩子家庭教育的制高点(上)

                        各年龄段孩子家庭教育的制高点(下)

标签: 家庭教育  逻辑推理  青春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