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内综合
时间:2016年10月18日|2753次浏览|1次赞

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内综合

一、学科内综合是科学学科发展成熟的必经阶段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开放发展着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游戏规则是“九九归一”,学术过程可以百家争鸣,但最终结果是追求现象背后的最本质规律,追求最终的简单和统一。现代西方心理学无疑在追求成为一门科学学科,同时也没有人不承认现在的心理学就像灌木丛:流派纷呈,各说各话,互相矛盾,互相割裂。这说明心理学虽然各流派、各个分支都取得了很多进展,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总体学科理论还是不成熟的,学科内的理论综合是必然要进行的阶段。

二、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对西方心理学的综合

1.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概述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1-4-2-4-2

1”——一个心理结构,即认知结构,但该认知结构概念只是借用了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中认知结构的术语,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全部内容的心理结构。

4”——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2”——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说的修通)是通过将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情结出来,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前,通过已然成长了的认知结构去完成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未能实行的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和谐与成长。

2”——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即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通常我们说的想象过程或形象思维过程不过是这两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混合体。

其中,前面的11个心理结构认知结构)、44类知识)、2(构成两层结构)是对心理结构的静态描述,而44种发展模式)是心理结构动态发展机制,这就构成了对心理结构描述的一次完整的描述,最后的2(人类的两种思维类型)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思维这一术语)描述认知结构及其发展和与环境作用关系的。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描述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和从动量或能量的角度研究运动及其变化规律的关系一样。

2.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综合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不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而是包容了各流派理论精华并摒弃了各流派理论局限后的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框架,换句话说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出发,给与适当的条件限制则可以通过逻辑推论推导出各流派的理论。为了论述方便,把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对认知结构的描述用一个公式表达为

C=fDIPSSt

式中C表示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D表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I表示意象(Imagery)P表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S表示策略性知识(Strategic knowledge),St表示四类知识之间的结构化因子,因为单纯这四种知识还不足以描述清楚认知结构,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结构化关系,具体说是各种知识的数量、比例、正确率、是否和谐一致、是否存在实质性联系等等,这些结构性特点非常重要,决定着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如果是科学课程中的某个专题,这些结构关系决定着主体对该专题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如果是涉及人格层面的某个主题,则这些结构关系决定着主体涉及该方面的人格特征是否健全合理。

1)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

如果忽略陈述性知识、意象、策略性知识,只保留程序性知识,则公式变为

C=fP     

 P=f -1C     

(式中的f -1表示反函数关系,反函数本身还是一种函数)。

这便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S-R)理论。但显然这是有条件的,越是低级、简单、接近本能的行为,越符合这些近似条件,行为主义理论越有效,这就是为什么行为主义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动物、低龄儿童以及一些单一简单行为应用有效的原因。但对于人类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如学科学习)和人格形成过程,这种过于简化的模型难以完全解释。

尽管理论模型过于简单、片面,行为主义的一些发现,如条件反射原理、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观察学习理论,以及强化、惩罚、自我效能感等概念还是超越了行为主义基本理论框架,而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心理学原理和概念,而依据这些原理和概念建立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脱敏疗法、暴露疗法、阳性强化法、厌恶疗法等在咨询实践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坚持实证主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并不承认潜意识、情绪这类概念,但行为主义发现的结论都是适用于潜意识的。其实这毫不奇怪,因为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都是动物和低龄儿童,而他们还没有成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如果有所发现的话,那只能是潜意识的思维规律。条件反射原理成为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中的象征性思维规律,也是认知结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机制之一,体现了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现的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

2)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

如果忽略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只保留意象和程序性知识,则公式变为

C=fIPSt))      ƒ

这便是精神分析的意象与本能及其形成的情结的理论,也可以认为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关于认知结构潜网部分的公式。不过这里的程序性知识不仅包括本能,还包括早期成长过程中通过形成的技能和行为习惯。精神分析主要研究人格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关注个体早期(弗洛伊德)乃至族群生活(荣格)对心理深层的影响,由于陈述性知识无法进入潜意识,这样的模型是可以的。但根据这样的模型显然很难解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和正常行为,更难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的解释。

佛洛依德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结构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模型,不仅为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理论本身仍然被广泛用来解释人格问题。不过我们不认为人格会终身以这样三种截然对立的静态结构存在,而是存在一个终身整合的过程,其整合的程度越高,其心理越健康。从认知结构观点看,精神分析通过“使潜意识中的情结‘浮现’到意识中,从而使问题告解决”,就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关于认知结构整合的方式。另外,本我、自我和超我更像是三种典型的极端的人格认知结构,借用数学中的向量代数的模型,本我、自我和超我像是三维空间三个坐标轴上的单位向量,而实际的人格是由这三个单位向量乘以不同的权重后合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格结构可以分解为不同比例的这三个基本人格分量,认知结构人格部分分量可表示为:

  

(其中ijk为每个维度上的权重数)

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理论

如果淡化意象中的情绪色彩,将IImagery)退化为思维表象iimage),将程序性知识P,退化为产生式系统(p),则公式变为

C=fDips       …

这便是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将人脑比作计算机,解释了学习、问题解决等问题,但其缺陷也是显然的,把人脑简单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忽视了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加工无法解释复杂多变的人类情绪,产生式系统理论也无法解释变态心理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情结、行为模式)。

4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不是环境的被动反映者和适应者,而是能动的建构者和行动者。那么,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什么呢?它们来自哪里?其个体间的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心理学动机理论要回答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以至于陷入了机械还原论和环境决定论;又批评了精神分析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以至于陷入了生物还原论和悲观论。人本主义把研究对象定位在正常的、成功的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其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较好的回答了前面的第一个问题。但显然对后两个问题,人本主义和马斯洛的理论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可以通过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发生发展的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上述三个问题整合了动机理论。不仅如此运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还首次提出了关于人类心理的优先优势性原理原理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同时也成为解释变态心理形成及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重要理论依据(详见《新视界心理学》第一章第六节“认知结构与环境相互作用——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动机观和优先优势性原理”,第62-72页,书籍出版社,201310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较之传统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适用范围更广,可以用同一个模型描述意识和潜意识、正常心理和变态心理、成人心理和儿童心理;同时,认知结构知识模型描述心理更简单明确,操作性也更强。可以认为是对现有心理学主要流派理论的学科内综合。

三、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心理学分支应用学科群的关系

作为基础心理学基本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普适于各个应用心理学分支,就像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于一切物理学分支学科一样。或者说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可以看成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具体分支学科领域的特殊边界条件而导出的分支推论体系,当然这不是说基础心理学理论或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就可以取代具体分支的心理学更加具体细致和工程化的知识体系,而是指整体理论框架上的分工。

1.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儿童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理论

儿童心理学领域,主体的年龄因素是一个重要影响变量,由此导致三个最主要边界条件:

(1)儿童的知识阅历因素。儿童的知识阅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的,刚出生的婴儿仅有遗产而来的本能,尚没有知识经验,而中学后期孩子知识经验已经很丰富了。知识经验在认知结构中起到定向作用,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及反应模式不同。

2)思维发展阶段因素。67岁以前,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的主体思维方式是象征性思维,类似高级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尽管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说话,并能与成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总体上儿童还不能理解成人的逻辑世界,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在你朋友家里“偷了”戒指回来,你为此上纲上线大发雷霆,并行“面壁思过”处罚,这种做法是不会很好解决问题的,反而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问题。在7-12岁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逐渐成熟的时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特点。

(3)家庭因素。孩子是无力脱离父母而独立健康成长的,父母是幼小孩子的天。父母的人格、修为、关于儿童各时期的基本知识、与儿童的互动模式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只是多数问题儿童家长大都认识不到这里。

从理论关系上,儿童心理学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可以是看做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在上述三个边界条件下推论。而这样的推论体系与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理论具有一致性。

2.认知结构知识型理论与教育心理学及学科教学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学科知识体系所要求的边界条件下的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教育学、学科知识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框架,同时有限定了施教者教师、被施教者学生、教学场所学校等这些边界条件,教育心理学和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如何有效发挥各个要素的积极作用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论方法体系。

认知结构知识型理论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深刻便捷的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理论工具。可以直接明了阐释教学目标的心理学表征,阐释教学过程中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程序性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训练原理与方法步骤,阐释问题解决的心理学模型及其解题能力训练原理、方法和程序。

在学科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功能,对有些科学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前科学概念”,宜用“整合”的认知结构功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笔者之前使用“概念转化”这一概念描述(范丰会:“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1p1-3)。用象征性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范式表述,理科学科教学主要解决的是与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相关联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使用与训练。

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变态心理学及心理咨询

与学科教学主要关注、训练和使用抽象逻辑思维不同,变态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象征性思维过程,通过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的认知结构的“条件反射”机制或象征性思维概念可以解释变态心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整合”概念解释治愈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原理及方法步骤。心理问题的咨询仍然可借助象征性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范式理解与解决。当然这些应用都是总体性的,具体展开的工作还很有限,但从理论上通过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可以统合几乎所有主流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般的指导性,且具备简单明了的特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与学习心理障碍辅导

从理论上看学习心理障碍辅导领域是非常小的一个领域,可以认为是学科教学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交叉地带,但由于学习心理障碍往往同时涉及了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使得胜任这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技能。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由于能很好的解释学科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将成为解决该棘手领域最有力的理论工具和实用操作性工具。

 交流加范老师微信:fanfemghui

标签: 心理学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学科内综合  理论心理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