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时间:2017年05月08日|1640次浏览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韦耀阳1 2  

(1.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2.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83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相关显著R=0.492, P<0.01),大学生人际容纳对心理安全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F=27.944,P<0.05)。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人际容纳对心理安全感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容纳心理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and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i yao-yang

 Education Department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0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and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836 college students from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made by ChenXiaoyi and Security Questionnaire of CongZhong and AnLijuan.Results: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curityR=0.492P<0.01,which means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the more the Security can be experienced. Make further efforts found the results of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level of security.F=27.944P<0.05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cur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AcceptanceSecurity

安全感是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学派里的诸多人物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Grout.David R.(1969)对大学生的安全感的研究表明,白天上课的和晚上上课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国内学者刘明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专业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文科显著高于理工科[3]。人际容纳是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4]Fey通过研究发现自我容纳得分高者也容易容纳他人,同时感到易于被他人所容纳[5]。韦耀阳、熊猛、韩仁生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4]。杨洁、王东华研究得出外倾人格能导致较高的人际安全感[6]。孟海英等人发现家内支持、家外支持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内成员以及家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安全感[7]。陈小异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容纳包含自我容纳、容纳他人以及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三个维度,并且由此编制了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8]本研究拟采用该量表,探讨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湖北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共抽取本科生850名。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45份,有效问卷836份,有效率达98.9%。男生369人,女生467人。理工科362人,文科474人。大一至大四分别为202205222207年龄在18-20 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

1.2.1安全感量表(SQ)[1]  由丛中、安莉娟编制,该量表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每个因子各8个项目,共计16个题目。采用 15 级计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依次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安全感越强。

1.2.2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IASCS[9] 由陈小异编制,包含自我容纳、容纳他人以及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三个因子,共计75个项目,采用15分的5级计分制,得分越高表明人际容纳的程度越好。

1.3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容纳和心理安全感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容纳总分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做皮尔逊积差相关得到其相关系数为0.492,而且相关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人际容纳程度越高,个体知觉到的心理安全感越强。具体如表1所示:

1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

 

容纳他人

自我容纳

容纳感觉

容纳总分

安全感总分

人际安全

自我容纳

.406**

 

 

 

 

 

容纳感觉

.255**

.433**

 

 

 

 

容纳总分

.725**

.815**

.729**

 

 

 

安全感总分

.011

.461**

.646**

.492**

 

 

人际安全

-.198**

.073

.499**

.155**

.845**

 

确定控制

.315**

.750**

.456**

.673**

.602**

.082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1说明,人际容纳的3个维度与人际容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容纳他人、自我容纳、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与人际容纳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其中自我容纳与人际容纳的相关最高,而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与容纳他人之间的相关最低。心理安全感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三者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心理安全感与人际安全感之间的相关系数要高于与确定控制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容纳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与自我容纳、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容纳他人与人际安全感存在着显著的的负相关。

2.2 不同人际容纳组在安全感上的F检验

以人际容纳总分高于3.061分(即高于平均分0.283个标准差)为高人际容纳,共计239人;总分低于2.496分(低于平均分0.283个标准差)为低人际容纳,共247人;其他的350人为中间组做描述性统计如表2

 2 不同人际容纳组在安全感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N

M±SD

容纳全体

836

3.203±.473

高容纳组

239

3.596±.361

中 间 组

350

3.210±.414

低容纳组

247

2.900±.536

由此表可以看出各组安全感得分上存在着差异,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人际容纳在心理安全感上的主效应显著F=27.944P=0.000<0.05)

3 不同人际容纳组在安全感得分上的方差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Sig.

组间

10.323

2

5.162

27.944

.000

组内

53.198

834

.185

 

 

全体

63.521

836

 

 

 

2.3对人际容纳及各维度与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利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以容纳他人、自我容纳、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为自变量,以心理安全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个维度均进入了回归方程,结果见表4,该模型对安全感的解释力为51.5%,调整后的解释力达到50.9%,容纳他人的回归系数为-0.325,自我容纳的回归系数为0.361,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的回归系数为0.755

4  人际容纳3个维度与安全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B

Beta

 t

Sig.

F

R2

AR2

安全感

(Constant)

.685

 

3.572

.000

101.021

.514

.509

 

容纳他人

-.325

-.254

-5.591

.000

 

 

 

 

自我容纳

.361

.301

6.228

.000

 

 

 

 

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

.755

.590

12.973

.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容纳他人对心理安全感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t<0),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对心理安全感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t>0)

3分析与讨论

心理安全感与人际容纳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与自我容纳、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容纳越好,那么所体验到的安全感越强烈。进一步来讲,即对自我容纳较好的大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就越稳定越强烈;认为他人更愿意容纳自己,心理安全感越强。自我容纳即对自己接纳的程度,如果自我容纳的水平比较高的话,那么个体的内心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物的影响,内心感到安全。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比较灵敏,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行为评价,因而内心的安全感也较强。容纳他人与人际安全感存在着显著的的负相关,也就意味着容纳他人的程度越高,个体所体验到的人际安全感反而越低。这就像生活中有的人有很多朋友,但真正知心的知音却没有;反而那些朋友较少但个个都是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人,能体验到的人际安全感比较多。内心越是不安全的人越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一方面是想通过热闹的朋友圈子转移自己不安全的那种体验,另一方面是掩饰自己的不安全。

通过对不同人际容纳组的心理安全感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差异显著F=27.944,P<0.05),进入回归分析发现容纳他人对心理安全感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己的感觉对心理安全感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325X1+0.361X2+0.755X3+0.685该模型对安全感的解释力较高和贡献率较高,因此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即人际容纳的程度越高,被试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人际容纳的程度越低,被试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越低。人际容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感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安莉娟,丛 中.安全感研究述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9.

2GroutDavidR.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 of Illinois Centra1 College Students1969103.

3刘明理.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月,1(6):162

4韦耀阳,熊猛,韩仁生,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5月,17(5),455-456.

5Fey W .F(1955).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 A revalu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0274-276.

6孟海英,王艳芝,冯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9月,11( 39) : 7880-7883.

7杨洁,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国校医.2009年6月,23(3).

8陈小异.师范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87-92.

9陈小异.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5-14.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