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研究》读书笔记(七)——理论(布洛伊尔)
时间:2014年09月19日|2162次浏览|1次赞

由布洛伊尔执笔的理论部分,作为《癔症研究》的第三章,交代了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对于癔症机制研究的各个方面。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其中有些值得商榷,但念及百年以前的原创研究,这些倒是可以忽略的。反倒是由于期间大量病例的研究,这理论部分前后传承,“干货”连连,几遍读下来都无法尽透其意,只好暂以“语录式”摘抄,也算是一种崇敬与赞拜。

布洛伊尔在第三章伊始就交代了如下三件事:1、第一章《绪言》中仅仅介绍了观察所得的结论。而相信大家在读罢几个病例后,可以更好的接受一些更准确和更清楚的说明;2、理论部分将不会提及大脑及任何分子方面的问题,而是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论述心理过程(寥寥数语,表达了这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宣言,将心理过程赋予心理学的语言)。3、向读者请求恩准:对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各种思想很快会成为人类共同的财产。因此试图在癔症及其心理基础上提出其观点的人中,谁也不能避免重复其他人的大量思想,这是经历着从个人财产到共同的拥有。

接下来,分为六个部分来介绍癔症的理论部分:

一、所有癔症现象都是意念性的吗?

1、莫比斯认为(1888年)一怔的所有病态现象都是有观念引起的,即意念性的(ideogenic)。我(布洛伊尔)认为,只有部分的癔症现象是意念性的

2、“观念”即纯粹和简单的记忆性意象,没有知觉器官的任何兴奋,即使其在最大的逼真性和强度下,也绝不会达到客观存在的特征,这就是幻觉的标志。

3、在每个(癔症)病例中存在的以及使观念和非心理刺激产生的病理作用的基本病理改变在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性”(归因于奥本海姆(Oppenheim1890)的“分子的不稳定性”)。

二、脑内紧张性兴奋——情感

()

1、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极端情况:清醒的状态和无梦的睡眠,二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意识(大脑功能完整的内部联系)与潜意识(不形成意识的知觉,即心理因素的联系切断)。

2、布洛伊尔认为,感觉神经细胞并非被动的感受器官,这些感觉神经细胞也能把兴奋输送到神经纤维中去。

3、有机体内存在着一种“趋向于保持脑内兴奋恒定的倾向”(弗洛伊德),这样一种过剩的脑内兴奋是一种负担和讨厌的东西,结果产生一种消耗它的强烈要求。如果它不能用于感觉性或观念性活动中,则过剩的能量变成无目的的运动性行为。

4、启发性的例子:当清醒的大脑安静了相当长时间,没有把其张力转化为活动着的能量,就会产生一个活动的需求和动力。长时间的运动静止产生运动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沮丧感。缺乏感觉刺激、黑暗和完全的寂静称为一种折磨;思想静止、缺乏知觉、想象和联想活动产生厌烦的痛苦。这些不愉快的情绪是由于“兴奋”的缘故,是在正常的脑内兴奋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的。

5、“期待”(expectation)和“兴奋”(excitement:兴奋自发的出现,且无任何理由,则它不能提高我们的效率,但却损害了我们的效率,即神经质的(nervous)。当兴奋过度时,要回复到最适条件的兴奋。

()

1、当刺激(incitement/Anregung)只是功能性的驱使应用所增强的兴奋时,兴奋寻求以多少有点粗暴的方式发泄自身,这实际上几乎就是病理性的。

2、兴奋增强:当窒息时伴有的焦虑性烦躁和一个接的人伴有的烦躁不安是明白无误的兴奋增强。

3、性兴奋和性情感提供了兴奋的内源性增强和心理情感之间的转变。

()

1、神经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即增强了兴奋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情感的心理问题。

2、剧烈情感的所有心理平衡的紊乱都伴随着兴奋的增加,但是增加的兴奋不能在心理活动中被应用。所有强烈的情感限制了联想,即观念的序列。人变得“无感觉”伴有发怒或惊恐。只有激起情感的观念群持续存在于意识中,并具有极大的强度。因此兴奋不能通过联想活动而被拉平下来。

3、“活跃的”或“兴奋的”情感能通过运动发泄而使增加的兴奋水平降低。

4、惊恐和焦虑的“虚弱的”情感不会产生这种反应性的发泄。如果焦虑的情感因素或环境摒弃了一个有用的逃跑反应,则惊恐麻痹了所有的运动能力和联想。焦虑只有经过逐渐的降低,其惊恐的兴奋才会消失。

三、癔症转换

1、类似于电力系统,情感性兴奋传到周围器官中,在异常薄弱处就发生了“情绪的异常表达”,类似于“电流穿透绝缘”。

2、发展过程中,肌肉越来越多的实在相互协调和意志力的控制下。但表示整个躯体肌肉运动至最大用力程度的角弓反张、乱踢以及来回猛烈摆动的阵挛性运动是终身存在的,他们是大脑最大兴奋的反应方式——是癫痫发作的纯粹生理性兴奋的反应方式,也是或多或少癫痫样抽搐中大量情感发泄的反应方式(即癔症发作的纯运动方式)。

3、癔症性的是基于记忆——回想起最初的情感,或者是事实上哪些反应没有法僧,而只是以回忆这些反应而取代它。

4、如果最初的情感不是正常的发泄出来,而是以“异常的”反射表现的话,则后者同样是通过回忆释放的。这种由情感性观念引起的兴奋被“转换”成躯体的症状。

5、“最小抵抗性原则”,且其发生时沿着其抵抗性因为反复发生而被削弱的那些通路上,包括由已经存在的躯体疾病促成一种特殊的反射的情况,另外也因为情感最初发生时有意涉及到肌肉的有关神经支配而容易被挑起。

6、如果最初的情感伴有生动的感觉印象,则后者在情感重现时会再次被回忆起来,而由于这是一个释放过量兴奋的问题,因此感觉印象的出现,不是作为一种回想,而是一种幻觉。

7、释放最初情感的经验,即兴奋转换成躯体症状,我们把它描述成心理创伤,以这种方式引起的病理表现,即由创伤引起癔症症状。

8、癔症产生的几种因素:这个男孩天生的神经质,他严重的惊恐性行为以及粗暴的方式闯入他那幼稚的气质中。而作为特别的决定性因素是厌恶的观念。该病的持续存在是由于这个男孩的沉默阻止了兴奋的正常释放。

9、(我们的观察表明)情感性观念被联想排斥有两种方式:

1)防御,只有一的压抑令人痛苦的观念,这些观念似乎使病人的快乐或自尊心受到威胁。

2)不能回忆起的观念:因为他最初的出现并赋予情感实在清醒意识中有记忆缺失的状态下,记载催眠或累催眠的状态下。

四、类催眠状态

1、自我催眠(auto-hypnoses)属于类催眠,谵妄性癔症(delirium hystericum

2、记忆缺失剥夺了这些状态下的心理产物和在这些状态中形成的联想,而这些在清醒思维下无论哪一个均有矫正作用;且由于在自我催眠中批评和参照其他观念的监督减少了,甚至完全消失了,由此可引发最广泛的妄想,并且长期维持原样。在这种关系中,才可引起“诱发因素和病理现象之间的某些复杂的不合理的”象征性关系。

3、被催眠的病人必须不是真正的进入睡眠,也就是说,他的脑内兴奋必须不下沉到睡眠的水平,但他的观念流动应当被抑制。当处于这种情况下,整个兴奋被用于暗示性观念方面。

4、在某些人中,似乎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病理性的自我催眠——即情感被引入一个习惯化的幻想中。

5、类催眠强调了这种内在的相似性(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他表明了自我催眠的本身,即在癔症现象产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使转换较容易发生,并且(通过记忆缺失)保护转换的观念不被磨灭——这种保护最终导致心理分裂的增加。

6、虽然症状的本质最初是意念性的,但是症状的重复,是把他们“印刻”在身体中(朗姆伯格,1840P192),至此这些症状不再以心理过程而是以神经系统的改变为依据,在其发生的同时,它们可能会变得自我满足,觉得是真正的躯体症状。但我们必须承认,存在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五、潜意识观念和不能纳入意识的观念——心理分裂

1、这是我们对病人的“心境”明白易懂——他们似乎在清醒思维但没有动机的情况下具有莫名其妙和不合理的情感变化。癔症病人的敏感性实际上很大程度简单的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兴奋性,但是如果我们把“分裂心理”看作一块发音板发出像音叉一样的音调,则我们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原因所致的活跃情感就更容易理解了。任何激起潜意识记忆的意外事件均会释放尚未磨灭的这些观念的全部情感力量,而这种被唤起的情感与意识心理中所引起的情感是极不相称的。

2、如果大量心里兴奋被潜意识所占用,则用在清醒思维的能量就减少。

六、先天素质——癔症的发展

1、“癔症发作时人类的花朵,是无果实的花, 无疑却又美丽的像是重瓣的花一样”

2、可以说他们是这样一些人,其神经系统在静止时释放需要使用的过量兴奋。在青春发育期间即以后,这种最初的超越是由性的觉醒,即从性腺而来的兴奋的强力增强而补充的。因此,过剩的自由神经质能量(就是弗洛伊德而来所描述的力比多?)产生了病理现象。

3、另一个条件:个人的体质,神经质的(neurotic),而这构成了癔症的经验性的临床症状。

4、情感性的兴奋十分经常的转换成了癔症的躯体现象。

5、癔症患者的性需求与健康人一样,但前者为此而得病,大部分是由于与性的斗争,由于针对性所坐的防御而造成的。

6、与性癔症并举的,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回想起由惊恐所致的癔症——创伤性癔症本身。

7、癔症素质的第三个组成要素,是类催眠状态,即自我催眠的倾向。

8、性的性欲高潮本身,再加上大量的情感和意识的限制,始于类催眠状态非常接近的。

9、心理的分裂是癔症的顶峰。

10、这种缺陷是依附于,而且必须依附于复杂的心理过程的生理表现。

 

王东         

2014920日于西子湖畔

标签: 癔症  类催眠状态  潜意识  心理分裂  兴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