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来阅读精神分析——《瘖哑与倾听》读书笔记(下)
时间:2015年01月22日|3247次浏览|1次赞

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来阅读精神分析

——《瘖哑与倾听》(Mutism and Listening)读书笔记(下)

 

从神经学到精神分析

在弗洛伊德从脑解剖学转向到歇斯底里领域的过程中,夏科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重要的人物。从1870年到1893年间,夏科被视为当时最伟大的神经学家。他对现代医学的贡献首先在于病理解剖学研究。他也是将解剖学与生理学新知整合入临床研究的第一位神经学者,也因此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与结构之知识的重整。这个知识的重整带来了现代神经学、神经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实验心理学,以及后来的精神分析等学科之间知识论的重新界定。

1870年,夏科所在的Salpetriere疗养院因院舍老旧而需重整。这次的重整,使得原先被混杂的安置在一起的癫痫患者、癫狂者以及歇斯底里患者终于被区分开来。夏科正好负责主持这个新院区,这才使他真正开始投入歇斯底里的研究。同时,夏科集合了一群接触的研究者,包括雕塑家、艺术解剖学家、眼科专家、临床心理学家以及摄影师,以协助他所从事的研究,使得这个机构犹如是个“临床症候博物馆”、“病理学博物馆”。也因此,1885年秋到1886年春,才有了弗洛伊德的半年留学经历,并在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夏科的讲座中,弗洛伊德可以感到一种新的歇斯底里论述正在形成。夏科解开了歇斯底里的秘密,使得歇斯底里有如一本敞开的书,有待被阅读。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如夏科所赞许,这些被再现的内容,仍有待于夏科的学生——特别是弗洛伊德与贾内——去解读。贾内曾以一部博士论文阐释心里自动现象,并由此展开歇斯底里与神经症的研究。而弗洛伊德则是耗费七年的时间,以一篇简短的论文,去诠释何谓夏科所说的“动力或功能性损伤”。对弗洛伊德而言,歇斯底里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身体与对身体的认识,但这个身体却不再是神经学与解剖学所熟知的身体,而是想象的身体。换句话说,歇斯底里所陈述的是表象化的身体,是身体的再现。

歇斯底里这部从此敞开的书,所传达的是关于心理表象,痕迹与符号的只是,与弗洛伊德之前所熟悉的神经学与解剖学知识全然不同。于是,弗洛伊德必须构思一种表象与符号理论,才能够解读歇斯底里的症状与其机制。但直到1893年,夏科过世当年,弗洛伊德才在《歇斯底里麻痹与器质性麻痹比较研究》(以法文发表)中提出他的答案:要解释夏科所说的动力性与功能性损伤,我们必须“过渡到心理学的领域。透过汲取既有与创新概念,弗洛伊德克服传统的身体与精神对立的看法,并重新构思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个从1886年开始的理论翻新,一直要到1891年《失语症释义》时才完成。在失语症研究中,他从不同的神经系统构想,提出一种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激动量改变的“生理-病理公式”。并且尝试将依据“表象心理学”概念所建立的“语言装置”重新置入一个运作中的神经系统。而这个理论尝试,不仅让弗洛伊德能够解释歇斯底里症状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也能解释布洛伊尔语言治疗的机制。另一方面,若从精神面向考量,激动量的分派是透过“意识与无意识表象”所进行。

在这篇前后工作了七年之久的短文中,反映出弗洛伊德在这段期间的理论发展。他以“心灵器官”的构想与“情感”的临界概念,去化解身体与精神之间互动的难题,并揭示了歇斯底里症状产生的机制与其治疗方式。而这一“心灵器官”的构想,则是来自弗洛伊德在失语症研究中所推论的大脑图式与语言装置。语言装置特别易于担任情感“卸除”的工作,借由“说出”,原先被排除在联想之外的表象,得以重新与文字表象连结在一起,而文字表象本身则包含着文字运动影像。如此,借由这个运动影像去驱动发声器官,便可将巨额的情感价值排除。正如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在1893年发表的《歇斯底里现象之精神机制》所言:

人类在语言中找到了动作的替代品,借由这个替代品,情感也可以几乎相同的被弥除反应。(G.W., I: 87; S.E., II: 8

语言、文字与记忆之恶

1889年,Emmy von N女士(即《歇斯底里研究》的病例二)经布洛伊尔转介,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治疗。这位看起来依然十分年轻的约40岁的女士,受着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困扰。在案例报告中,弗洛伊德详实的记录了前三周的治疗过程,并解释他是如何使用催眠暗示方法的。因此,该案例也清楚显示了弗洛伊德以构思中的“心灵器官”理论,去解释歇斯底里与催眠现象的企图。通过治疗,弗洛伊德认为,在意外发生时,病患正处于某种特殊的精神情境,以至于这些事件的记忆被阻隔于病患的表象联想之外。因此,若能透过催眠让病患去回忆这些时间,并透过口语叙述出来,那么这些体验不仅会重现,而且还带着发生当时的“真实活力”。此外,资质聪敏的Emmy von N很早就让弗洛伊德明白,不该老是追问她这或那是从哪来,而是让她说清楚她想说的话。至此,原本发号命令的催眠者与接受命令的被催眠者的角色逐渐呼唤,就像是病人夺走了治疗者的方法,并且主导着治疗的进行。Emmy von N的反客为主的举动让弗洛伊德察觉,若不让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畅所欲言,布洛伊尔的方法就会失效。若要顺利进行这个方法,就不应该去指导、干预病患回忆的进行与方向,而是让她的记忆工作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显然,这个修正后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催眠暗示治疗和布洛伊尔“净化治疗”的结合。

在催眠的态度上,弗洛伊德同样综合了夏科和伯恩海姆的催眠疗法,并逐渐将关注的中心放在暗示所凸显的“文字魔力”。对弗洛伊德而言,催眠效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命令”以及语言的后续效应。因此,弗洛伊德于1890年的一篇短文《心灵治疗》,便显露出这个理论重心的转移。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已经认为语言是治疗最重要的工具,并且构想一种纯粹以语言作用为基础的精神治疗方式。呼应着他当时所构想的“心灵器官”,弗洛伊德也将此种以语言为基础的治疗方式称为“心灵治疗”:

心灵治疗”是透过一些立即、直接作用在人的心灵上的方法,去治疗精神或身体的障碍。而这样的方法首先就是文字,文字是心灵治疗最重要的工具。(G.W., V:289; S.E.,VII:283

换句话说,此种治疗手段所凭借的就仅是文字而已。但文字言语的“魔力”来自于它们在接受者身上所引起的、带有情感的精神过程。这种透过催眠暗示,以及特别是后催眠暗示——亦即在病患清醒之后持续维持暗示的效力——的治疗方法,便是弗洛伊德所谓“心灵治疗”最简单的模型。

同样在Emmy von N的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虽然催眠状态中病患似乎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但清醒时却又毫无所悉,以至于她将清醒时感觉到的恐惧与焦虑,错置的连结到一些显然是无关的表象上。这类记忆错误连接现象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病患对医师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则与病患本身的“意识分裂”有关,但弗洛伊德强调,后者才是决定性条件:是因为病患意识的分裂,才导致其意识逝去简历正确因果关联的材料,进而在缺乏信任的基础上,将其症状归咎于医师的建议。然而意识的分裂很少是绝对的,通常会有某些“下意识的表象丛片段”侵入正常的意识,是的表象丛本身虽然没有被意识到,但其“总体感觉”会突然出现在意识中。于是,在弗洛伊德所称之“联想强迫”驱使之下,病人便将这个感觉连结到任一个出现在意识里的表象丛,即“记忆之恶”。在《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中,尽管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提出了一下注明的结论——歇斯底里患者绝大部分是受回忆之苦。

弗洛伊德假设,导致歇斯底里之精神材料的“配置”,就像是一种“至少具有三个层次的多次元构造物”:

记忆材料的第一层配置,是依照时间顺序,有如行事历日期一样精确排列的组织。第二层配置方式是“主题式”排列,原先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记忆,会再依照个别不同的主题被重新排列。最后,第三种配置,则是最重要但同时也最难以说明的配置方式:这是一种依照思维内容的配置,一种经由逻辑路线深达核心的连结。这路线可能是一条不规则、多次转折的道路,并且在每个案例上都不相同。这种配置具有一种动力的特征,不同于前述两种层次的形态特征。……通常许多彼此独立行进或由旁支在某些地方相连的线会通向核心。(这也表示)症状经常是被多方决定、多远决定。(G.W., I:293-294; S.E., II:289-290

对弗洛伊德而言,面对致病记忆如此复杂的组织与配置方式,歇斯底里的精神治疗应放弃直捣致病记忆核心的企图,而是必须去找出相应的记忆检索方式。换言之,必须根据适当的检索模式,进行记忆的考古发掘与重组。如此,脑海里尘封已久的记忆或场景,便可如影片胶卷一样自行播放,或借用弗洛伊德常用的考古学比喻,石头便会开口说话。在1896年《论歇斯底里病因》中,弗洛伊德论及精神分析工作的步骤时表示,记忆的联想链始终是由两个以上的环节所组成。这意味着创伤场景的记忆并非如“珍珠项链”般串联而成,而是像一个成员之间彼此互相联姻的家族“系谱树”一样,一种既有分支有灰机的奇异整体。

早期神经学理论

(一)            性病因神话

1894521日,弗洛伊德寄给弗里斯的书信,便展现了弗洛伊德提出性病因神话的企图心。他提出了神经症的三种致病机制,并认为这些探讨触及了“大自然的伟大秘密之一”。这三种机制分别是:

一、情感的变化(歇斯底里“转换”);二、情感的移置(强迫表象);三、情感的交换(焦虑型神经症、忧郁症)。(Freud1985c68

所有这些情感改变的机制,都涉及性刺激的“移位”。而这是由于后天的性障碍(性精神群或性表象加工的失败),或是遗传的性紊乱所致。

这一具有强烈企图的性病因神话,对弗洛伊德的著作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第一焦虑理论”、“防御概念”以及“诱惑理论”的出现。

(二)            第一焦虑理论

就焦虑理论而言,弗洛伊德在18946月的E手稿与18951月的G手稿中,分别探讨焦虑的来源、焦虑与身体的性刺激以及精神力比多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应该不是来自精神层面,而是来自“性生活中的身体因素”(Freud1985c72)。弗洛伊德在手稿中明确区分神经衰弱与焦虑型神经症的机制。他指出,神经衰弱也是由于身体的性激动减少所致,而焦虑型神经症的原因,则是身体性激动转离了性精神群后不断累积,最后流窜到身-心层面上。因此,在1895年《论在神经衰弱中区分出“焦虑型神经症”为一特定症候群之根据》一文中,弗洛伊德便试图从疾病分类的角度,自神经衰弱症候群中隔离出一种以焦虑为主要症状形态的新疾病实体,并命名为“焦虑型神经症”。对弗洛伊德而言,焦虑型神经症的病因正好与歇斯底里相反;歇斯底里是由一个过去的创伤事件之记忆象征所导致,而焦虑型神经症的焦虑症状则是“现实的”因素所造成:因性激动的累积欠缺相应的精神工作,以致无法转化为精神力比多,直接以焦虑的形式流窜到身体的层面上(G.W., I:334; S.E.,III:108)。

(三)            精神冲突与防御

随着性病因理论的提出,弗洛伊德便逐渐将神经症机制的中心转向防御之上。在1894年《论防御型神经精神病》中,弗洛伊德指出:“恐惧症”与“强迫表象”这些不同的神经症,与防御型歇斯底里一样都具有相同的机制。这类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健康之所以受损,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生命中出现了一种“不可承受性”。某些令自我无法承受的表象引起了个体的不快感,使得个体企图予以遗忘,驱逐出意识领域。1895年,弗洛伊德以法文发表《强迫意念症与恐惧症:其精神机制与病因》,1896年发表《防御型精神神经症续论》。总结弗洛伊德1893~1895年间的性病因神经症理论,我们可以他当时的疾病分类工作整理如下,从中见出神经病在其理论中的位置。


疾病分类

 

(四)            诱惑理论

在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于1893年合作发表的《绪论》中,歇斯底里症状被认为是由于回忆的障碍所引起。主体历史中所发生之精神创伤的记忆,因欠缺弭除反应而残存在精神中犹如“异体”,使得附着于该记忆之上的情感,在创伤发生后持续作用于歇斯底里症状的“转换”中。净化方法致力于回溯症状在病患历史上的起源,透过回忆唤醒情感,并借由化为话语将之弭除。然而,对弗洛伊德而言,记忆之所以具有此种精神创伤效应,其先决条件在于它必须是主题实际体验之与性有关的记忆。在1896年以法文发表、且首次提出“精神分析”一词的《遗传与神经症病因》一文中,弗洛伊德描述到:

我借应用一种新的精神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均拜布洛伊尔的探究程序之赐。……(歇斯底里的病因)是一个与性生活有关的记忆,但它具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主题保留有无意识记忆的事件,乃是一个性关系的早发经验,伴随着因他人施加的性侵害而引起的、生殖器部位真正的刺激。而涵盖此一不幸事件的生命期,是儿童达到性成熟之前的年少初期,一直到八到十岁年间。(G.W.,I:416-417;

S.E.,III:151-152

这样一种预设着主体实际体验之性诱惑的起源理论,一开始便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预示了两个发展方向:一、创伤预设了一个真实事件的存在,其相关记忆被抑制,而症状的产生则是被抑制物的复返所致;因此创伤的发生必然相关于两个时间点,亦即它是一种后遗的效应;二、为了再现抑制这一动力机制所发生的场所,弗洛伊德吧必须构筑一个心灵装置的拓拓扑理论。

在精神分析史上,曾两度迫使弗洛伊德面对起源的不可决定性。第一次于1897年,当弗洛伊德承认诱惑理论的错误时。此时他无法将分析推展到终点,足以区辨诱惑的记忆究竟是事实还是虚幻。第二次则在1914年,当弗洛伊德引进“原初幻想”的概念时。这回他必须决定,所谓的原初场景是反映出主题实际体验过的事件,抑或只是虚构的故事。编纂《精神分析詞彙》的LaplanchePontalis在结构主义热潮的影响下,认为弗洛伊德1897年发现无意识为一结构化场域后,事实上使得起源的追寻买入了一个新的向度:在面对幻想之起源的不可决定性时,弗洛伊德被迫认为起源幻想,一如神话,实为一种结构。

心灵装置及其演化

在本书的最后两张,作者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在1886年到1893年间的研究,显示他如何从十九世纪的神经学与精神病理学,推演出一些关于精神与身体现象的解释概念,进而打造出一个前所未见得理论模型:心灵器官。借由这个理论模型,弗洛伊德不仅希望能说明歇斯底里的身体现象(情感的转换)与精神现象(意识的强迫联想、记忆的错误连结、意识分裂、记忆痕迹的保存),同时也提出正常心灵运作的普遍法则(恒常原则)。

188594日,弗洛伊德与弗里斯在破磷会面。我们不知道两人长谈的内容如何,但这场会面显然重新燃起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狂热。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在回程的火车上就起草第一份犀利学大纲的草稿。整部《科学心理学大纲》分两次写成。第一部分在1895925日或28日完成,主要提出了基本理论假设(量的构想、神经元理论、神经元理论、神经元惯性原则、开路、原过程与次过程、防御、愿望、认知、判断……等)。第二部分则大约于105日写成,分两个章节探讨临床的病态精神过程与正常的精神过程。虽然弗洛伊德也预告将另外撰写第三部分《论抑制之精神病理学》,但这一部分可能从未完成或根本不曾被写下,整个书写计划就已被束之高阁。

在维也纳神经学派以及当时刚萌芽的分子神经学影响下,弗洛伊德在《大纲》中,企图以神经元以及神经元系统的不同能量状态来陈述精神过程。有其是他亦发现,歇斯底里与强迫症这些临床现象所涉及的“过度强烈的表象”以及神经症的过程与机制,诸如刺激、替代、转换与卸除等,似乎也与神经系统刺激量的改变有关。因此,弗洛伊德假设,神经元的刺激状态应该是一种可移动的量的运动,他称之为“神经元运动”。经由量与其开路差异的假设,弗洛伊德成功的建构出一个能够记录知觉的神经元装置。但这个装置仍不足以说明知觉所带来之意识的丰富性,以及知觉痕迹之间的联想。于是,弗洛伊德架设了第三个神经元系统的存在,其任务是将外界的量转变为质。在论述自我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受到限制,是为了避免不快感的产生。因此,避免“不快感威胁”的原初防御,是自我的第一个生物法则。自我的第二个生物法则是注意力机制。根据这个法则,自我仅将注意力放在现实指标上,因为它们是一个知觉能否带来真正满足的保证。

在《大纲》第一部分的理论假设与第三部分的补充中,弗洛伊德建构出神经元装置与语言装置,并试图以神经元的刺激过程,解释自我的产生以及各种正常的精神现象,让神经元装置成为一个能够真正运作的心灵装置。而在《大纲》第二部分,弗洛伊德便从该心灵装置的运作,去解释梦与歇斯底里病理现象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大纲》所提出的假设,日后虽有部分被弗洛伊德抛弃——如思维理论——但却有更多的部分被保留,并持续在日后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发展。如原过程、次过程、能量的连结与自由状态、快感原则与现实原则的辩证、语言表象的联想等。特别是该理论计划中建构心灵装置的企图,更是陆续出现在1896126日的书信,1900年《梦的解析》第七章、1912年《精神分析中无意识之评述》、1915年《无意识》以及1925年《论“魔术书写板”》等著作中。只是弗洛伊德已不再强调必须用神经生理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心灵装置。事实上,就在《大纲》写出之后不久,弗洛伊德就数次动摇,这可以在他与弗里斯的书信中窥见一斑。

(一)理论的修正

1895128日,弗洛伊德就再度回到心理学的议题,并对《科学心理学大纲》的假设展开一些列的修正工作。18961月,弗洛伊德在书信中着手修订其心理学理论。这次理论大翻修的重点在于,三个神经元系统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如此,借由改变神经元系统的拓扑位置,弗洛伊德大幅提升了语言联想过程在精神装置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独立的无意识过程,无法像知觉过程一样成为意识,而是只能透过“语言联想”过程获得一种次意识状态,亦即日后弗洛伊德所称的“前意识”。弗洛伊德也认为,这个理论修正更符合心灵装置之意志动力来源的假设。因为来自对客体的感官刺激的量是如此微小,以至于根据量的恒常法则,他们不可能构成意志的力量来源。

(二)性发展与自我发展之不同调

1896520日,在给弗里斯的书信中,弗洛伊德为了解决精神神经症病因的问题,尝试将精神生命历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前意识期、儿童期、前青春期、成年期)与两个过渡期:

Ia

直到4

Ib

直到8

A

810

II

直到14

B

1317

III

直到X

前意识期

儿童期

过渡期

前青春期

过渡期

成年期

精神生命历程表

其中,04岁的“前意识期”,相当于小孩还未完全获得语言能力的前语言拾起。这个与日后作为心灵结构三个系统之一的前意识明显不同,不应混为一谈。在这个早于意识形成之前的阶段,小孩的心灵装置仅会形成“知觉符号”,以至于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行场景,无法被翻译成语言。于是,当它的记忆被后遗的唤醒时,语言装置也无法产生联想的精神连结作用,而只能任由刺激直接转换成身体的症状。

根据这个以性的发展与语言发展为双重坐标的精神生命发展构想,弗洛伊德推论,造成不同精神神经症的决定因素,应在于它们的性场景发生时间的差异。因为那是相关的性记忆能否被翻译成语言表象的关键。据此,弗洛伊德将歇斯底里、强迫型神经症与妄想症的病因,与上述的精神生命历程表加以整合:

 

Ia

直到4

Ib

直到8

A

810

II

直到14

B

1317

III

直到X

 

前意识期

儿童期

过渡期

前青春期

过渡期

成年期

歇斯底里

场景

 

抑制

---

抑制

---

强迫型

神经症

 

场景

抑制

---

抑制

---

妄想症

 

 

 

场景

抑制

---

精神生命与精神神经症病因分类表一

(三)心灵装置的第一个拓扑论

1896126日的书信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灵装置的假设:心灵装置是由一系列基于知觉-意识系统而来、并且层层重叠的记忆痕迹所构成。这些混迹在日后会根据新的关系被重新排序、重新书写。换言之,记忆的铭记并非一次完成,而是以不同的符号被多次铭记。根据这些记忆痕迹的铭记模式,弗洛伊德将心灵装置的结构区分为“知觉”、“知觉符号”、“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系统。在弗洛伊德的构想中,上述心灵装置的特征在于,记忆的铭记符号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系统时,都必然经历某种意义的改变。日后当他在《梦的解析》第七章重新思考心灵装置,并将记忆的不同铭记称为“系统”或“层级”时,也指出精神过程由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均会产生意义的改变。之后,弗洛伊德再依据人类精神生命历程与性发展的不同调,进一步将“记忆痕迹之翻译”的构想,与这个双重的发展关系整合:

 

Wz

知觉符号

Wz+Ub

知觉符号

+无意识

Wz+Ub+Vb

知觉符号

+无意识

+前意识

同左

 

~4

~8

~14/15

 

歇斯底里

现实的

(事件)

强迫

抑制入

知觉符号

 

强迫型神经症

---

现实的

(事件)

抑制入

无意识符号

 

妄想症

---

---

现实的

(事件)

抑制入

前意识符号

变态

现实的

(事件)

现实的

(事件)

(现实的)

强迫

抑制的不可能

或没有抑制的

意图

精神生命与精神神经症病因分类表二

在新的图表中,“语言发展”的定义更为明确:在四岁之前,只有“知觉符号”(Wz)。其次,疾病分类当中加入了“变态”。弗洛伊德当时认为,变态的病因与其他精神神经症的差别,主要在于童年有主动的性诱惑经验。虽然最终弗洛伊德放弃了诱惑理论,但其作为一种“理论观点”所涉及的解释模式,如后遗效应的概念、性发展与语言、自我发展的不同调的观点,均持续在弗洛伊德思想中发酵。特别是诱惑理论所提出的心灵装置构想,更是延续到1900年《梦的解析》,并成为精神分析后设心理学的主轴。

()心灵装置的结构

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精神系统:一、真正的无意识系统:它绝不可能变成意识。二、前意识系统:它本身属于描述意义的无意识,但却可能透过服从意识检禁的要求而成为意识。三、意识系统:它只接受精神的质的感觉器官。

《梦的解析》开启了精神分析第一个拓扑论以及三个精神系统的区分,正如本书试图说明,《梦的解析》所提出的心灵装置图式,无疑是先前许多不同图式的演化结果。它包含了1891年《失语症释义》的记忆图式与语言装置、1895年《科学心理学大纲》的神经元装置,以及最后1896520日书信的翻译图式。此后,第一个拓扑论构成了精神分析后设心理学的基础。而正如弗洛伊德在1901年《日常生活之精神病理学》所指出,后设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将“超感觉的现实”重新转变成“无意识的心理学”(G.W., IV:288;S.E., VI:259)。因而,弗洛伊德在1926年《精神分析》中主张,透过后设心理学的提出,精神分析更可以确立其在“无意识心灵过程之科学”领域的自主地位。如此,后设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便能够摆脱记忆的神经生理理论模型。

 

 

王东        

20151月于西子湖畔

标签: 神经症  神经衰弱  强迫症  妄想症  忧郁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