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与仁 --如此这般温柔的孔子
时间:2014年08月24日|2717次浏览|2次赞

读井上靖的《孔子》,花了比我想象的时间要长得多,且断断续续,我几乎要以为自己无法读完这本书,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而且,不是以往的读书模式:一遍秋风扫过,嗯,不错,再精读一遍。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章节,我都阅读了几遍,才能够进入新篇,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不同。而且在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情绪波动,从饶有兴致,暗自比较、小觑冷眼,到心有不耐,烦闷,拿起了又放下,放下了又拿起,最后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是,原来在这里,原来是这样

就这样,在春去夏浓的几个月里,我遭遇了蔫姜、领略了孔子,也经历了自己的困顿和些许领悟。


“从先师孔子故世后,鄙人也效法众弟子,在建造于都城北方泗水河畔的夫子陵墓旁搭了一间小庵,服了三年重丧,然后移居到这山窝里来,过着聊以糊口的日子以迄于今。光阴似箭,夫子仙逝以来,不觉已经过了三十三年的岁月。

八十岁的井上靖是这样拉开序幕的,这书中的蔫姜恍似他自己的分身,一个行将对人生进行总清算的老人。通过他的口,把春秋乱世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自己的师尊孔子一行重又蒙太奇电影般地回放,我的老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作为一个亡国遗民,也确如孔子在晚年曾经说过的那样: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的确,与孔子一同在陈蔡旷野上历经千辛万苦的弟子们与出人头地,立身发迹毫无缘分。子路在卫国舍身取义,颜回早夭,子贡也只是平平终老。孔子对此有多少伤感和凄凉,正好比同甘共苦的朋友,畅谈人生的知己,终究,萎顿而亡。让人不忍直视。

每每读这本书时,无论是井上先生还是蔫姜大人,还是他们刻画的孔子的形象,那股苍凉的温柔的感怀便涌上我的胸口。终究,孔子也只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无能为力之事,我读过解读孔子的好些版本,大多都不忘记粉墨一段和南子的风流,只看见“子见南子”的香艳。却很少有人去想想,一个人颠沛流离故土14年,弟子不舍不弃,绝对不是因为师父有那么动人的艳遇。

在井上靖先生的笔下,孔子的一生是践行天命和仁的一生。

“世人无论怎样致力于正当的事功,也很难确保安乐顺遂的生涯。······诚如夫子所言,正道得以在世间遂行即是天命,反之,道废而天下大乱也是天命,人力对此莫可奈何。······虚心,谦卑以对天,并事奉之。” ----是为“天命”。

“夫子最过人之处,在于从不轻视世人所致力的小小事功,并乐观地寄望于世人致力所能带来的明日人世。”

----是为“仁”。

井上靖先生,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人生感言,认为:孔子的“天命”是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使命,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另一层意思,是指,虽然我们的使命是天赋予的,但这并不代表天就一定会帮助我们,“吉凶祸福的到来,与人是否做正当之事无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很多东西,人类其实是无能为力的,还要看天的意愿,但是只要无愧于心,尽力做好本职,其他的也就不需要太过计较了。这是一个世上之事,岂能尽如人意,我们可以选择顺应天命,也可以不服气,要逆天而为,无论是顺天逆天,都会有艰难险阻不测风云。端看我们自由意志的选择。

孔子在负函滞留了四年,只是为了等待谒见楚昭王的机会,可是,在那深沉寂静的黑夜里,他们所等到的,只是楚昭王的灵柩。理想终不能实现,抱负终不能施展,当初孔子在得知晋国政变无法会见晋国国君之时,他对着滔滔黄河,一声长叹:美哉水,洋洋乎!立之不济此,命也夫!这就是命啊!三年之后,在同样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一直等待谒见的楚昭王,也终究未能如愿。这是否也是命呢!

夫子的胸襟和气度,在面临绝境的一刻,显得如此苍劲磅礴,连天都为之侧目。他仰望着苍茫夜空,似乎在寻找最恰当的语言,说道: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于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回去吧,回去吧,如今该回去了,我的乡党,我的留在鲁国的年轻人,都富有理想,胸怀大志,他们能织出美妙无比的图案,但不知道如何剪裁。滞留四年,却缘悭一面,叫夫子心中如何不悲伤遗憾,他要将自己的三位高足举荐给楚昭王,希望由这三个风格各异而又互为相补的弟子组合在一起,“将彼等推上中原这片终年战乱的广阔逐鹿围场,让彼等各得施所专,一展所长。······大梦一旦成真,一应世事只需交托彼等三人即足矣。此后我也就不必再现身有所施为了。”可是,这就是天命。孔子知天命,他没有抱怨,也没有继续强求,而是选择归乡唱起了那苍凉的回乡之歌:归与!归与!

正是这样的孔子,吸引了自己的弟子一生追随,有时我也会去想这14年的颠沛流离,弟子们的妻儿又会如何,这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但也正因如此,而凸显了孔子的魅力。他一生的伟大在于始终不成仁,却能靠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天下仁士追随。即便天命不予,我仍要践行我的仁。

仁”,乃是为使所有世人皆能自在度日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恤。“诚”、“尽心”、“为人之道”种种,无论以何名之,总归是人与人抱持互相体恤的爱心,彼此互助,相扶相持,共度此一滔滔乱世,让芸芸众生都能感到“不枉走此一遭”。这种想法就是“仁”

“仁”有人上人所该秉持的“大仁”,也有吾等市井小民所当有的“小仁“

“仁”的彰显方式因人而异。中馈妇女之于流民的同情属于“仁”,邑吏为庶民设想,以定课税多寡,也是“仁”心之一。

对先师孔子而言,“仁”并非一种德性——克己以成的终极,而是吾等生于乱世所不可或缺的心性。      

书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闭上眼睛稍稍一想,就能看到一位清瘦老者,在奔流不息的江河边,颔首而立。那滚滚的不知疲倦奔流的河水哦,如时光飞逝,一去不返,只有老人还在江边久久静立,长长叹息,衣袂飘举,天地仿佛与其融为一体,

“时光匆匆不返,这是遗憾,也是万物的生生不息。人类的长河也是如此,父亲这一代,儿子这一代,孙子这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与河流一模一样……人类的长河依然汇集大大小小的支流,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决不回头。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站在浩浩荡荡的江边的孔子,所沉思的,也许,就是井上靖先生说的这一些吧。 

哪怕在弟子先他作古,孑然一身,孤单兼之衰老与死亡的阴影步步相逼,上天对他如此苛刻。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向后世子孙,展示天命和仁的终极人生道理。

历史一瞬而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日本在在解读孔子,解读中国,也在解读中国的心灵, 井上靖由此而成日本的国民作家,在街头巷尾与庙堂之上被同时敬仰,此中究竟为何?

我在这个时节扫变了他的所有的作品,太多我们中国的故事,《孔子》,无疑是最通俗易懂,却又最艰辛的一本佳作,就在我写下这篇书评的时候,还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意向:


夜幕低垂,孔子的仓皇”“奔窜 

蔫姜的惶惶不安, 
还有无数个深夜,我自己那感慨的眼。 
何谓孤独? 
何谓寂寞? 

何谓仁?

何谓天命?


对我来说,既无显赫的医学家族背景,又无科班的学历出身,却在人过中年,半路出家,走上临床心理咨询这条逼仄的小路,这是为什么呢,有时也会扪心自问问?这是我追求心灵成熟的天命么?

为此愿意甘于寂寞,忍受孤独,不断学习,探索,并审视自己吗?愿意去忍受面对着来访者时心中升起的困惑和沮丧,奋力来寻求改变和进展的可能性吗?

我想,也许,天命就是成长,就是听从潜意识的召唤,探索自己到底能够走多远,又能挑起多少责任。以自己最大的诚挚去体会抱持相遇的人们,并且自我约束,不滥用力量,努力去帮助来访者:不再软弱,不再逃避和被束缚在心理疾病中,不再害怕去面对自己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找到生命中的爱与亲密,陪伴他们看见他们天赋的能力——那种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一路陪伴他们去发现,尽最大的力,但是不期待和强求一定有结果,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也许就这样一路行走下去。

后记:

信笔之作,其实如果说要还可从各种角度上解读,然而此刻,先草就初稿,等我再读之后再来拓深,这也是践行本书的感悟,不勉力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实实在在的做好小事,积硅步以成千里,也是小仁吧。


备注:斜体字乃引用原文。




标签: center  color  style  孔子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